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辨病辨证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2例脑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中医辨病辨证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显著高于对照组63.9%(P0.05);不同辨证分型治疗中以气虚血瘀型治疗效果最佳;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中医辨病辨证治疗脑血栓,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孟愈 《中医临床研究》2014,(23):116-117
目的:分析探讨中医辨病辨证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愈率为38.3%,总有效率达93.3%。60例患者在中医辨病辨证治疗过程中也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中医辨病辨证分型,并基于分型结果给予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亏虚为主,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痰、瘀蕴结为患。治疗分为湿热壅滞督脉,寒湿留着督脉,肝肾阴亏、邪留督脉,脾肾阳虚、寒留督脉,肝肾精亏、督脉失养5型,予以辨证论治;配合口服通痹灵片、通痹灵合剂,缓攻缓补,持之以恒,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临床胃痛常有胀痛,刺痛、灼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的表现,并伴随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吐腐,便秘或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若病程日久,还可见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中医病症之一,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上消化道疾病出现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胃脘痛进行辨证,辨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的对照组(n=42)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n=42),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两组干预后运动能力、神经恢复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在干预后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2)经统计分析,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治疗前与对照组好(P0.05);(3)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观察组满意度90.48%要比对照组71.43%高(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中医辨证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活血化瘀,益气健脾,调理气机,疏导经络,通窍醒神”的治疗方法。结果与结论:该法用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以来,笔者运用自拟小药饮子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3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18岁,以20~40岁患者为多;首次发病的30例,反复发作的8例;病情最短的Zd,最长的2年。2治疗方法38例病人全部采用中药小药饮子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地30g、小蓟25g、滑石30g、本通10g、竹叶10g、藕节15g、当归20g、桅子10g、甘草10g、炒蒲黄10g。尿急、尿痛、血尿属于热结下焦者,若兼有下焦湿热者可加知母、黄柏、白术;若尿血日久,气阴两伤,可以去渗利药物,加人补气…  相似文献   

8.
方明 《河南中医》2012,32(9):1169-1169
眩晕之病因不外风、虚、痰三个方面。风者乃素体阳虚,或肾阴素亏,风阳上扰清空;痰者乃脾胃健运失司,水谷聚湿为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虚者乃气虚、血虚或肾精不足,脑失所养。根据病因病机,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型眩晕,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血栓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血栓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冠心病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口服硝酸甘油的同时加用自制中药,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治标治本,显著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证结合辨病治疗眼内出血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治疗眼内出血以辨证结合辨病为治,分期辨治法根据早期活动期、中期出血吸收期以及晚期吸收、机化期的特点进行辨治;病证辨治法以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病变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它的突出优点是无论任何复杂的病情,都可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从阴阳生长、五行生克的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方法归纳分析,提出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但缺点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原因、确切机制及疾病的预后转归等缺少直观的、可量化的客观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辨病”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情况下的被动之选。笔者认为,现代中医在坚持传统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有必要结合辨病进行治疗,认为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刘景荣 《河南中医》2002,22(5):9-10
近年来在逐步实现中西医相结合的过程中 ,许多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已在中医临床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弥补了中医“四诊”的不足 ,把中医的诊治水平提高了一步。但是 ,在临床中应该怎样去看待及应用这些现代医学的检查资料它能否与中医“四诊”所得的资料一样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呢 ?下面将结合部分病例的治疗作一初步探讨。  中医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都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原则。凡是坚持辨证与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 ,治疗方法就多 ,临床疗效就能提高。如果单纯追求“特效方”或“特效药” ,很容易钻进形而上学的死胡同。如以治疗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14.
李振民 《河北中医》2004,26(4):262-263
2000-2003年,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脑血栓形成8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互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选加辨病治疗中药,使辨证用药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正> 近年来,我们利用胃镜直接观察病灶,结合中医辨证,对7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70例中,男42例,女28例;25~35岁18例,35~50岁40例,50岁以上12例。患者均以胃脘痛为主收入住院,入院后均经胃镜检查,其中诊为浅表性胃炎27例(包括合并胆汁返流现象9例)。糜烂型胃炎6例,肥厚性胃炎3例,萎缩性胃炎3例;溃疡病25例,其中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4例;十二指肠炎6例。部  相似文献   

18.
段瑞奇  何伟 《新中医》2010,(8):46-47
目的:回顾性研究中医辨病辨证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中医证型间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脉络瘀阻型与湿热浸淫、气滞血瘀型3个证型。所有患者行改良的减压植骨术,术后患者口服生脉成骨片或复方生脉成骨胶囊,并根据不同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结果: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6.67±13.97)分增加到术后的(84.63±7.23)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3%。肝肾不足、脉络瘀阻型Harris评分与湿热浸淫、气滞血瘀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个证型中以湿热浸淫、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差。结论: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可取得较好疗效,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价值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分析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67%),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08±2.2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5.37±2.79)分,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突出中医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恪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0-1880,19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