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因外感者占十之八九。从《伤寒论》的问世到温病学派的兴起,中医在辨治外感发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姜春华教授提出的"截断扭转"理论,运用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本文通过临床验案数则,简要介绍中医辨治外感发热经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续名医类案》辨治咳嗽的医案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辨治方法有:1.食积外感,治以消导疏散;2.咳嗽发热,治分两途,若属素虚外感,则先治标后治本,若属里虚寒伏,则治以补中散寒;3.五更喘嗽,治以温中清肺;4.火郁干咳,治以舒郁发散;5.咳嗽误治,治以理中回阳。  相似文献   

4.
房昌 《山西中医》2009,25(11):27-27
发热,是临床最多见的症状之一,它既可由外感六淫之邪所致,也可因内伤之气虚、血虚、阴虚、气郁、血瘀等所引起。《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来辨治外感热病。近代温病学派又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之法,辨治各种温热病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多与情志郁结、劳倦、宿食、痰饮、瘀血等有关。医者当审证求因,对证治之。但同一患者在其发病的不同阶段发热的病机不尽相同,医者临证尤当细辨之。笔者治愈1例反复发热患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刚  周奎龙 《江苏中医药》2014,46(10):22-23
史锁芳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宗仲景六经辨证,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常取佳效。辨太阳经发热,卫强营弱自汗用桂枝汤,阳气闭郁无汗用麻黄汤,虚人外感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辨阳明经高热,见大渴以白虎汤加减为主,石膏量重多则100余克,阳明腑实发热且见潮热予承气汤辈。辨少阳经寒热往来,治以小柴胡汤为主,重用柴胡30g辛透外邪。辨太阴病发热多属虚人外感,推崇薯蓣丸,伴阳明热盛口渴喜饮用石膏,腹中大实痛加制大黄。辨厥阴病发热,实肝阳虚馁,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治以乌梅丸、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为主。辨少阴病发热,素体肾阳不足,复感外邪,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附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减少症辨治心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中奇  曹晶 《山西中医》1995,11(4):40-41
白细胞减少症辨治心得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030600)王中奇榆次市煤气公司卫生所曹晶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辨证论治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学虚劳、热病等病证范畴。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辨治经验,我们将其分有气阴两虚、心脾不足、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外感发热等证候类...  相似文献   

7.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属病毒感染,对症处理疗效不佳。祖国医学对外感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主宣降,不耐寒热”。提示我们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直达病所;宜宣中有降,顺应肺气;宜温凉适度,正对病的。今将辨治外感咳嗽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感冒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吕书勤主任医师对其辨治有独到的见解,验之临床,获效颇丰,兹以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感冒验案展开讨论,以挖掘其中医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中医按照病因将其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当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治则。金杰教授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临证经验辨治内伤发热,认为对其治疗应辨清病因病机,临证时运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调畅气机,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古方治疗内伤发热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灿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晖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40余年,擅长治疗外感与内伤杂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辨治中,王教授把握病机关键,灵活多变,圆法施治,临床收效甚佳。笔者现就王教授治疗CAG的辨治思路,简要探析如下。 CAG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大体有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11.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分为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表寒里热证、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4种类型。其中,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是临床常见的外感表证。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伤脾生痰,痰阻气机,气郁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一旦外感风寒,多易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本文的重点探讨了刘景源教授用自拟清解汤辨治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治疗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等独到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是辨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体系,在皮肤科的临床中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温病学说毕竟是指导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虽然与皮肤病病机有许多相合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临床运用时需在明确皮肤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才能灵活地将温病理论的辨证方法及方药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退热Ⅰ号”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所致。对发热的治疗,尤其是对合并有病毒感染的发热,目前西医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及特殊疗法,而解热镇痛类药物对人体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设治“退热Ⅰ号”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实证,自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经临床202例验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系我院门诊患者,中医辨证属外感风热型,病程在2天以内,列为治疗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  相似文献   

14.
郭海  龚婕宁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72-1773
通过对1例老年外感高热患者辨证治疗过程的分析,认为辨治老年外感高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首先明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2)明确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3)明确寒热属性及是否夹湿;(4)明辨部位,合理选择辨证方法;(5)重视气营两清法的运用,认为从临床实际出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外感高热症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5.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 ,但若辨治不得法 ,往往使病情迁延或变生它症 ,因此虽是小病也应当重视。赵绍琴教授认为 :外感咳嗽的辨治 ,应脉舌色症合参 ,病虽不重 ,调治也应综合考虑 ,其论治颇具特色。本文从“重声痰之辨 ,以明六淫所因 ;舌脉并重 ,以辨病机兼夹 ;立法处方 ,注重因势利导 ;饮食起居 ,也当慎重”等几方面对先生的辨治经验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病症之一,发病急,进展迅速,尤其是高热容易引起脑神经损伤、代谢紊乱等,故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方面有着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优势。余师李新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20余年,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李师学习,受益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发热病因繁多,病情复杂,单纯从伤寒或温病辨治效果欠佳,该文从伤寒、温病、内伤入手,可以对其他临床医生辨治类似病证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方法列伍炳彩教授从伤寒、温病、内伤辨治发热验案3则,以阐释对于发热从伤寒、温病、内伤理论辨治的疗效。结果从伤寒、温病、内伤治疗发热临床疗效甚佳。结论从伤寒、温病、内伤辨治发热具有较大临床意义,除可考虑单纯伤寒或温病引发发热外,也应从伤寒、温病、内伤的角度考虑病情。  相似文献   

18.
结合10则不同疾病不同证因引起的发热,探讨发热证治。认为其病因可见外感,又见内伤,治疗需辨病辨证结合,辨别虚实,审证求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中,辨外感寒邪导致的伤寒病与外感温热邪气导致的温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初期恶寒与发热的轻重。外感寒邪,因寒主收引,闭塞腠理,故恶寒重、发热轻;外感温热邪气,腠理并不闭塞,但表邪欲入里而导致表郁,故发热重、恶寒轻。二者以此为鉴别要点。辛温解表法,是针对外感寒邪初期的治法,它通过发汗散寒以解表;辛凉轻解法,是针对外感温热邪气初期的治法,它通过疏风清热以解表。在“八法”中二者一属汗法,一属清法,作用截然不同,临床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20.
曾伟权  刘伟栋 《河南中医》2012,32(2):247-248
外感热病初期应辨患者发热是属伤寒还是伤温;随着病情发展,伤寒由太阳向阳明传变,温病由卫表进入气分,此时皆可用攻下泄热法治疗,阳明证攻下即可,温病则须攻下兼祛湿;外感热病进入后期,伤寒由三阳转入三阴,温病由卫气分转入营血分,故治疗此期伤寒当注重温阳以壮命门火,治疗此期温病当养阴,以滋肝肾化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