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热病的病变症结,治则要领。陈光淞说:“盖此语专属湿温”。湿热病的产生机理,叶氏认为是“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  相似文献   

2.
儿科发热原因很多,湿温所致者并不少见,一般起病即表现为持续高热,无汗,恶寒少见,精神困倦,胃纳欠佳,口无干,或口唇红干,但不欲饮水,小便正常.而头重如裹,胸闷脘痞,腹胀等在儿科诊断上意义不大.通常的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类疗效不尽满意.吾重温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旨,重用白茅根30g为君,利尿清热,竹叶15g、滑石15g为辅,加强利尿清热,其中滑石利毛窍,结合薄菏2g、连翘6g、蝉衣5g、青蒿10g解表清热,更有利于通阳,甘草调和诸药.利小便以达通阳发汗,解表清热,仅需一二剂即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读您刊1981年3期问题解答栏:“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题后,有一点补充看法。此语出自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湿温痫过程中,湿热留恋,气化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又不可过于苦燥化湿而提出的一种特殊治法。故陈光淞云:“盖此语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其通阳之药,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  相似文献   

4.
冯珂 《辽宁中医杂志》2012,(9):1741-174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大原则。湿邪为湿温病之主导。"通阳"即宣通阳气,用于湿阻气机,阳郁不伸之证。"不在温"指不是温补之法,而是温通之意。"利小便",非甘淡利湿,而是治疗目的。为使小便通利,需宣畅气机化湿,宣畅气机的过程中脏腑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到强化。湿温病有病位、脏腑之别,治疗上通过宣降肺气、运代中州、宣上渗下、行气通腑,恢复肺、脾胃、大肠、膀胱气化功能,强化诸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以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叶天士曾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论治湿温病,而湿温病的发病机制与CHF有一定相似之处。中医学认为,CHF是由心气虚衰而后导致痰浊、水饮、血瘀等病理产物停滞,痹阻心阳而发病,结合其疾病特点,可从活血利水通阳、强心利水通阳、健脾利水通阳三方面综合论治,有良好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小议通阳法之源,《内经》提出解郁思想、《伤寒杂病论》之通阳思想,开通阳法之先河,叶天士在继承的基础上,认为温病通阳以甘淡祛湿为总纲,以甘淡祛湿而达祛湿通阳,其法当应宣通三焦、恢复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对此理解,后世注家说法不一。如宋仁甫曰:“阳虚者.本多痰湿,受寒湿非姜、附、术、苓不能去。”而吴锡璜说:“利阴分之湿寒即所以通阳。”有关温病学教材对此论述亦欠全面。而此对温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笔者请试粗论。“通阳”,主要适用于湿热类温病,对于温热类湿病并挟湿邪亦可同样运用.在湿热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湿与气”盛衰涓长变化的矛盾。湿住粘滞重浊,湿热交混,郁而不化,阻遏阳气运行是湿热类温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因此,通阳是其治疗的…  相似文献   

8.
立足《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等相关温病学著作,结合《伤寒论》中苓桂剂的条文内涵,比较"通阳"与"温阳"的区别,阐释"利小便"的应用范围,辨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整体临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述湿热病治疗原则时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多年来在临床上对湿温病的治疗研究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但若仅从字面上理解,有时容易引起一些误解,亦可能造成治疗上的  相似文献   

10.
林明欣  裴倩 《中医杂志》2011,(19):1705-1706
通过文献研究及总结,不囿于《温病学》体系,立足《伤寒论》之五苓散,重新认识通阳不在温,而在于利小便。  相似文献   

1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三,"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  相似文献   

12.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其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其主旨的提出上至秦汉,其后历延诸家,最终由明清温病医家明确提出并发扬延伸。立足于《温热论》《温热条辨》等温病专著,结合《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相关文献,追本溯源,对“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出处原文进行多层次解读,探讨湿温病中“利小便”作为利湿大法的体现,以就近驱邪、分消湿热,从而恢复气机正常运行,达到通阳的目的,并解读四逆散、当归四逆散、茵陈蒿汤、三仁汤等经典方剂,探讨“通阳利小便”的应用演变,归纳总结出“分消走泄”“因势利导”“调畅三焦”等治则,为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著名论断,打破了温通法治寒症的僵化思维。笔者对阳气不通的病因和治法进行了深入思考,拓展了“通阳不在温”的理念,提出了多种通阳法,用具体病例证实了化瘀泄浊通大便亦可通阳治疗久病畏寒肢厥,并在《伤寒论》中找到了理论源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周贤  刘松林  樊讯  明浩  陈海洋 《中医杂志》2021,(4):289-291,302
总结梅国强教授辨治扩张型心肌病的临证经验.认为扩张型心肌病核心病机为虚实两端,实者,或痰或瘀,阻滞气机,痹阻心脉;虚者,关乎心之气血阴阳虚损,临证务必全面收集四诊资料,详辨其虚实病机.同时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立法选方,如常见之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亏虚证、少阴阳虚水泛证,宜分别选用小陷胸汤、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16.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因饮停湿聚、痰凝瘀阻所致的阳气不通、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拓宽了思路。笔者将此理论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18.
<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其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邪腻浊濡滞,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  相似文献   

19.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温热论》。但叶天士及其以后的医家都未曾明确指出此语中“阳”是指何处之“阳”,笔者认为此“阳”乃指三焦气化功能,侧重脾阳。一、从三焦及脾之生理功能生理特性来看三焦属少阳,主气机升降出入并司通行水道,是元气运行的通道,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以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若湿热病邪羁留则气机郁滞而水道不利以致痰湿内停为患,对此用以利小便为主结合宣上、畅中的治法,可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通畅湿热病邪自去。脾有运化水谷和水湿的生理功能,这些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脾阳的推动,只有在脾阳运通的条件下,才能运化水谷和水湿,否则脾阳不通失其健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遏脾阳,所以治疗湿温病通脾阳是其关键。二、从湿温病的病因病理来看湿热病邪是湿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夏秋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  相似文献   

20.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同时对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思路。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理论,略有体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