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以773名学生为被试,运用3种持续16周的干预方案来检测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结果 1不同干预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不同,16周的干预效果优于8周(t=2.78,P0.05)和干预前(t=4.15,P0.01),8周的干预效果优于干预前(t=2.24,P0.05)。2不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不同,"身体素质+体育游戏+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初中学生(F=3.26,P0.01)、"天天练+课课练+周周练"干预方案最适合小学生(F=3.43,P0.01)、"身体素质+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高中学生(F=3.67,P0.01)。3不同干预类型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40.82,P0.01)、不同干预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2.96,P0.01)、干预类型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6,P0.01)。结论不同干预方案都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具有缓解效果,且随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对改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对扬州大学319名大学新生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结果 健身时间对问题解决维度和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主效应显著(P<0.05),12周锻炼对问题解决维度和问题取向类应对方式影响优于6周;中等强度锻炼对抱怨、退缩、压抑维度和回避的改善效果明显(P <0.05或P<0.01);集体项目健美操和篮球运动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改善作用要好于羽毛球;不同健身时间和强度的羽毛球和篮球项目比健美操锻炼对应对方式不同维度的影响显著(P<0.05或P<0.01).时间×强度对应对方式各维度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身运动处方的时间、项目和强度对改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不同维度的主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影响,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大学生自卑感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自主学习、指导学习和无学习3种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集体与个人2种锻炼项目,对某高校球类选修课和体育必修课的21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干预实验.结果 实验前各组的自卑心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P=0.97);实验后,自主学习、指导学习、个人项目及集体项目组学生自卑心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4.08,2.16,4.05,P值均<0.01),无学习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P=0.090).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及锻炼项目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732,28.541,P=0.000)(P值均<0.01),锻炼方式和项目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37.945,P=0.000);指导学习方式组的效果优于自主学习方式组(t=2.12,P=0.035)和无学习方式组(t=4.12,P=0.000),自主学习方式组的效果优于无学习方式组(t=3.72,P=0.000).结论 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和项目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开梅  杨威  董磊  孙培全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82-1884
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及随干预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为采取干预措施缓解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 采用准实验设计和多元方差分析,对从徐州市三中初二年级4个班级中选取的49名中学生在4个测量时段共16周的心理应激水平变化进行追踪研究.结果 对照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P=0.35),而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9,2.85,4.83,P值均<0.05).实验前,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37);实验干预8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P=0.031);实验干预16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P=0.000);实验结束3个月,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00).不同干预时段和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不仅主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F时段 =6.74,P=0.000;F方式 =5.18,P=0.000),还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F时段×方式=8.75,P=0.000).结论 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均能起到缓解作用,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认知评价对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地震应激源与认知评价、应激反应的关系,探讨认知评价对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为地震后有效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12"地震后青川和绵竹324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运用自编青少年地震应激源问卷、认知评价问卷、应激反应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应激源的物质丧失、心理丧失与认知评价的初级评价均存在正相关(r=0.42,0.70,P值均0.01),而与次级评价存在负相关(r=-0.19,-0.16,P值均0.05);应激反应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社会功能与认知评价的初级评价维度均存在正相关(r=0.48,0.57,0.38,P值均0.01),而与次级评价均存在负相关(r=-0.14,-0.12,-0.28,P值均0.05)。在应激反应总分[(t(322)=4.221,P0.01)]及生理反应[(t(322)=3.649,P0.01)]、心理反应[(t(322)=5.053,P0.01)]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生理反应[(t(322)=3.273,P0.01)]、心理反应[(t(322)=3.873,P0.01)]和社会功能[(t(322)=1.143,P0.01)]3个维度及应激反应总分[(t(322)=3.397,P0.01)]上都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认知评价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为14.9%,中介效应所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96%。结论应激源可以通过认知评价影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年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应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与中文版心理健康类型诊断量表(MHP)对243名城镇中年人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研究.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①除TSCS的自我批评之外,自我概念各维度及总分与MHP的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和应激程度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0.05~P<0.001),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均为<0.001);②自我批评与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和应激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均为<0.001).多元回归结果显示,①生理自我对心理性、社会性和躯体性应激具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β=-0.13~-0.53,t=-2.507~-9.870,P<0.05~P<0.001);②家庭自我对心理性应激(β=-0.21,t=-3.650,P<0.001)具有负向影响;③自我批评对心理性、社会性和躯体性应激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β=0.19~0.34,t=3.406~3.614,P<0.01~P<0.001),对生活质量具有负向影响(β=-0.14,t=-2.577,P<0.05);④社会自我(β=0.31,t=4.943,P<0.001)和心理自我(β=0.28,t =4.484,P<0.001)对生活质量具有正向影响.结论 中年人的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空间爬行运动训练对子鼠心理行为的影响,为0~3岁婴幼儿运动方式促进心理行为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5只新生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3)和运动组(n=12)。运动组进行早期空间运动训练4周。应用动物行为学平台(转棒仪和旷场试验)对36~37日龄子鼠进行心理行为测定。结果 1)运动组子鼠降落的潜伏期非常明显长于对照组(t=3.031,P0.01);2)运动组子鼠跨格次数少于对照组(t=3.710,P0.01);中心区域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259,P0.01);中心区域活动距离少于对照组(t=3.437,P0.01);周边区域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t=3.018,P0.01);3)5min时间分段分析显示运动组子鼠中心区域活动距离少表现在首5 min,活动时间短表现在后5min。结论早期空间爬行运动可使子鼠对新环境认知能力增加、情绪稳定和运动协调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为大学新生心理应激的应对和适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应对效能量表,对从南通大学随机抽取的277名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和应对效能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被试者纵向研究设计,每间隔8周测量1次,共施测3次,数据分析评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追踪期间,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状况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80,3.13,P值均<0.01),应对效能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9,P>0.05);大学新生心理应激水平不断提升,学期中段时达到峰值并持续到学期末(P值均<0.01);大学新生适应呈“V”型趋势,首测、中测、后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新生应对效能3次施测均低于中国大学生常模(t值分别为-11.86,-11.90,-12.26,P值均<0.01).首测、中测、后测心理应激与适应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0.31,-0.32,P值均<0.05);应对效能与适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41,0.45,P值均<0.01);心理应激与应对效能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31,-0.33,P值均<0.05).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和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或抵消心理应激对适应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为开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将从赣州市大中学生中筛选的5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随机分为2组,对研究组(25例)开展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25例)进行心理行为干预.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于干预前及干预12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 干预12周后,研究组IAT评分由72.78下降至58.67(t=4.267,P<0.01),SAS评分由36.84下降至30.35(t=3.689,P=0.001);对照组IAT评分由72.47下降至65.05(t=2.181,P=0.039),SAS评分由37.07下降至33.23(t=2.216,P=0.036).干预后研究组IAT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92,2.101,P值均<0.05).研究组干预有效率(32%)高于对照组(8%) (x2=4.500,P=0.034).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效较传统心理行为干预更为显著,但是12周的训练尚不能完全矫正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大强度间歇运动与低强度持续运动对高脂喂养大鼠体成分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对高脂诱导肥胖症的预防效果。方法37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饮食安静组(CS)、高脂饮食安静组(HS)、高脂饮食低强度持续运动组(HE)和高脂饮食大强度间歇运动组(HI),喂养10周,运动组分别进行低强度持续运动和大强度间歇运动干预。监测摄食量和体重;造模后测量体脂和血清学指标。结果 (1)HS组终末体重、Lee's指数、体脂含量显著高于CS组(P0.01);HS组终末体重较CS组高出15.9%。HI组终末体重和Lee's指数明显低于HS组(P0.01)。HE组(P0.05)和HI组(P0.01)体脂含量均低于HS组。(2)血清学分析结果显示,HS组血脂(TG,P0.05;TC,P0.01;LDL-C,P0.05)、血糖(P0.01)含量明显高于CS组;QUICKI指数明显低于CS组(P0.01)。HI组TG和GLU明显低于HS组(P0.01),而QUICKI指数明显高于CS组(P0.01)。(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QUICKI指数与血糖(r=-0.925,P0.01)、脂肪含量(r=-0.623,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强度间歇运动可有效地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症,其干预效果明显优于低强度持续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心理应激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和谐问卷、心理应激量表以及复原力量表对88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以及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心理应激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0,P<0.05),在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7,t=-0.189;P>0.05)。心理和谐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8,t=1.868,t=4.179;P<0.05)。复原力在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6,P<0.05),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1,t=0.621;P>0.05);2心理应激与心理和谐呈负相关(r=-0.113,P<0.05),心理应激与复原力呈负相关(r=-0.070,P<0.05),心理和谐与复原力呈正相关(r=0.658,P<0.05);3复原力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和谐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9.184%。结论:心理应激、心理和谐与复原力在不同变量上存在差异,三者关系密切,心理应激可直接影响心理和谐,也可通过复原力间接影响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应激事件、负性思维和应对方式对高校研究生抑郁的预测及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DS量表、青少年应激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动思维问卷,对659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抑郁检出率为3.49%(23例),研究生抑郁与应激事件、负性思维和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235、0.289、0.187,P值均0.01),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399,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应激事件与抑郁无线性关系,负性思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抑郁有影响,其中积极应对预测力最强(15.9%)。结论高校研究生存在一定的抑郁人群,应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民兵在维稳期间应对方式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维稳民兵832例,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和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对其应对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81.5%维稳民兵倾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18.5%维稳民兵倾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青年民兵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党(团)员民兵(P0.01);年龄17~18岁民兵积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25~30岁、≥31岁民兵(P0.05),≥31岁民兵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17~18、19~24、25~30岁(P0.01);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民兵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初中文化程度民兵(P0.05),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民兵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初中、高中及中专、大学专科民兵(P0.01);服役时间≤5 a民兵积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6~8、9~12、≥13 a民兵(P0.01),服役时间≥13 a民兵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5、6~8、9~12 a民兵(P0.01)。积极应对与心理应激、服役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年龄、服役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心理应激、政治面貌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应激、服役时间是影响维稳民兵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结论维稳民兵倾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并呈现出一定的政治面貌、年龄、文化和服役时间特征;心理应激、服役时间对维稳民兵应对方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疆民兵维稳期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间的关系,为制定维稳民兵的心理应激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新疆维稳民兵832名,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民兵心理应激标准分≥70分的有21人,占2.5%。(2)干部心理应激得分显著高于普通民兵(P0.01);服役时间≥13年者得分显著高于服役时间5年和9~13年者;有灾难经历者得分显著高于无灾难经历者(P0.05);对管理态度关心者得分显著低于比较关心者和不关心者(P0.01)。(3)消极应对和家庭外支持是影响民兵心理应激的重要因素。(4)消极应对通过家庭外支持对心理应激产生间接影响,其间接效应量为0.028 8,占总效应量(0.1788)的16.1%。结论影响民兵心理应激的因素包括消极应对和家庭外支持2个,且家庭外支持影响更为显著;家庭外支持在应对方式与心理应激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机务人员的心理弹性、疲劳程度及抑郁水平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11月,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疲劳自评量表(F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航空单位286名年龄20~44岁的机务人员(男性240名,女性46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机务人员心理弹性水平高于中国社区居民常模(t=2.943,P0.01);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中国人常模(t=4.366,P0.01);心理弹性与抑郁水平、疲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t=-0.502、-0.356,均P0.01),疲劳与抑郁呈正相关(r=0.499,P0.01);疲劳对抑郁具有直接效应(β=36.60%),心理弹性在疲劳和抑郁之间具有中介效应(β=13.24%)。结论机务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疲劳程度和心理弹性能预测机务人员的抑郁水平。提高机务人员的心理弹性可以降低其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微信群的放松训练对维稳民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名维稳民兵随机分为干预组(n=99)和对照组(n=101)。对照组正常进行维稳执勤,干预组利用微信群进行放松训练,在训练前后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进行测评,比较2组维稳民兵心理应激、正性负性情绪的差异。结果训练后干预组心理应激、负性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正性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在训练前后心理应激、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训练前后心理应激、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后干预组不同职别维稳民兵正性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心理应激、负性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微信群的放松训练能提高维稳民兵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心理亚健康症状的相关因素,为针对性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蚌埠市中学生3330名,使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评定问卷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乡镇、城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为(184.46±23.38)、(188.10±24.00)、(192.09±23.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15,P0.01);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为(191.48±25.24)、(186.37±2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8,P0.01);学习日住校与不住校的中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为(185.75±23.25)、(190.33±2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4,P0.01)。心理亚健康症状检出率的比较,初中生(64.1%)低于高中生(68.9%),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6,P=0.002);不同性别、户籍、是否独生和学习日是否住校中学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72、1.231、0.485、3.557,P均0.05)。有心理亚健康症状的中学生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得分均低于无心理亚健康症状的中学生(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高中生、乡镇学生、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低健康技能是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健康素养是中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的影响因素。可从提高健康素养入手,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应激性生活事件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例伴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女性进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并检测血雌二醇激素(E2)及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结果根据生活事件(LES)总分是否大于20分划分为高应激组(46例)、低应激组(154例)。高应激组的外周雌二醇(E2)水平较低应激组低(t=-3.11,P0.01)。而高应激组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LES得分、HAMD得分及神经质因子得分(EPQ-N)均比低应激组高(t=2.50,P0.01;t=38.57,P0.01;t=3.99,P0.01;t=3.99,P0.01)。高、低应激组二元Logistic分析:EPQ(N)、HAMD的回归系数β分别为0.151、0.045,P0.01;模型拟合性:对数似然值为187.56,Nagelkerke R~2为0.20。结论影响围绝经综合征应激生活事件差异的因素包括神经质人格、抑郁状态,有必要制定个体化的精神心理咨询及干预策略以降低应激生活事件对围绝经期妇女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姚琛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6):851-853
了解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及其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不同行政区抽取40所高中及中职学校共13 228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健康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被试在过去1周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活动达30 min的天数比例最低的为6 d(3.15%),最高的为2d(17.36%).在过去1周体育锻炼活动每天达60 min的天数比例最低的为6 d(2.25%),最高的为0(22.84%).男生在过去1周体育锻炼时间(≥60 min)和中等强度体育锻炼(≥30 min)的天数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17,21.87,P值均<0.01).在过去1周体育锻炼时间(≥60 min)和中等强度体育锻炼(≥30 min)的天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87,57.20,P值均<0.01).高中学生中等强度体育锻炼(≥30 min)的天数高于中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去1周每天锻炼时间≥60 min的天数为0d和中等强度体育锻炼(≥30 min)的天数为0d的学生自感学习成绩均相对较差(P值均<0.05).结论 南京市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均不足,体育锻炼缺乏的学生自我感觉学习成绩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