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将湿证分为外湿和内湿两大类,在《伤寒论》中虽条文不多,但充分阐明了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具体方药,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根据湿邪内外表里之不同,张仲景提出了治湿八法:解表祛湿散寒法、通阳利水祛湿法、温阳化湿祛寒法、温阳健脾利湿法、育阴除湿清热法、行气健脾除湿法、清热利湿退黄法、通表透湿泄热法。  相似文献   

2.
凡是经祛除水湿为主组成,具有燥湿、利湿、化湿、散湿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症的方剂,统称祛湿剂。由于湿邪多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合,故祛湿剂又分为燥湿化浊、清热利湿、利水化湿、宣散湿邪等五类。可见临床应用祛湿方剂时,应根据其所现证候,随证加减。现试谈祛湿剂之配伍体会如下,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 1.何谓祛湿剂?其立法依据是什么? 答: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及宣散湿邪等作用,以治疗湿邪为病的方剂,统称祛湿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又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所谓“湿上甚而热……以汗为故而止”,即湿邪盛于上部而有热,治以苦味温性之药,佐以甘辛之品,以发汗解表方法恢复其常态而止。“十剂”又云“燥可祛湿”,“通可祛滞”,“宣可祛壅”。本章方剂的立法,即本着这些原则而作为依据的。也属于后世八法中广义的消法范畴。 2.湿邪有何特性?对其基本治法有哪些?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梳理中医经典祛湿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探讨其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参照《中医方剂学》将中医祛湿法的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及祛风胜湿五类,进行分类,共分成:化湿法、燥湿法、利湿法、胜湿法及渗湿法;其中化湿法细分为疏表化湿、清热化湿、解毒化湿;燥湿法细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利湿法细分为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热利湿及温肾利水;胜湿法细分为祛风胜湿和活血胜湿。以法统方,分别检索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医方剂学》和《中华医典》,检索出祛湿方剂,再以方剂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筛选出运用该类方剂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1 首经典祛湿方剂,来源于38 部中医经典,纳入现代文献456 篇,共涉及282 种疾病,共使用了122 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3 783 次。结论:梳理经典祛湿方剂,明确其来源出处及证治,了解其现代临床应用,掌握经典祛湿方剂的组方构造,对于明确湿病(证) 的病因证治研究,可充分挖掘经典祛湿方剂的现代应用,并将提供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祛湿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分类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分类治法不同。本文梳理历代文献,将十八种祛湿法进行六种分类,对临证治湿进行探析。据所客部位分为宣肺化湿、健脾化湿、淡渗利湿和分消三焦;据祛邪路径分为发汗祛湿、涌吐祛湿和通腑泄浊;据相兼邪气分为祛风胜湿、清暑化湿和清热利湿;据药物性味分为苦温燥湿、苦寒燥湿、苦辛通降和芳香化湿;据从化转归分为温阳化湿和滋阴化湿;据湿邪来源分为行气化湿和化瘀祛湿。六种分类有所交叉,一种祛湿法可从多角度进行分类。临证不可机械分割诸法,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有赖于脏腑的共同协调作用,非孤取一脏一腑,施以一法一方即可。需细察脏腑内外,表里上下,唯有圆机活法,方可投之即效。  相似文献   

6.
谢旭善教授认为慢性泄泻病病位在肠,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与肝肾相关最为密切;主要病因为湿邪,湿邪可化热、寒化;临床常见证型为寒湿困脾、胃肠积热、肝脾不调、脾肾两虚、食积伤中等;治当以祛湿为主,祛湿又有利湿、化湿、燥湿等不同。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关于湿证的叙述包括外湿和内湿两大类,仲景对湿证的辨证论治匠心独运,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治法,可分为解表祛湿、利水祛湿、温阳化湿、健脾利湿、育阴除湿、行气除湿、清热利湿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湿为六淫之一。四季皆发,尤以长夏多见,乡村发病率较高。现将个人多年来,对湿证治疗体会浅述如下:湿证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治湿应根据发病季节,人体的差异及湿邪停留的部位,用药不能拘泥一方,应随症加减,药量适宜,分别采用解表祛湿,芳香化浊,淡渗利湿。若湿邪从寒热转化,应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总之,以健脾利湿,舒畅气机,利其小便为主。临证病例(一)解表祛湿法主要应用于表湿证,湿邪留于肌表,治宜微微汗出,禁发大汗,否则湿邪未  相似文献   

9.
<正> 湿温病大都发生在夏、秋之间。雨湿较盛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医家论其治则多以化湿清热为首务,而化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浊,苦温化湿,淡渗利湿3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热微者以分利为主,佐以清火。”然湿温病多为湿热合邪,临床湿热之间,孰轻孰重,不易掌握,用化湿清热法施治,往往出现治湿碍热,治热碍湿,“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的矛盾。而温清两难,使病程缠绵,发生传变。故说化湿与清热间轻重缓急,最难恰到好处。笔者在多年  相似文献   

10.
祛湿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了祛湿法;《伤寒论》阐述了湿病的病因病机和相应方药,创立解表祛湿和健脾利湿等多种祛湿法;《金匮要略》将祛湿法分为微发汗和利小便两类,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晋唐时期发展了淡渗利湿等治法,创制清热祛湿方剂;金元时期拓展了宣上导下和升阳除湿等祛湿法,从上下、内外和三焦辨治湿病;明清时期确立了内科和妇科带下湿病的相应治法,温病学派完善了治疗湿温和寒湿等的多类祛湿法和方证。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中医湿病证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苏 《吉林中医药》2006,26(2):9-10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湿邪为患多有兼挟证。“湿热之症,脉无定体”,故湿病在辨证方面,重苔而不重脉。治湿大法以淡渗利尿为主,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分寒湿、风湿、湿热、暑湿。湿邪留滞三焦,应本“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原则。临床常用的几种治法为:苦寒燥湿、益气化湿、温阳祛湿、升阳除湿、苦辛泄湿、解毒燥湿等。  相似文献   

12.
痹病之根皆源于湿,湿邪致病特点为黏滞、重着、隐袭、秽浊、潮湿、趋下。故基于古代文献对湿与风湿病的论述,从风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湿邪致病特点以及祛湿的理法方药进行阐释,说明从湿论治风湿病的重要性。并引用导师王承德"痹必挟湿"的观点,提出对痹病的治疗应注重祛湿,依其寒热不同有温补、清补之异。祛湿之法如化、通、温、渗、燥等,但生湿之源责之于脾,治湿须理脾。治湿之法有祛风除湿、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燥湿祛湿,并提出相应经方和经验用药。临证祛湿应当注重配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3.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证的药物,为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配伍的方剂,为祛湿刑。祛湿药属“燥剂”之列。即李时珍云:“湿去则燥,故谓之燥。”然湿邪有内外之别,湿证有表里之异,湿又常与它邪相合而为患,故湿证范围广泛,证候复杂。如:《目经大成·因湿》云:“元气虚,湿邪入,入肺湿病生;入脾肺胀成;入肝身痛风湿搏;入肾体重寒湿落;久湿入心变湿热,乃发肿痛与痃疟;湿淫肠胃为濡泄;湿阻气血倦怠绝;湿在皮肤则顽麻;强硬不仁居经脉;湿邪上淤眼弦烂,或胀微疼眵不彻。”故祛湿方药种类繁多。笔者试从发散外湿和祛除内湿入手,分析归纳祛湿药的功用特点,以期对其临床施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正> 湿邪所致的皮肤病临床较为多见。其皮肤损害不仅有丘疱疹、水疱、脓疱、渗液、糜烂、结痂,亦可见有浸润肥厚性的皮损。临证中有利湿、除湿、祛湿、化湿、渗湿、导湿、散湿诸法;据其兼证,有辅以清热、滋阴、温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病因多有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素体肾虚;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湿邪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根据湿邪在糖尿病肾病中不同的表现将糖尿病肾病分为四期进行论治:早期湿热内生,宜化湿清热养阴;中期湿瘀阻络,宜利湿化瘀通络;晚期湿浊泛滥,宜降浊解毒扶正;末期湿毒内聚,宜降浊解毒扶正。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邪正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当根据各期证候特点进一步研究不同化湿药的应用指征、用量及用法,正本清源,动态观察,提升用药精准性,使化湿不伤阴,补虚不滞邪。  相似文献   

16.
湿秘刍议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64-67
湿秘在古代典籍中多有提及,且在临床中常见,但在目前的教材及指南中论述较少,故明确湿秘的概念、常见类型、证候、治法、方药等,有助于拓宽便秘的诊治思路,提高临床疗效。该文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实践认为,湿秘是一种因湿邪阻滞气机而致大肠传化失司的特殊类型便秘。其基本病机为湿阻气滞,病位虽在大肠,但五脏的功能失调均可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尤需关注脾胃、肺、肾、肝等脏腑通过津液代谢与气机运动,对该病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湿秘的治疗原则为祛邪扶正,以祛邪为先导,辅以扶正。临证时谨守"湿阻气滞"病机,确立祛湿理气为该病的基本治法。祛湿应根据湿邪性质及阻滞部位,湿困中焦者治以苦芳燥化,湿停下焦时治以甘淡渗利,阳虚湿滞者当温阳化湿,湿热滞中者治以清热祛湿,湿热弥漫三焦则需分清化浊;理气应立足于和中、调理肝肺气机。如兼夹邪气郁滞,需重视疏导邪滞。伴脾肾虚损时,则佐以运脾、温肾方药,以求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7.
小儿泄泻,历代医家分类不一,根据我们临床体会,常见的不外感受外邪及伤食引起的泄泻或脾虚泄泻三个类型。在外邪引起的泄泻中,以湿邪较为多见,这是因为脾恶湿喜燥,故湿邪最易伤脾,脾气被伤,水湿不运,清浊不分则引起泄泻。所以寒、暑、热三邪,往往与湿邪合病。因此湿邪所致泄泻又有寒湿、暑湿和湿热的区别。小儿泄泻在治疗上,以健脾利湿为原则,“湿盛者”以祛湿为主,治法有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脾虚”老以扶正为主,治法有健脾温胃,抑肝扶脾等,但不管用何种法则治疗泄泻,其“分利法”在处方用药上亦必在其中。如:小儿泄泻若寒湿  相似文献   

18.
吴华芹 《江苏中医药》2021,53(2):9-10,11
胡元会教授认为湿邪是高血压病的关键病理要素,临证多从湿辨治,认为高血压病初期以湿阻气郁、湿阻热盛为主,中期多湿瘀互结、脾虚湿盛,后期多湿阻阴伤、湿胜阳微。谨守病机,灵活采用理气行湿、清热化湿、活血利湿、健脾燥湿、养阴除湿、温阳逐湿等祛湿六法,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闵长州 《新中医》1996,28(9):27-28
功能性水肿为本虚标实证,临床可分为气虚型,湿阻型,肝郁型及阳虚型等4例,分别采用益气利水,运脾祛湿,理气化湿,温阳利湿法治疗本病80例,近期有效率为91%,一般缓解后适当巩因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认为带下病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为湿邪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任带失约,带脉不固,而发带下病;提出"将带下病分为白、青、黄、黑、赤五类,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分别予以健脾益气,利湿止带佐以疏肝;疏肝清热利湿;清热补虚祛湿;清热解毒利湿;养血清肝祛湿等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傅青主女科》最能反映其学术思想,影响最大,一直为临床所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