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种方法修复神经后各类轴突通过修复部位的机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坐骨神经外膜缝合、束膜缝合或神经移植后4周或9周,应用竦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档记腓总神经中再生轴突的胞体。结果表明运动轴突与感觉轴突再生通过修复部位的机率相近。术后不同时期不同神经束运动轴突长入腓总神经的机率是一定的。支配肌梭轴突通过修复部位的机率低于支配其它靶器官的轴突。与外膜缝合相比,束膜缝合能提高运动轴突再生到原神经束的比例,4mm的神经移植体不能提高此比例,且束膜缝合、神经移植对支配肌梭轴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营养就会发生萎缩、变性.随着时间的延长,经过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失神经肌肉纤维化,发生不可逆变性,影响损伤神经修复后的功能恢复.而且,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速度相对缓慢,而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发生肌萎缩变性纤维化又相对较快,往往在肌肉获得神经再支配之前就已丧失了肌细胞再生的物质基础,表现为骨骼肌的不可逆萎缩.如何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生物电刺激、被动活动、药物治疗、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等方法,但疗效都非常有限,最终无法阻断失神经骨骼肌发生不可逆萎缩、变性与纤维化.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神经修复的效果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神经寄养法可以有效预防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本文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原癌基因Pleiotrophin于1989年被发现,在肿瘤发生发展和中枢神经系统内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Pleiotrophin分子信号很可能参与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促进轴突再生、轴突再生导向、骨骼肌的神经再支配4个环节,并可能在轴突再生导向和骨骼肌的神经再支配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Pleiotrophin基因有望成为提高周围神经修复效果和重建神经肌连接的基因调控靶点.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常有大段神经缺损,修复大段神经缺损是骨科、显微外科的一大难题.自1932年Balane首次采用神经移植以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方法已在临床应用[1~4].70年代以来各国生理解剖及临床外科学者研究周围神经日益增加.特别对轴突再生、神经血循环、血管渗透性束膜屏障作用、神经本身的弹性、吻合口张力、电生理以及神经再生等方面都进行大量研究,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揭示了神经轴突再生自我完善的生物反馈规律,显露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恒河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髓鞘变性与再生的变化规律及其轴突密度差异情况。方法取健康成年恒河猴9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5~4.5 kg,通过锐性切割造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离断损伤模型。术中取3只动物,于损伤平面以远5 mm处切取长5 mm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作为正常对照;余6只采用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后,于术后3、8周各取3只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并切取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髓鞘变化情况,计算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轴突密度和轴突再生率。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出现下肢肌肉萎缩及足趾不同程度溃疡。大体观察见吻合部神经膨大,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粘连明显。术后3周未检测到胫神经及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8周腓总神经CMAP波幅小于胫神经。组织学观察示,术后3周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轴突均发生不同程度变性,以腓总神经变性明显,腓总神经轴突再生率为13.2%,显著低于胫神经的44.5%;术后8周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均可见再生轴突,腓总神经轴突再生率为10.3%,仍显著低于胫神经的35.3%。结论与腓总神经相比,胫神经损伤修复后轴突退变速度慢、再生速度快,轴突再生比例高,其靶器官有更多神经纤维支配,靶肌肉CAMP恢复快、幅度高,胫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6.
该文综述了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及神经冲动恢复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以及抑制神经再生的主要因素。周围神经损伤常使患者出现明显的功能损害, 尽管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能有效改善神经吻合口的连续性, 但术后神经恢复的效果仍不理想。与中枢神经系统相比, 周围神经损伤后可伴随着较为活跃的再生反应, 并形成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损伤局部的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施万细胞重塑, 使其成为轴突再生及神经电生理恢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支持细胞, 从而参与到再生通道的建立、再生轴突芽出及髓鞘化、神经兴奋性恢复等过程。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可导致损伤部位神经元死亡,轴突变性和脱髓鞘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再建损伤轴突与其支配靶器官联系,引导脊髓功能恢复对  相似文献   

8.
应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研制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临床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创新的研究。人工神经要求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与有活性的细胞、细胞因子结合而成,具有特定三维结构和生物活性,可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其中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是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种子细胞,本文就有关SC的研究作一综述。 SC的作用 SC是周围神经系统特有的胶质细胞,亦称神经膜细胞(neurilemmal cell,neurolemmocyte)或鞘细胞(sheath cell),由Theodor Schwann于1839年首先描述。SC在周围神经的发生、发育、形态、功能维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支持和保护轴突,维持轴突的良好微环境;形成髓鞘,对有髓纤维起着绝缘作用,加速神经轴突的传导;对神经轴突有营养代谢作用。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中,SC也起着关键作用。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周围神经损伤后,远段神经瓦勒变性,SC分裂增殖、形成Bungner氏带,并和巨噬细胞共同吞噬变性的轴突与髓鞘碎屑,SC及SC基底膜(basal lamina,BL)管一起共同为再生轴突提供一个生长通道;  相似文献   

9.
人工膀胱反射弧是治疗脊髓损伤引起排便、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临床报道将截瘫平面以下废用的神经与控制排尿的脊神经缝合,建立人工反射弧以控制排尿,治疗痉挛性膀胱的短期效果较好。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自主神经元周围可见到许多轴突联系,证实躯体运动神经可异化支配自主神经。异化神经在神经再生过程中具有竞争性、特异性和种属性。躯体神经与自主神经吻合后形成异化神经,一般发生轴突-轴突突触联系。在躯体神经与核周体之间存在的粘附蛋白如粘连蛋白、集聚蛋白及生长相关蛋白等可阻碍轴突识别,使躯体神经再生数目和支配效能低于自主神经。不同种属的动物神经再生能力也不相同,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具有明显差异。该文回顾了躯体运动神经异化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实验研究,从神经电生理学和形态学方面就异化神经性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显微外科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神经修复后靶器官肌肉功能常不能完全恢复,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常见并发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电刺激治疗可有效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该文就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病理机制及电刺激治疗机制、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勇于探索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勇于探索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疗法韦加宁近10多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周围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的深入研究,其中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期收集了5篇有关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和加速神经再生方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给广大临床医...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轴突髓鞘化是神经再生过程的重要环节。该文从沃勒变性以及细胞外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神经调节素等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轴突和髓鞘的内在联系、髓鞘形成的调节等周围神经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这个重要环节的认识,有助于深入认识神经再生过程,指导髓鞘病变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大鼠臂丛损伤模型上证实臂丛损伤修复后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能够被有效利用, 并探讨靶器官对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开展研究。实验分为包含5个亚组的再生组(RGen)和3个亚组的再利用组(RUs),每个亚组由随机选取的6只大鼠组成(共42只)。RGen组:切断并缝接肌皮神经, 按缝接神经后同时构建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与靶器官的不同连接状态分为1~4个亚组, 即RGen1组(无靶器官连接组):剪断前臂外侧皮神经(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并且缝合结扎断端远端,切断其与皮肤靶器官的连接;RGen2组(缝合连接皮肤靶器官组):剪断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后再通过缝合行端端缝接;RGen3组(自然连接皮肤靶器官组):仅解剖暴露LFCN内侧分支;RGen4组(缝合连接肌肉靶器官组):即剪断正中神经发出的支配桡侧腕屈肌(FCR)的肌支,肌支断端的近端缝扎封闭,同侧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通过神经的端端缝接连接到肌支断端的远端,实现与肌肉靶器官(即FCR)的连接等;RGen 5组(对照组):仅解剖暴露肌皮神经及同侧LFCN内侧分...  相似文献   

14.
断端间距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较佳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 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实验模型,观察神经切断后保留不同间隙修复后的神经再生情况。术后6周、8周处死大鼠,分别行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神经轴突计数。结果 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时,各项检查结果均优于其他各组。结论 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可有效地发挥神经再生的趋化作用,且对轴突再生速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断端间距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较佳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实验模型,观察神经切断后保留不同间隙修复后的神经再生情况.术后6周、8周处死大鼠,分别行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神经轴突计数.结果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时,各项检查结果均优于其他各组.结论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可有效地发挥神经再生的趋化作用,且对轴突再生速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1 研究回顾 神经再生趋化性是指神经损伤后,再生轴突能够识别远端神经的性质,并朝相应的靶器官生长,这种作用被认为是由靶器官产生的诱导性蛋白成分所致。神经再生趋化性理论由Forssman于1898年最先提出。他发现离断神经的近侧断端总是向远侧断端生长,而不长向其他组织,并且假设再生轴突受一种可弥散物质的浓度梯度的引导,长向产生这一物质的远侧端。其后,Cajal(1928年)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周围神经离断后,即使远、近侧断端的良好对合状态遭到人为破坏,两断端间留有小的间隙,近侧断端还会长向远侧断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化人工神经导管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成年雌性SD大鼠18只,制成14 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用不同的材料修复缺损.A组:自体神经修复组;B组:普通PGLA神经导管修复组;C组:血管化人工神经导管修复组.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6、12周行肌电图和再生神经轴突检测,评价神经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6、12周,C组与B组相比,神经传导速度快,动作电位振幅大,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多且质量高,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化人工神经导管能促进神经再生,有效地修复长段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将具有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填充硅管后修复大鼠前臂正中神经缺损 (12mm)。并用新鲜神经移植或单纯硅管修复作对照。术后 12周检测大鼠前臂屈肌的肌肉湿重和肌张力 ,用增殖细胞核抗体 (proliferationcellnuclearantigen ,PCNA)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同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S 10 0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神经丝荧光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再生的神经。结果 激活态组的神经再生和肌张力的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P <0 .0 1)。激活态组肌肉湿重的恢复率为 (88.2 3± 6 .0 8) % ;肌肉最大收缩张力的恢复率为 (10 1.34± 47.6 2 ) % ;肌收缩张力的恢复率为 (93 .48± 15 .72 ) % ;PCNA表达再生肌细胞最多。计算机图像分析激活态组神经再生轴突数为 (3 841± 5 2 2 )个 /条 ;再生轴突面积平均值为 2 3 .70 μm2 。S 10 0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神经丝荧光免疫组化方法标记 ,证实激活态组再生的神经生长最好。结论 应用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填充硅管来修复正中神经缺损 ,术后神经再生和肌张力的恢复比自体神经移植和单纯硅管修复效果要好 ,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最基本手术方式 ,自体神经来自腓肠神经、正中神经皮支等 ,增加了手术创伤 ,造成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 ,且供体有限 ,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损伤修复的需要。硅胶管等各种合成材料和自体骨骼肌、静脉等生物源性材料 ,可引导神经再生 ,但其结构与神经基底膜不同 ,轴突再生欠佳 ,修复神经缺损的距离有限 ,临床应用价值不大。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因免疫排斥反应需使用免疫抑制剂 ,经济代价高昂且易造成身体伤害 ,有时也会发生排斥反应而致手术失败。为寻求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物 ,国内外学者进…  相似文献   

20.
预变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预变时间组移植神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的不同预变时间组的尺神经作为移植神经,修复其正中神经的缺损。实验侧按移植神经预变时间的不同分为0、1、2、3、4、8周共6组,每组6只SD大鼠。移植后12周,检测实验侧趾屈肌群的张力、最大收缩力、再生神经的形态及神经轴突的截面积。结果用预变1周的尺神经修复正中神经后,其趾屈肌群的张力及最大收缩力的恢复率达到正常对照组的81.1%及85.9%。显微镜下观察,预变1周组和其它各时间组相比,其再生的神经轴突最多,发育最成熟。结论用预变1周的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其神经再生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