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小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39-40
<正>2011年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ISC)于2011年2月9日~1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举行,本届大会强调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共有4000多名代表参会。现就大会中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急性期治疗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居于全球疾病死亡率第三位,致残率第一位,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80%。虽然国内外均有规范化治疗指南,但由于脑卒中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个体差异,临床疗效并不满意,提示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需要实施个体化治疗。起病2周内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其特异性治疗主要 相似文献
3.
临床中缺血性脑卒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患者大脑内动脉出现突然闭塞,导致机体供应大脑的血液遭受阻断,进而出现嘴角歪斜、语言功能异常、半侧面部、肢体出现麻木的情况.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时间出现延长,甚至出现脑组织不可逆坏死,最终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出现永久性的缺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因此... 相似文献
4.
李小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41-43
<正>第20届欧洲卒中会议(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ESC)于2011年5月24日~27日在德国汉堡召开,来自85个国家的3000余名代表参与了此次盛会,现就大会中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急性期治疗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在2011年即将过去之际,回顾这一年内卒中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分享研究热点带给我们的思考,相信会有助于改进卒中相关的临床医疗行为,拓宽未来的卒中研究思路。在世界范围内,卒中领域的研究无疑以缺血性卒中为主,而相关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本文仅就今年内新发表的 相似文献
6.
樊东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4):1-3,6
<正>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虽然很多,但经循证医学证实确切有效的疗法只有四种:卒中单元、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开始的正规康复。卒中单元不是单一的治疗手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实际是一个组织化管理的过程[1,2],药物治疗是整个卒中急性期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8例患者中,65例治愈,19例好转,2例恶化,2例死亡,治愈率为73.9%。结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0)
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正常/轻度狭窄组(87例)、中度狭窄组(68例)、重度狭窄/闭塞组(45例)。随访3~24个月,统计三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发生率,分析有/无主要终点事件患者的影响因素和总狭窄积分(total stenosis score,TSS)评估预后的价值。结果 200例患者中有34例(17.00%)发生主要终点事件。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均增加。生存分析显示,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缩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长、TSS增高均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SS对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的预后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84、0.851、0.965,均P <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狭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TSS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优化后的急诊绿色通道救治,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两组,对照组为2019年1月—6月收治的患者(n=29),此期间通过常规的急诊绿色通道进行救治;观察组为2019年7月—20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任选2018年1月—2020年7月132例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M组与N组,M组66例采用优质护理,N组66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M、N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MMSE评分、ADL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M组的神经功能损伤指标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究经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50例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将50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选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以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评估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应用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诊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预防对策,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1日本院ICU出现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的可能感染部位收集1800例标本,对其进行微生物培养及鉴定,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00例培养标本中,呼吸道标本为1467例(81.50%),血液标本为109例(6.06%)。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为1455株(80.8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38株(35.44%),不动杆菌属368株(20.44%);革兰阳性菌为248株(13.7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3株(5.17%),粪肠球菌75株(4.17%);真菌97株(5.39%),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87株(4.83%)。结论本院急诊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临床工作中应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加强抗生素的管理并严格掌握侵入操作指征。 相似文献
13.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多侧重对管腔狭窄的评价,而对斑块特征的评价不够全面客观,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高分辨MRI(high-resolution MRI,HR-MRI)因其具有安全性高、软组织分辨率高、可重复性高等特点,是唯一可以在活体内观察颅内外动脉血管壁的检查.目前...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率的逐年攀升,已是威胁人类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高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无疑对人类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多项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与临床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多种成像技术对侧支循环的评估作用,并根据不同影像学侧支循环评分判断疾病的可能预后状况。目前针对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影像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学者们提出的观点仍存在差异性,本文将针对脑侧支循环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级以及不同影像学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刘永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3):126-128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阿加曲班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对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两组,治疗组予静脉滴注阿加曲班,开始2日内60 mg/d,其后的5日中20mg/d,每日2次,每次10 mg,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以及尼莫地平、硫酸镁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不用阿加曲班,其他同治疗组。使用美国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平均是(5.57±1.16),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平均是(10.67±1.22),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6.
邵立芬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4):62-64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入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90例作为本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入老年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对照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LAA分型占比44.44%,低于对照组60.00%,SOE占比12.22%,高于对照组2.22%,证实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更加复杂,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心脏病发病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青年卒中患者来说,需完善各项检查积极寻找病因,排除病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达到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转归.方法 医院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则采取常规改善微循环等药物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之后其NHISS分值降低幅度达到45%的时间,患者肌力水平好转程度达到1级的时间、疾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自理情况和生存状况发生的变化以及药物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结果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治疗之后其NHISS分值降低幅度达到45%的时间,患者肌力水平好转程度达到1级的时间、疾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自理情况和生存状况发生的变化均比常规治疗组好,P<0.05.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药物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相似,P>0.05.结论 常规改善微循环等药物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王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8)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2月~2015年2月诊治的46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甲、乙组,甲组采用循证护理,乙组采用基础护理,对比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甲组的护理有效率91.7%(22/24)高于乙组77.3%(17/22),P<0.05;甲组患者的满意度95.8%高于乙组86.4%,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种不同喂养量状态下添加母乳强化剂(human milk fortifier, HMF)对住院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和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开始使用母乳强化剂时经口喂养量的不同,将102例早产儿分为早强化组[46例,经口喂养量达50~75 mL/(kg·d)时开始强化]和晚强化组[56例,经口喂养量达76~100 mL/(kg·d)时开始强化],每次喂养前按照比例在母乳中添加母乳强化剂。比较两组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和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早强化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高于晚强化组早产儿[(16.89±2.81) g/(kg·d)vs.(15.23±3.12) g/(kg·d)],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EUGR)的发生率低于晚强化组早产儿(28.3%vs. 48.2%),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 FI)、≥ⅡB期坏死性小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