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肾性骨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与演变。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8月我院中医科及肾内科慢性肾衰肾性骨病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中医证候分布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肾性骨病的中医证候是以浊邪内聚成毒为标、脾肾阴阳衰惫为本的基础上,以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停证虚实夹杂不断演变而来的。结论:掌握疾病各阶段的证型分布及演变特点,对于制定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奎  李月红 《光明中医》2016,(8):1089-1090
目的探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的中医证型。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于肾性骨病的认识和经验,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归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验证性地予以诊疗得出结论。结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大致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内阻、浊毒内停四型,其病位在肾,日久累及肝脾,并生痰浊瘀毒等内邪,其总体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但亦可见虚实相兼,且证候之间可相互演化,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把握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肾性骨病是由脏腑内伤导致的骨病,是中医学面临的新问题.肾性骨病病位在骨,其本在肾,兼有筋、肉损伤,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则多见水湿、瘀血、浊毒为患.在治疗上尝试分别主证、次证,肝肾阴虚者给予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脾肾阳虚者给予温肾助阳、健脾益气,再依据水湿、瘀血、浊毒等次证辅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排毒泻浊等治法,以达到标本兼顾、补虚而不恋邪、邪去正安的目的,收到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量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制订DPN中医证候问卷,调查156例患者,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症状条目依次为四肢麻木、刺痛、皮肤瘙痒、脉涩、烧灼感、周身乏力、口干咽燥、气短懒言、舌底脉络曲张、视物模糊等;中医证型聚类分布为脾气亏虚、瘀血阻络49例(31.4%);脾肾阳虚、瘀血阻络57例(36.5%);肝肾阴虚、瘀血阻络29例(18.6%);热瘀交阻21例(13.5%)。结论 DPN患者中医证型以瘀血阻络为主,分为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热瘀交阻证。  相似文献   

6.
1 0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系统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特点和规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与参考。方法选择10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中医理论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对其常见证候的发生、分布、组合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特点和分布组合有一定规律.证候发生概率依次是:瘀血阻络40.8%,脾肾阳虚38.5%,脾肾气虚35.3%,肝肾阴虚23.1%。证候的发生概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以4个基本证候独立诊断的方法,能够更灵活、更准确地反映中医证候多变的特性,使证候诊断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多发性骨髓瘤(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讧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五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8.
介绍焦剑主任医师从脾肾湿瘀论治慢性肾衰竭贫血的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湿浊瘀血为基本病机。临床自拟肾性贫血方为基本方,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蕴证5种证型,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味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CKD)属于中医学"水肿""淋证""癃闭""关格""肾风"等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水湿停聚、浊毒壅塞等证候,水道不通、浊毒伤肾、瘀浊阻络的病机贯穿CKD的全过程。浊毒日久致瘀,瘀久亦可蕴毒,毒瘀交互错杂,更伤肾气。治宜谨守病机,重视毒和瘀在CKD中的作用,采用解毒活血法,有利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多中心调查的MHD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信息,同时采用舌象仪采集舌象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症状及舌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公因子中医证候含义。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胃,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血瘀为主。结论:CKD5期MHD患者本虚标实并见,本虚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实证包括肾络瘀热、肝胆湿热,虚实夹杂包括脾虚湿浊、肾虚湿热、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证素辨证体系探讨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为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01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制定四诊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及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结果:通过因子分析共获得16个公因子,进一步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知识进行聚类,依据证素辨证的方法共获得6个病性及3个病位证素,分别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热、血热与心、脾、肝。结论:对分析得出的病性及病位证素进行组合,获得4种有效中医证型,分别为阴虚热盛证、脾阳不振证、心气亏虚证及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阴虚、肾阳虚证与尿渗透压之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肾功能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21例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肾阳虚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肾功能等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医症状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和肾功能结果与肾阴虚、肾阳虚有关,且尿渗透...  相似文献   

13.
于江  肖虹  刘宇 《中国中医急症》2021,(2):227-229,27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CIN)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病例共466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与非C1N组,记录患者基础资料、生化、手术、中医四诊、辨证分型等相关信息.观察分析CIN患者的中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制定肾细胞癌术后患者症状评估量表,采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统计分析145例肾细胞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利用频数方法观察危险因素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特点;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复发性流产的孕前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思想,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量表,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年龄、流产次数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复发性流产肾虚证占89.1%、脾肾两虚证占10.4%、气血虚弱证占0.5%,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肾虚证又包含单纯肾虚证以及肾虚夹血瘀等五种亚型。21~27岁年龄组单纯肾虚证占59.6%,脾肾两虚证占13.5%;28~34岁单纯肾虚证47.1%,肾虚夹血瘀证占21.0%;≥35岁单纯肾虚证38.7%,肾虚夹血瘀证占29.0%。结论:复发性流产以肾虚证为主要证型,临床应注意到肾虚证中包含较多的兼夹证(亚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夹血瘀证增加,在复发性流产的孕前治疗中要考虑到血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3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量表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4类主要的证型为:肾虚精亏证,痰浊气滞证,阴虚内热证,阳虚血瘀证。结论: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型肠-肾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指导辨证分型,为MHD并发2型肠-肾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多中心纳入MHD并发2型肠-肾综合征患者136例,建立中医四诊证素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20个证候(四诊证素)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共提取出21个公因子,将MHD并发2型肠-肾综合征患者分为6个中医证型: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阴虚津亏证、心肝血虚证、痰浊壅盛证、肝胃气滞血瘀证。结论: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能简化数据、降低维度,对于该综合征中医辨证类型的确立和诊断依据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