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输穴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重要经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有关五输的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的穴名和部位.<灵枢·本输>则详细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惟独没有手少阴心经,以后在<针灸甲乙经>中才被补充完备.古人把经气运行的过程用自然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水流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荣、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相似文献   

2.
五输穴经过前人长期实践 ,不断探索 ,逐渐在腧穴学中自成为体系 ,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有十二经“要穴”之称。1 五输穴的分布次序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穴 ,简称“五输”穴。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比作自然界的流水 ,以说明经气的从小到大 ,从浅到深 ,从远到近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如经气所出 ,象水的源头 ,称为“井” ,其脉气浅小 ,穴位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所溜 ,象刚出的泉水微流 ,称为“荥” ,其脉气稍大 ,穴位在指 …  相似文献   

3.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特定“输”穴。祖国医学把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5个重要经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五腧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人把经气运行过...  相似文献   

4.
正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即古人将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5.
浅谈五输穴     
特定穴为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部分腧穴,而五输穴则是特定穴中一大类型,在腧穴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从事教学和针灸临床过程中,深感到这部分内容重点腧穴多,临床应用广,治疗效果好,实属腧穴理论重点之一。但由于其数量多,应用较灵活,往往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又使其成了难点,为此,笔者愿和同道一起,共同来学习和探研五输穴。一、五输穴的意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的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又名本输穴。其名称之来源,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相似文献   

6.
五输穴是十二经穴分布在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简称。每经5穴,十二经共60穴。从《黄帝内经》记载有名称的130多个腧穴中,五输穴要占57个,足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对五输穴的重视。在临床应用方面,《黄帝内经》以多种病为例,提出许多取穴方...  相似文献   

7.
合穴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穴的特点与临床应用354500福建省建宁县医院应皎龙古代针灸医家把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分穴位,分别冠以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简称为五输穴。合穴是五输穴之一,有汇合聚集之意。下面谈谈本人对合穴特点的认识与临床应用。一、合穴的特点:1穴位分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难经》中对井、荥、输、经、合五输功能主治的有关论述,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不仅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更是指经脉循行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部位。《黄帝内经》、《难经》中论述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实际上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后世医家片面地只把井、荥、输、经、合五输理解为特定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忽略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导致了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作用的曲解。  相似文献   

9.
《难经》五输穴主治作用临床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统称。由于五输穴取穴简便,操作安全,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故在全身腧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受古今医家之推崇。古代文献对五输穴最重要的论述当属《难经·六十八难》,该篇明确指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  相似文献   

10.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肘膝以下的一组特定腧穴,分别为井、荥、俞、经、合穴。它是前人经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在腧穴学中自成为体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有十二经“要穴”之称。  相似文献   

11.
<正>五腧穴是十二经自四肢末端至肘膝以下排列的五个穴位,依次名为井、荥、输、经、合,是一组重要的特定要穴。五腧穴与五行的配合,阴经、阳经各不同,这在理论上有一定意义,在临床取穴上有一定价值,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古人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 ,在全身的经穴中 ,提出了若干类型的重点穴 ,都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和治疗意义的经穴 ,简称为要穴。五腧穴即是这些要穴中的一部分。1 对五腧穴的认识五腧穴也称“五输穴”,即“井荥腧经合”穴 ,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五腧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亦即脏腧和腑腧 ,是十二经中表现五行属性最突出的经穴 ,故又有“五行穴”之称。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所出、所行、所经、所合之处。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 ,合称二十七气 ,上下升降 ,其气发…  相似文献   

13.
<正> 五输穴,是人体经穴中特定穴的一种,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重要经穴井,荥、输、经、合的总称。它既是针灸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亦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经穴。笔者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五输穴,是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等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由来已久,如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有春夏取井荥,秋冬取经合之说根据五输穴的主病,有井穴主治心下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五输穴”与脉气流注张鸿声,赵福贵(05009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时膝关节以下的井、荣、输、经、合五穴。井穴多位于四肢末端爪甲角旁。该处经气微弱。荣穴多位于指(趾)、掌(跖)部位。该处经气稍盛。输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该处经气已盛。经...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井、荥、俞、经、合五输穴脉气流注与经脉循行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答:井、荥,俞、经、合五输穴的论述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古人将脉气的运行自四肢末端向躯干内脏渐行渐深,渐行渐大,比喻  相似文献   

17.
<正>荥输穴属于五输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谓"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根据解剖位置,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为经气流行的部位。输穴在荥穴之后,即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变大,由浅往深,代表经气渐盛[1]。荥输穴气脉尚在于外,所以治在外经脉之病,即"荥输治外经"。《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荥输理论结合经络辨证应用于临床有较好疗效,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五输穴浅解     
一、五输穴的源流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分布于人体肘、膝以下出、入、流、注的五个特定穴。即:井、荣、输、经、合。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全身上、下升降循环周转出、入、流、注运行,其气均发于五输之中。《灵枢·官能》:“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明确指出只有了解五输穴的功能,知道脉气的运行道理,才能便于临床应用。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历代针灸家从人体几百个穴中精选,为了以少带多便于临床应用,总结了许多简便选穴归类法。但这种归类法的应用,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出了,这就是五输穴。二、五输穴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五输穴理论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五输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相似文献   

20.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 5个特定穴位 ,简称为“五腧穴”,就是井、荥、输、经、合 5个穴位 ,十二经脉合计为 6 0穴。五腧穴与五行五腧穴的五行属性 ,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 ,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阴经为井 (木 )、荥 (火 )、输 (土 )、经 (金 )、合 (水 ) ;阳经为井 (金 )、荥 (水 )、输 (木 )、经 (火 )、合(土 )。临床上可以根据辨证取穴 ,以《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如咳嗽 ,中医学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临床上属于实证 ,实则泻其子 ,可取肺经的合 (水 )穴尺泽 ,因肺属金 ,金生水 ,故取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