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鼠烧伤早期肝功能及超微结构改变和药物保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烧伤及液体复苏后肝损害以及药物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30%TBSAⅡ度烫伤模型,将1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早期复苏组,早期复苏+药物治疗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药物治疗组及不治疗组,观察烧伤后6,12,24及48小时血清,ALT,AST含量变化,同时对肝细胞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及延迟复苏组血清ALT,AST及肝细胞形态出现异常,ALT在伤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烧伤及液体复苏后肝损害以及药物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126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早期复苏组、早期复苏 药物治疗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 药物治疗组及不治疗组。观察烧伤后6,12,24及48小时血清 ALT、AST 含量变化,同时对肝细胞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及延迟复苏组血清 ALT、AST 及肝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ALT 在伤后6小时即显著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水平,AST 变化与 ALT 相似。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害。给予爱维治药物治疗后,上述损害均得到改善。结果提示:肝脏是烧伤早期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延迟复苏将进一步加重肝组织损伤;爱维治有益于保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将66只悉生大鼠分为伤前对照组、早期复苏组、延迟复苏组和治疗组,采用ESR技术结合传统间接检测手段,观察了伤后8、24、48及72h心、肝、肾及肺组织中的氧自由基(OFR)含量变化,同时还对脏器病理形态、动脉血气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氧酶(LDH)、ALT(曾用GPT)、AST(曾用GOT)、BUN和肌酐(Cr)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各脏器均有OFR含量增加,同时均发生了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动脉血气、血清学指标的异常,且延迟组的上述改变明显重于早期组,经抗氧化剂治疗后改善。提示延迟复苏是脏器OFR产生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烧伤休克的复苏问题,作者采用含Na+250mmol/L的乳酸钠高张盐溶液与6%的中分子右旋糖酐(HLD)联合应用,复苏犬的烧伤休克。综合观察伤后第一个24小时的输液量、尿量、血清Na+浓度、晶体渗透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以及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MDA浓度及SOD活力的变化,并与乳酸纳林格氏液(LR)相比较。结果表明:HLD复苏烧伤休克伤后第一个24小时,液体输入量比LR减少49.7%,并不会引起血清Na+浓度及晶体渗透压明显升高。同时,它还能降低血浆中MDA的浓度并提高SOD的活力。为临床治疗烧伤休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参麦注射液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7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OC)、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加参麦组(I/R+shenmai)。通过阻断大鼠肝门30min后再开放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肝脏再灌注90min时测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测血ALT、AST、LDH,并取肝组织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90min时I/R+Shenmai组的肝组织MDA生成,SOD消耗,血清ALT、AST、LDH升高值均少于I/R组(P<0.01),且I/R+Shenmai组的肝细胞显微、超微结构损害的改变较I/R组轻。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清除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所致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严重烫伤大鼠延迟复苏后多器官损伤机制中的氧自由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66只悉生大鼠分为伤前对照组、早期复苏组、延尺复苏组和治疗组,采用ESR技术结合传统间接检测手段,观察了伤后8、24、48及72h心、肝肾及肺组织中的氧自由基含量变化,同时还对脏器病理形态、动脉血气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氧酶、ALT(曾用GPT)、AST、BUN和腩丁含量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冬眠药物对兔烧伤早期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同时给予冬眠药物是否能削弱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反应。方法用兔15%TBSAⅢ度烫伤模型。冬眠药物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而对照组仅液体复苏。分别于伤后4,8,24,48和72小时测定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结果冬眠药物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冬眠药物可以削弱烧伤早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TBSA30%Ⅲ度烧伤大鼠早期手术后肝血流量的变化,了解早期手术对肝脏血液灌流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4只,分为4组:烧伤组(A组),输液组(B组),早期手术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输液组经股静脉插管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早期手术组于立即补液的同时行切痂同种异体植皮术。各组于伤后0,0.5,1,2,3,6,12和24小时,应用氢清除法测定肝血流量。结果A组与B组伤后均出现肝血流量显著下降,B组直至伤后24小时肝血流量才恢复正常,而C组伤后肝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严重烧伤后立即液体复苏尚不足以维持有效的肝脏血流灌流,烧伤后早期手术尽早地去除焦痂组织,对改善肝血流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PMN 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C  相似文献   

10.
采用30%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动态检测了伤前及烧伤后血清心肌肌球蛋白轻链Ⅰ(CMLC1)含量及心肌酶谱(CK,AST和LDH)变化,以进行烧伤后心肌损伤的评价。结果表明CMLC1在烧伤后1小时即明显增高,以后持续增高,伤后12小时比对照值升高约20倍,至伤后24,48小时仍保持高水平,伤后72小时开始轻度下降。心肌酶谱则于伤后3小时开始显著升高,至伤后24,48小时已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伤后72小时已接近对照水平。提示:CMLC1迅速大幅度增高表明严重烧伤早期心肌即发生明显损伤,CMLC1与心肌酶谱比较具有出现早、高敏感、高特异等特点,是评价烧伤后心肌损伤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血必净注射液对烫伤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及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30%TBSA Ⅱ度烫伤模型,将7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8只)、烫伤组(30只)和血必净治疗组(30只),分别于伤后8、24、72 h处死取材.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RT-PCR法检测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分别以积分吸光度比值、吸光度值表示.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烫伤组大鼠肝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伤后24 h较多;治疗组则明显减少.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组织HMGB1基因和蛋白表达于伤后8~72 h显著增强(P<0.05或P<0.01).与烫伤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伤后24、72 h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分别为0.60±0.15、0.55±0.07,蛋白水平分别为163±13、160±16,显著低于烫伤组的0.75±0.12、0.78±0.11和200±13、175±14(P<0.05或P<0.01).结论 HMGB1 作为晚期炎性因子,参与了严重烫伤大鼠肝组织炎性反应的病理过程.血必净治疗可明显下调HMGB1表达,有助于减轻延迟复苏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2.
高氧平衡盐溶液对烫伤大鼠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烧伤大鼠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及高氧平衡盐溶液复苏对其的影响。 方法 Wistar大鼠 190只 ,体重 2 5 0~ 30 0g ,雌雄不拘 ,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10只 )、早期平衡盐溶液复苏组 (B组 ,4 0只 )、延迟平衡盐溶液复苏组 (C组 ,30只 )、早期高氧平衡盐溶液复苏组 (D组 ,4 0只 )、延迟高氧平衡盐溶液复苏组 (E组 ,30只 )、以及烧伤对照组 (F组 ,4 0只 )。致伤动物分别于伤后 6、12、2 4、4 8h麻醉状态下取血 ,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二醛 (MDA)检测及肝组织标本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伤后 6h ,各组血浆AL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B组与C组 ,D组与E组比较 ,AL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D组与其他治疗组比较 ,AL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各组AST变化趋势与ALT基本一致。伤后MDA水平明显升高 ,其中F组MD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 ,迟延复苏组高于早期复苏组 ,D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 <0 0 5 )。组织学观察显示 ,烧伤早期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肝细胞变性、坏死 ,D组损伤较轻。 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 ,高氧平衡盐溶液复苏治疗能抑制自由基产生 ,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损伤 ,增加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有益于防止肝细胞结构受损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和硬化肝比正常肝更容易损伤的机制是否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方法 建立原位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缺血时间(I)=20min;B组:I=30min;C组:正常大鼠,I=30min,比较灌注前后各组血清AST、ALT的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结果 肝硬化大鼠肝I/R后,AST、ALT明显升高,以灌注后6h为高峰,灌注24、72h后逐渐下降。灌注6h后,B组的血清转氨酶为3组中最高(P<0.05),说明B组肝损伤最严重。肝细胞凋亡在I/R后明显增多,以灌注后6h为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变化与转氨酶一致。灌注后6h,B、A、C组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20.9%、13.5%和10.7%,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1)。再灌注72h内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结论 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肝细胞凋亡与肝缺血时间密切相关,肝硬化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容易发生凋亡是硬化肝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将66只悉生大鼠分为伤前对照组、早期复苏组、延迟复苏组和治疗组,采用ESR技术结合传统间接检测手段,观察了伤后8、24、48及72 h心、肝、肾及肺组织中的氧自由基(OFR)含量变化,同时还对脏器病理形态、动脉血气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氧酶(LDH)、ALT(曾用GPT)、AST(曾用GOT)、BUN和肌酐(Cr)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各脏器均有OFR含量增加,同时均发生了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动脉血气、血清学指标的异常,且延迟组的上述改变明显重于早期组,经抗氧化剂治疗后改善。提示延迟复苏是脏器OFR产生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Ⅲ级拟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乌司他丁12000U/kg加在生理盐水50ml中,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颈内静脉泵入;C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切皮时(T1)、缺血后10min(T2)、再灌注10min(T3)、30min(T4)、1h(T5)、术后1d(T6)、2d(T7)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与T1时比较,T3~T6时两组的AST、ALT活性、MDA水平、IL-1β、IL-6、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2~T7时U组的AST和ALT活性明显降低;T3~T5时MDA水平、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T3~T5时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增强剂和抑制剂条件下,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1、3、6、24h肝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同时进行肝细胞胞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在再灌注6h点AST、ALT、肝细胞凋亡水平上,L-精氨酸(L-arg)组值分别为(341.88±111.24)IU/L、(311.75±139.41)IU/L和2.80±1.79,显著低于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组(2080.88±241.98)IU/L、(1153.00±110.92)IU/L和5.50±0.71(P值均<0.05)。而L-arg组的肝细胞内iNOS表达灰度值152.07±3.46显著高于L-NAME组灰度值180.45±4.46(P<0.05)。结论一氧化氮可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酶的释放,抑制肝细胞的凋亡,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 number of target points have been used for fluid replacement in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 The aim of ou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luid resuscitation regimes on th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MODS) and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 in the first 3 days after injury.
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critical care uni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with the presence of burn injury affecting more than 15% of the body surface area and in-hospital fluid resuscitation started within 3 h after burn injury were included.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Fluid resuscitation was guided by the hourly urine output (HUO Group, n =12) or by the 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 (ITBVI Group, n =12). Invasive transpulmonary hemodynamic measurements utilizing pulse contour analysis with a single dilution technique and continuous ScvO2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mean ScvO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HUO Group than in the ITBVI Group ( P =0.024) for the first 24 h. MOD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UO Group than in the ITBVI group 48 h ( P =0.024) and 72 h after injury ( P =0.014). The two main outcome parameters, i.e., MODS calculated at 48 and 72 h after injury and ScvO2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on day 1 ( r =−0.684, P =0.004, r =−0.677, P =0.003).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outcome parameters.
Conclusion: Our data suggest that ITBVI may be a better target parameter than HOU in the fluid resuscitation of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 after injury.  相似文献   

18.
氧自由基在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在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hepatic preservation reperfusion injury,HPRI)中的作用及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分别检测肝脏保存0、8、16、24、32小时组在不同灌注时间点组织超氧化物酶(SOD)、丙二醛(MDA)和灌注液俗 草转氨酸(AST)的变化,并观察肝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保存0小时组)比较,保存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enistein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54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成3组。A组为I/R组:70%热缺血60 min及再灌注;B组为I/R
 genistein(GST)预处理组;C组为假手术组。于成模后2,6,12 h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ST,ALT浓度和肝组织MDA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asepase-3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与I/R组相比,genistein预处理血清中AST及ALT浓度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肝组织casepase-3蛋白表达及MDA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genistein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