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后皆有“得吐者止后服”一语,历代注家对此认识观点并不一致,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析疑如下。  相似文献   

2.
栀子豉汤出于《伤寒论》第 78条 ,是治太阳病“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的主方 ,方后注有“得吐者 ,止后服”的说明。而临床所见 ,服该方少有致吐者 ,因而历代医家对其吐与不吐各执一端 ,争论不休。这种争论对现今的影响 ,则是病家畏吐而不敢服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认为栀子豉汤并非催吐之剂,为何有"得吐者,止后服"之禁?有人认为《伤寒论》流传年代久远,恐有错简之误.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据此,后世医家认为栀子豉汤当属涌吐剂,但亦有认为不属涌吐剂而属清解剂者。一、认为属于涌吐之剂者,以《医宗金鉴》为代表,曰:“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方中:“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二、认为属于清解之剂者,以王旭高为代表,云:“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法,不是涌吐之剂”。高院教材《伤寒论选读》亦持此论。  相似文献   

5.
栀子豉汤是一剂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经方,其组成仅有栀子、淡豆豉两味,看似简单,但在《伤寒论》中却出现多次,可见其功用之重要。本文通过栀子豉汤证见表现及归纳释义、中医胸府生理结构、病机分析、治法方药和证治余议、吐与不吐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宗气角度下栀子豉汤证治的思辨,以期有利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乔利军  张新春  黄燕 《新中医》2017,49(6):160-162
正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因而方剂是医者智慧的结晶。《伤寒论》共载方113首,这些方剂理法有度、组方严谨、选药精当、主次分明、药味不多、变化巧妙,深为古今中外医家所折服,亦被推为"方书之祖"。徐灵胎从方证相应的角度揭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类经而类方"开类方研究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3])。栀子汤类方是《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主方辨治胸膈郁热证的一类方剂,包括  相似文献   

7.
<正>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发汗吐下后,身热虚烦不眠,剧者则心中懊(?),反复颠倒,或胸中烦热窒塞,按之心下濡,嘈杂似饥,舌苔微黄”等证。历代众多医家多崇“涌吐剂”之说,认为淡豆豉催吐,热扰胸膈之虚烦可以涌而越之,一吐则舒。清·张锡驹则否认涌吐剂说,认为“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张氏认为淡豆豉的作用是发表退热。据此,可见争论的焦点在淡豆豉的功用上。近年出版的中医院校的教材中,淡豆豉大都被列在发汗解表药中。1979年,李孔定医师在《试论栀子豉汤的功效》一文中,提出淡豆豉既不能催吐,也不能宣泄,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他指出栀子豉汤的功效仅次于黄连阿胶汤,具有清  相似文献   

8.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9.
滕俊  张永生  唐卓然 《河南中医》2020,40(3):325-328
凡《伤寒论》中用栀子豉汤的情况,均是在医家误治之后所作的弥补措施。误治的形式有下法,兼有汗法、吐法。误治后的症状多表现在心中、心下、胸中、胃中,常表现为热、(虚)烦。烦是热的表现,属气,栀子启下焦阴气于上,淡豆豉使气分邪热向上向外透达,两药合用,轻清宣透,“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豉汤的作用对象以消化器官为主,主要作用为护肝、保胃、抗炎、调整肠道菌群,其治疗机制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相似,病位也契合《伤寒论》栀子豉汤的主治,为阳明胃。故栀子豉汤方义重在疏利气机,清透湿热,所治病位在脾胃,兼有心、肺、肝。其疏利清透的方义,符合湿热证中湿浊之邪蒙蔽上焦的治法,故栀子豉汤为治湿热之方。  相似文献   

10.
论《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运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可归类为桂枝汤类方、泻心汤类方、大承气汤类方、栀子豉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茯桂术甘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白虎汤类方,并对类方的方证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豉汤由栀子、香豉二味组成,一升一降,具有除烦泄热,宣达解郁的作用。方中栀子苦寒清心除烦,豆豉具有升散之性,能泄胸中郁热。两药合用,具有清热除烦之功。《伤寒论》对本方的加减运用,多以汗、吐、下后或“大病瘥后”出现不眠、懊(忄农)为特征。“条文”,中所称“虚烦”,其病理机制是伤寒化热后,胸膈间游溢无形之郁热影响气机升降,上焦气分失和,扰乱心神所致。方中二药俱轻,能使气机流畅,烦热得平。此方药虽两味,但颇多妙义,使用范围甚广,不仅用于伤寒汗吐下后的心中懊侬,而且对温邪初起,心  相似文献   

12.
马大正 《河南中医》2006,26(4):14-16
经方药简力宏,用治于妇科杂病,功效卓然。兹举验案5则,供同仁参考。1栀子豉汤合白虎汤栀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的方剂,白虎汤是《伤寒论》治疗“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的方剂。胡某,35岁,2005年9月2日就诊。月经7月28日  相似文献   

13.
栀子豉汤证出自《伤寒论》,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出现以“心中懊(忄农)”为主的一组证候。根据《伤寒论》有关原文可分主证和兼证两类。栀子豉汤主证有:(1)虚烦不眠;(2)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3)胸中窒;(4)心中结痛。兼证见少气,用栀子甘草豉汤;见呕,用栀子生姜豉汤;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见下后身热微烦,用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14.
方证对应对于提高经方的疗效意义深远。《伤寒论》《金匮要略》言简理奥,后学者用之不易,药王孙思邈亦引张湛之言感叹经方之难用。栀子豉汤为经方之一,然后世对于该方及其类方的运用和研究不多。导师张立山教授,上溯仲景,擅用经方,察色按脉,临证处方,用思精细。现结合张师门诊医案,总结张师学术经验,从临床角度探析栀子豉汤类方。  相似文献   

15.
栀子豉汤源白张仲景《伤寒论》,千百年来,经历代无数医家在临床上反复应用,疗效显而易见,堪称是一首经典良方。  相似文献   

16.
栀子豉汤证是《伤寒论》中主要证型之一,历代伤寒学家对此议论颇多,但在其所属何经病证的问题上认识不一。有认为邪热客于胸中或上焦者,有认为邪热涉及阳明,属阳明轻证者。笔者认为,栀子豉汤证当属少阳三焦证,兹论述之,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一、栀子豉汤证治分析据论中所述,栀子豉汤证的主要见症有“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76条);“烦热,胸中窒”(77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78条);“饥不欲食,但头汗出”(228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221条)等等。综合这些病症可以  相似文献   

17.
栀子豉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但临床应用频次不及桂枝汤、小柴胡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对栀子豉汤及其加减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继算 《光明中医》2006,21(9):20-2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栀子汤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等五方证治.现将诸汤证从病因病位病机作一浅略较析.  相似文献   

19.
栀子豉汤,《伤寒论》用于治疗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主的热扰胸膈证(原本78、79、80、231、374条)。《金匮》用于治疗“下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据仲景原文及后世验证,该方对无形邪热郁于胸膈的“虚烦”、“心中懊憹”之证疗效确实,其清热除烦、宣郁宁心的功效非他方可比。但该方“方后注”中,有“温进一服,得吐  相似文献   

20.
何太文  王雄  张利 《吉林中医药》2009,29(3):242-243
《伤寒论》中有些经方,如栀子豉汤、大承气汤、黄连阿胶汤等,明确指出了其用于“不能卧”“不得卧”“不得眠”“卧起不安”等症,而亦有其它经方,如四逆散、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等,虽未明确指出其用于“失眠”,但后世诸多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加减用于治疗失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