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虫感染遍及全球,我国广大农村常有流行,虽经化疗及粪管但仍易反复感染。随着钩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深入,常需要大量活的且保持其原有生物学特性的钩虫,以作免疫诊断的抗原和免疫预防虫苗的研究。Vinayak等于1981年证实用X线照射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num)第3期活幼虫,比超声粉碎的死幼虫对健康幼犬能提供最大的保护作用。Menon等于1985年用紫外线照  相似文献   

2.
钩虫病是严重危害中国人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2001—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钩虫感染率为6.12%,且在部分地区钩虫感染率仍较高。随着人群感染土源性线虫虫种变化,钩虫成为感染的代表虫种, 感染率显著高于鞭虫和蛔虫。钩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健康教育宣教,普及防治知识,增强群众防病意识,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查治病人及带虫者,采取普查普治,集体驱虫等方式降低流行区人群的感染率,有效控制传染源;加强环境整治,通过改水改厕,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切断传播途径。此外,使用疫苗可以减少钩虫重复感染,对控制钩虫病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中国钩虫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方式、药物治疗和疫苗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苏南农村钩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按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要求,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确定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用5%盐水分离土壤钩蚴,测定外环境污染情况:采用试管滤纸培养和筛滤水沉淀法分别对幼虫和成虫种进行鉴定。结果:该地区为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的混合感染区,感染率为25.48%(1988年),虫种及感染率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感染率以女性、60岁-组较高,无防护劳动占66.62%,2002年抽样调查感染率为1.69%。结论:从多个试点村的监测结果显示钩虫感染率下降明显、控制稳定。目前钩虫病的主要防治地区为蚕桑、蔬菜较多的种植区,主要防治对象为从事较多农活的中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   

4.
对美洲钩虫为主合并十二指肠钩虫混合感染的钩虫病流行区,在驱虫问题上,如何提高对美洲钩虫的驱除效果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979年4~6月,我们在伦教公社希涌大队进行试点研究,用小剂量灭虫宁合并小量噻嘧啶进行驱除钩虫疗效观察,兹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治疗对象选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粪检,阳性者选择74例作塑料圆筒计卵法计卵,并同时作试管滤纸钩幼培养,7天后分离钩幼,鉴定虫种,计算虫数。选单纯美洲钩虫感染或与十二指肠钩虫混合感染者共59例作为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5.
钩虫病在福建省沿海地区流行严重。反复进行定期的集体驱虫是保护劳动力,保证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消灭钩虫病的重要一环。我们于1975年4月份在惠安县以美洲钩虫为主的两种钧虫混合感染地区,感染率35.48%,平均每克粪便含卵109个,对404例钩虫感染者用噻嘧啶、左旋咪唑、复方槟榔丸和花椒粉进行治疗。半个月后进行复查,观察药物疗效。同年11月份又进  相似文献   

6.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五大人体寄生虫病之一,钩虫成虫和幼虫均可对人体致病,以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2001-2004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钩虫平均感染率为6.12%,其中海南省为33.17%,为全国最高[1]。1956-1957年河北省滦县调查结果,钩虫感染率为41.6%[2]。1987-1988年河北省临漳县调查结果,钩虫感染率为15.26%[3]。随着人们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寄生虫感染率不断降低。为了解现今邯郸地区钩虫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钩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7月对邯郸地区临漳县10个自然村村民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钩虫作为土源性线虫虫种之一,其感染宿主后引起的钩虫病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钩虫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贫血、消化道相关症状等,女性感染后还可引起停经、流产,婴幼儿感染可致生长发育迟缓。随着经济发展与大规模药物管理策略的实施,人体钩虫感染率已持续下降但仍存在大量轻度感染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易造成漏诊、误诊。部分钩虫虫种属人畜共患寄生虫,可造成猫犬等动物的大规模感染,加剧人体钩虫感染风险。因此探寻灵敏性高并能快速鉴别钩虫虫种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现有的钩虫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现阶段的钩虫检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随着钩虫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区钩虫病现症病人已显著减少,感染程度有所下降,集体急性感染也减少了。为了摸清目前钩虫病的流行情况,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广大农村钩虫病流行仍然相当严重,钩虫感染率一般在70~90%之间,感染度在180~1,400个虫卵/克粪,钩蚴皮疹率在61.5~77.5%之间,约(3/4)的钩蚴皮疹感染发生在5~6月分栽红苕季节,钩虫发病率为4.8~20.2%,多  相似文献   

9.
正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在肠道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不但可损伤肠黏膜,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而且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重度感染者可产生严重贫血。我国广大农村,除西藏等少数高寒地区外,几乎均有钩虫流行,第二次全国寄生虫感染调查显示我国钩虫平均感染率为6.12%[1]。本文就钩虫病致  相似文献   

10.
赣州市郊区居民有钩虫感染,早已有人作过一定范围的初步调查,但其感染度、虫种和流行因素,尚未查明。为了查明这些问题,以便为今后防治钩虫病提供参考资料,我们于1978年6月至7月,在赣州市东、西郊区,各选择了一个以生产蔬菜为主的生产大队为调查点,开展了一次以检查钩虫感染为重点的肠寄生虫感染调查,现将钩虫感染的调查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1.
用钩虫抗原皮内试验以诊断钩虫病,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曾被认为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较好的诊断方法。制造抗原有的用钩虫的成虫;有的用幼虫。由于抗原的制法不同,试验的结果颇不一致,虽各学者作出的评价有所不同,但钩虫抗原对钩虫病人的特异性反应是可以肯定的,如改进抗原的制法提高其  相似文献   

12.
<正>1 流行病学钩虫病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有些地区人群中的感染相当普遍.我国钩虫感染率约为22%~53%.多数地区为十二指肠及美洲钩虫混合.在热带、亚热美洲钩虫感染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钩虫感染率,而暖温带、中温带则是十二指肠钩虫感染率高.最近福建省对钩虫病的流行现状进行调查.长期以来,福建是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上的两种钩虫混合流行区.1980年以前,感染率在50%左右,1980年以后,用全民服药的方法防治钩虫病,大部分地区的钩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现平均19.5%),而主要感染场所亦由原来的甘薯地转为香蕉、芦笋等经济作物种植区.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劳动增多而增高.1984年,沈毓琦等对菜农钩虫感染调查时未发现家庭聚集性,认为可能是由于菜地相互毗连,大片划块多家种植,野粪常见,生长上的协作造成有共同接触传染源的机会.但近年,多篇文献报道认为钩虫感染有家庭聚集性现象.其原因是受感染家庭中的成员,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生产习惯.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摸清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在我地区各县的分布情况及其中的优势虫种,以便今后拟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早日消灭钩虫病,1976年和1977年,我们对我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地形的县进行了此项调查。调查县份: 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德保、站西、那坡、凌云、乐业、隆林10个县。调查内容: 感染度、感染率及虫种分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者最早从事钩虫病实地调查工作者,首推颜福庆氏。该氏曾于1919年在江西萍乡煤矿,调查该矿工人的钩虫感染情况。此后,Cort,Grant和Stoll等氏(1926)在我国广东和江苏等省曾作过比较系统的钩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并指出某些农作物,特别是蚕桑作业的施肥方法与钩虫病在中国的流行有密切关系。迄至1940年以来,我国寄生虫学者研究钩虫者日益增多,而以  相似文献   

15.
钩虫病流行及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 《中国热带医学》2002,2(2):192-194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俗称 :“黄肿病” ,从 5 0年代开始 ,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了钩虫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现有钩虫感染人数估计达 2亿以上。出现相当严重或严重临床症状的患者亦有数百万之多 ,在重流行区常引起暴发流行 ,因此防治钩虫病仍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 。1 钩虫病简史 根据文献记载 ,中国在汉代以前即已有钩虫病。国外 184 3年Dubini报告 ,从意大利米兰市一女尸的十二指肠中发现钩虫成虫 ,并命名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duouendl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沧州地区无钩虫病流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未检出钩虫感染者;2、沧州至今无钩虫病流行的报道;3、当地自然条件不利于钩虫发育、存活,是无钩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4、粪便污染土壤的程度轻微及人们接触土壤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影响钩虫感染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钩虫感染目前较为普遍,国内外用于防治钩虫病的药物较多,我们于1984年6~7月使用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生产的广谱驱虫药丙硫咪唑(Albendazole)驱治钩虫,进行了疗效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方法 一、治疗对象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钩虫卵阳性者,治疗前后均用塑料圆管虫卵计数法进行定量计数。凡虫卵阳  相似文献   

18.
钩虫病致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斌  赵宏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0):1018-1019,F0003
目的探讨钩虫感染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分别应用直接涂片、饱和盐水漂浮法查见钩虫卵或胃镜下见到钩虫虫体确诊钩虫病。结果多次涂片结合饱和盐水漂浮法查找钩虫卵或胃镜下检查虫体可以提高钩虫病的诊断率。结论对于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农民患者,应警惕钩虫感染。多次涂片结合饱和盐水漂浮法查找钩虫卵或胃镜下检查虫体可以提高钩虫病的诊断率,对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74年12月至82年4月,结合钩虫病防治试点,对我县钩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调查方法一、根据我县的地形、地貌和开展普治的情况,选定6个公社中的两个大队和10个生产队(包括山区、平坝、浅丘),并制定统一标准。二、凡1岁以上者均收集大便,采用方口圆底盒饱和盐水漂浮法,计数每克粪便(简称克粪)中钩虫卵。对部分钩虫卵阳性者的粪便,采用试管滤纸法,以1克粪便作双管钩坳培养、计数钩坳,并鉴别虫种。三、对钩虫卵阳性者访视临床症状和体征。四、走访部分成人和学生当年或上一年的皮疹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一、钩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全县共调查3566人,钩虫卵  相似文献   

20.
江苏吴江市美洲钩虫种群调查及化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展有效化疗研究以控制吴江地区美洲钩虫病的流行。方法 通过对美洲钩虫感染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比较不同化疗方案,选择和推广应用有效化疗方法。结果 结果表明美洲钩虫感染占84.39%,混合感染占8.89%,美洲钩虫感染的平均虫负荷为2.82条,家庭聚集性K值为0.56,G值为325.44。在噻嘧啶、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与甲苯咪唑伍用A组(3片)、甲苯咪唑与阿苯达唑联用B组(6片)、驱虫康I组、驱虫康Ⅱ组的阴转率分别为82.93%、95.74%、91.60%、95.74%、79.41%和88.71%。实验村的感染率下降91.13%,对照村的感染率下降13.37%,有显性差异。此外,防治试点的美洲钩虫感染率降至3.17%。结论 采用连续选择性化疗方法控制美洲钩虫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值得在美洲钩虫流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