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倪道凤教授主编的《嗅觉基础与临床》一书已于2010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组织全国该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尊敬的杨伟炎教授和韩德民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嗅觉的专著,分嗅觉基础和临床两篇,在基础篇里介绍嗅觉系统的发育与胚胎学、嗅觉系统的解剖、嗅觉生理学、嗅觉感受遗传学、嗅黏膜及嗅球的组织病理研究、嗅觉通路的可塑性、三叉神经系统和嗅觉、嗅觉和味觉的相关性。在临床篇里分述了嗅觉功能评估、嗅觉障碍总论、传导性嗅觉障碍、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混合性嗅觉障碍、系统性疾病对嗅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功能障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健康影响巨大,尽管目前关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其疗效仍欠佳。嗅觉训练作为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同时依据嗅觉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作为理论基础,被证实在多种原因所致的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嗅觉训练发展至今,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被改进、创新。为进一步了解嗅觉训练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嗅觉训练的脑机制、嗅觉训练方法及训练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103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功能测试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嗅觉定量分析指标 ,以准确的评价嗅觉功能。方法 :采用 T& T标准试嗅法对 10 3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功能进行测试 ,将结果与其嗅觉主诉相比较并分析。结果 :186 .3%的患者有嗅觉功能障碍 ;2患者嗅觉主诉与嗅觉测试结果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 ,配对 t检验 P =0 .0 0 0。结论 :以患者的主诉作为嗅觉功能的评价依据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 ,应以患者的嗅觉识别阈来评价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4.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功能障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健康影响巨大,尽管目前关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其疗效仍欠佳。嗅觉训练作为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同时依据嗅觉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作为理论基础,被证实在多种原因所致的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嗅觉训练发展至今,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嗅觉诱发电位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嗅觉诱发电位检查作为评价嗅觉功能的较为客观可靠的指标之一。在嗅觉系统周围和中枢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着重从嗅觉诱发电位检查研究的发展过程,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嗅觉刺激装置与主要研究成果,嗅觉诱发电位的特点和起源以及嗅觉诱发电位检查的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嗅觉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嗅觉障碍的病因多样,包括慢性鼻窦炎、外伤和退行性疾病等。由于发病机制不明,嗅觉障碍的治疗极具挑战性。因此,嗅觉训练作为嗅觉障碍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且无明显副作用,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嗅觉训练在嗅觉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嗅觉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在嗅觉的发生机制、嗅觉功能客观检查和嗅觉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以及嗅觉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内镜鼻窦手术后主观嗅觉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26例慢性鼻窦炎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SNOT-22量表中嗅觉功能评分改善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术前Lund-Kennedy内镜评分与术前嗅觉评分的关系。结果 126例慢性鼻窦炎中115例(91.3%)出现嗅觉障碍,其中92例(80.0%)术后主观嗅觉功能改善。饮酒、吸烟、哮喘、修正手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6影响慢性鼻窦炎术前嗅觉评分(P0.1),术前Lund-Kennedy内镜评分与嗅觉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嗅觉功能,内镜鼻窦手术可以提高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9.
嗅觉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嗅觉起着识别、报警、增进食欲以及影响情绪等作用。嗅觉障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近年研究发现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嗅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嗅觉障碍在鼻科学、神经科学以及嗅觉/味觉生理与心理工作领域受到高度重视,国内的嗅觉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嗅觉减退患者左右两侧嗅觉功能损伤程度是否相同.方法 对104例以嗅觉减退为主诉的患者,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嗅觉减退的相关病史及其现况,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及鼻窦CT检查排除鼻腔结构异常或仅发生于单侧鼻腔-鼻窦的病变,并分别对左、右鼻侧进行T&T嗅觉计嗅觉识别阈测试,评估患者每侧嗅觉功能.结果 本组104例嗅觉减退患者,90例(86.5%)患者双侧嗅觉功能水平相同,14例(13.5%)患者双侧嗅觉功能水平不同,其中6例患者表现为单侧(左侧或右侧)嗅觉功能正常,而另一侧嗅觉功能减退.14例左右鼻侧嗅觉功能不同的患者,其常规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鼻腔结构异常或发生于单侧鼻腔鼻窦的病变.结论 人类的左、右两个鼻腔分别拥有一个完整的嗅觉传导系统,尽管双侧受损概率相同,但受损程度可不同.单侧嗅觉减退作为嗅觉障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分鼻侧进行嗅觉功能评估,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由倪道凤教授主编的《嗅觉基础与临床》一书已于2010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组织全国该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尊敬的杨伟炎教授和韩德民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嗅觉的专著,分嗅觉基础和临床两篇,在基础篇里介绍嗅觉系统的发育与胚胎学、嗅觉系统的解剖、嗅觉生理学、嗅觉感受遗传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嗅觉障碍患者嗅觉和味觉功能的改变。方法:284例受试者中,健康人92例,嗅觉功能减退92例,嗅觉功能丧失100例,分别采用T&T、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ERPs)及三滴法进行嗅觉和味觉功能检测。结果:T&T结果,嗅觉功能减退和丧失患者跟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ERPs结果显示,嗅觉功能障碍患者跟健康人比较N1、P2波潜伏期延长且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滴法结果显示,嗅觉功能障碍患者跟健康人比较味觉功能有明显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嗅觉功能障碍患者同时伴有味觉功能的减退,嗅觉和味觉功能的减退与性别关联不大。嗅觉味觉的联合检查可以全面系统反映受试者的化学感觉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嗅觉标记蛋白(olfactionmarker protein,OMP)在嗅觉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55例慢性鼻-鼻窦炎和11例对照组患者用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进行嗅觉功能主观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嗅黏膜嗅觉标记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主诉有嗅觉障碍者为50.9%(28/55),经主观嗅觉功能检测嗅觉障碍者为85.5%(47/55);对照组患者主诉有嗅觉障碍者为9.09%(1/11),经主观嗅觉功能检测嗅觉障碍者为18.2%(2/11),差异有显著性(x2=9.86,P<0.01)。对两组嗅黏膜进行OM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MP存在于嗅黏膜的嗅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中,OMP染色细胞数随嗅觉障碍程度加重而逐渐减少或消失。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嗅黏膜中嗅细胞的减少、萎缩和退化所导致的对嗅素的不能察觉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嗅觉障碍和嗅觉功能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嗅觉是一个很重要的感觉 ,但与视觉、听觉相比其研究显著滞后。主要表现在对嗅觉的中枢解剖通路、嗅觉机制、嗅觉障碍机制和治疗了解甚少 ,缺乏准确行嗅觉功能定性和定量检查的客观方法。另外 ,嗅觉功能有Ⅴ、Ⅸ、Ⅹ脑神经的参与 ,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增加了嗅觉功能研究的难度。嗅觉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不仅有报警作用 ,还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而且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为嗅觉的改变。 2 0世纪 70年代美国国家神经和交流障碍与中风咨询委员会估计有 2 0 0万美国人有味觉或嗅觉障碍。晚近统计 ,国家地球协会和Monell化学…  相似文献   

15.
嗅觉检查     
嗅功能及其情绪反应,除嗅神经主司外,尚有Ⅴ、Ⅸ、Ⅹ颅神经参与作用,致使嗅功能检查更加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嗅觉检测方法及评定标准。本文综述嗅觉检查的基础理论及方法,如T&T标准嗅觉检查祛;PM-甲醇嗅觉检查法;静脉嗅觉检查法—新维生素B_1静脉嗅觉检查法;微胶囊嗅功能(UPSIT)检查;CCCRC嗅功能检查及人类头皮嗅觉诱发电位测定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90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组、穴位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予以双侧迎香穴、上迎香穴和鼻丘针刺,利多卡因迎香穴注射以及单纯临床观察,均持续随访3月。治疗前后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标准微胶囊嗅觉检查及嗅觉功能评价分级法评价嗅觉功能。嗅觉功能分级提高1个等级及以上、微胶囊嗅觉检查评分提高4分及以上为有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44.0%,穴位注射组为46.7%,空白对照组为13.3%,针刺组与穴位注射组疗效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亦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无关,但与嗅觉障碍程度相关,嗅觉减退者疗效优于嗅觉丧失者。结论针刺及穴位注射均能改善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治疗效果优劣与嗅觉障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嗅觉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感觉,嗅觉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同于一般感觉神经系统,嗅觉具有再生性与可塑性,而雌激素可以广泛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在围绝经期女性及部分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雌激素替代治疗中,患者出现了嗅觉改变,提示雌激素对嗅觉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将雌激素运用于嗅觉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综述主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以鼻过敏症状为主诉的慢性鼻炎患者发生嗅觉障碍的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以鼻痒、喷嚏等为主诉来院就诊的慢性鼻炎患者70例,对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Sniffin' sticks嗅觉功能检测、鼻阻力检测和声反射鼻腔测量等。结果 70例慢性鼻炎患者中,嗅觉减退者27例(38.57%)。过敏性鼻炎亚组中嗅觉障碍的发生率为30.56%,嗅觉障碍组的总容积0~6 cm、总容积2~5 cm、总吸气和总呼气较嗅觉正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非过敏性鼻炎亚组中,嗅觉障碍的发生率为47.06%,两组间年龄存在 统计学差异。结论 非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患者嗅觉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高,但两者发生嗅觉障碍的原因可能不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通气情况与嗅觉障碍的发生有关,而非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嗅觉障碍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前后嗅觉功能的改变,探讨慢性鼻窦炎嗅觉功能与鼻内镜手术的关系,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手术对嗅区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嗅觉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慢性鼻窦炎伴嗅觉功能障碍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嗅觉功能变化并切取嗅区黏膜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术后嗅觉及嗅上皮的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观嗅觉改善率为97%;异常超微结构由术前的100%降为20%。结论炎症导致的嗅上皮细胞由表及里各层的超微结构异常与嗅觉功能减退有关。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改善通气功能后及黏膜炎性反应消除后,随着嗅上皮超微结构的恢复,嗅觉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鼻腔鼻窦疾病如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以及变应性鼻炎等,常常导致嗅觉功能障碍,有时甚至还引起味觉功能障碍。当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后,嗅觉和味觉障碍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本文就嗅觉、味觉传递的传导通路、病理机制、相互关系等进行简要的文献复习,以期有助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嗅觉及味觉传导通路涉及多组颅神经,其中枢投射区域常有交叉。丘脑背内侧核同时接受嗅觉和味觉的中枢投射,当该解剖区域发生病变时,可能同时出现嗅觉、味觉功能障碍。嗅觉和部分味觉受体均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petor,GPCR)与对应的配体结合,产生动作电位;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引起嗅觉和味觉障碍;锌对维持嗅觉和味觉具有重要意义;嗅觉、味觉自然退化也可能引起其同时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