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对秦皇岛地区农村献血者流失原因调查和电话再招募效果进行分析,为改进农村无偿献血者宣传招募与保留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1—6月统计并电话回访2012—2014年秦皇岛市所辖四县62个自然村中献血≥3次、且至2016年底未再献血的农民献血者,并对流失原因和招募效果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流失农民献血者2 645人,其中接通电话的1 822人中有587人表示不愿再次献血,主要原因人在外地(20.61%),其次是年龄大或超龄(16.60%);表示愿意再次献血的1 235人中,流失原因主要是对献血淡忘(54.74%),其次是农活儿忙(31.74%);招募半年后履约成功献血658人,主要做法是回访后采血车跟进采血(74.01%)。结论血站应加强农村无偿献血宣传,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民献血者招募策略,提升采集操作技能,改善献血环境,同时对农村流失献血者开展电话招募,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保留固定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回访工作中,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意愿进行心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关政策,积极调动献血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长期固定献血者,不断扩大常州市应急无偿献血者队伍.方法 首先通过电话及短信回访的方式,对抽取的2 000名首次及多次无偿献血者进行献血预约.1个月后对这些预约的献血市民进行跟踪回访调查.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累计献血量达到1 000 mL的献血者中,有再次献血意愿的人数远高于其他组别.而累计献血量在600~800 mL的献血者中,有再次献血意愿的人数相对较少.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因不同的心理需求而产生不同的献血动机,这就要求善于分析献血者的不同特点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供服务和帮助,尽可能多地发展常州市固定献血者,以确保采集充足安全的血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存在不同的心理,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减少无偿献血者献血时的不良反应,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方法通过电话回访和当面交谈对6 105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不断壮大,2次以上献血者人数占献血总人数由2009年47.5%,2010年上升到58.5%,2011年上升到71.5%。结论献血前后的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持献血时愉快的心情,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回访护理的效果,以更好地保留献血者.方法 2012年1-6月对28 877名献血者进行回访护理,在以往仅以短信回访的基础上,对初次献血者和有献血不良反应者进行电话回访护理,有必要的上门回访护理,对部分流失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护理并对回访护理情况进行电话调查,比较其与2011年1-6月26 438名献血者的满意度及进行回访护理后招回献血者队伍的情况.结果 2012年1-6月,献血者满意度分别为97%,99%,99%,100%,100%,100%;2011年同期,献血者满意度分别为90%,91%,92%,92%,93%,92%,两时间段献血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03,6.74,4.19,6.38,5.33,6.38;P <0.05);2012年1-6月,各献血点月漏回访护理率均为0;流失献血者回流率逐步提高,最高达80%以上.结论 加大献血者回访护理力度,有利于提高献血者对血站的满意度,保留更多的无偿献血者,发展更多的固定献血者,实现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发展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的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影响志愿固定无偿献血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有91.5%的人愿意发展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定期参加献血。有8.5%的人不愿发展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影响因素主要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穿刺水平,其次是用血返还政策、献血环境和等待时间。纪念品能激励献血者的积极性。结论为使更多的人发展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就要让献血者享受高标准、高效率地接待和护理,达到一次穿刺成功率100%;创造舒适、安全、便利献血环境,减少等待时间;提供品种多样纪念品,激励献血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不足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名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另外,在218名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名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韶关市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愉快献血经历及其产生原因,为提高献血服务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电话回访2014年1月~2016年12月15000名献血者,统计不愉快献血率、再次献血率及不愉快献血原因;选取2017年1~3月站内献血点献血者和市区固定献血屋1500名献血者为实验组,街头流动采血1500名献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献血者的不愉快献血率。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12月韶关市无偿献血再次献血率为67%。电话回访15000名无偿献血者,有不愉快献血者213名,再次献血率为0.47%;发生不愉快献血的原因主要有:献血反应(49.3%)、服务态度(27.7%)、环境条件(9.9%)、护理水平(13.1%);女性不愉快献血率高于男性(P 0.05),年龄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高(P 0.05),学历层次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低(P 0.05),互助献血不愉快献血率明显高于个人无偿献血及团体无偿献血(P 0.01),军人不愉快献血率最低(0%),农民不愉快献血率最高(2.02%)。同时对2017年1~3月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针对性辅导对于降低不愉快献血率有帮助。结论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招募宣传,可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从而降低不愉快献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缺陷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通过和无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重复献血率的比较,分析献血者对血站献血服务的各方面的期待值。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例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明显低于无抱怨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另外,在218例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例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以便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献血者提供服务.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09年2年度献血者中各1200例电话回访记录资料,分析献血者对献血服务满意度.结果 2年中各项指标除对纪念品满意度外其余各指标均高于90%.且除纪念品外,其余满意度2009年度较2008年度均稍有提高.结论 科学合理地开展无偿献血满意度调查回访有利于提高献血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较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动机、采血者服务等对献血者献血意愿和再次献血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固定献血人群中女性比例较高,医护人员良好的服务是促进固定献血者保留的重要因素,献血者时间和地点的改变是影响成分献血的主要因素,提高献血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效的再招募手段。结论通过献血宣传、精准服务以及后期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对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HIV确认为阴性的献血者是否保留、归队为献血者。方法无偿献血者标本(HIV两种试剂检测)仅一种试剂有反应,且A值小于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的献血者,于献血后12个月再采集标本做献血常规检测。结果共收集到46份标本,检测结果仅有1份标本进口试剂有反应性,国产试剂均无反应性,将有反应性标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做确认实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无偿献血者HIV两种试剂检测(一种国产、一种进口)仅有一种试剂有反应性,且A值小于1者,其他项目均正常的献血者,HIV反应性多是假阳性,进一步检测之后,HIV无反应性或确认为阴性的献血者可以保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渭南地区2017—2019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献血者检测结果,提供科学合理的宣传、招募、征询及初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渭南地区2017—2019年无偿献血人群ALT速率法检测结果,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献血者,以及不同献血季节的ALT不合格率。分析ALT合并4项输血感染疾病不合格结果情况及ALT不合格献血者ALT检测值区间分布情况。结果120817人次无偿献血人群中检测出455人次ALT不合格,ALT不合格率为0.38%,且不同年份间ALT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不合格人群特征:男性高于女性;在25~<35岁年龄段最高;不同职业人群以工人最高,医生最低;在第1季度最高;不同文化程度及献血次数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5人次ALT不合格献血者以单项ALT不合格为主,占99.34%,有1人次ALT合并抗-HCV不合格,2人次ALT合并TP不合格。ALT不合格献血者ALT以分布在50~60 U/L区间人次最多,占80.00%。结论渭南地区献血者人群ALT不合格以不良生活习惯因素引起的ALT低程度升高为主,针对ALT不合格人群特征,对宣传招募、征询采集、ALT检测过程等环节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实验室ALT不合格率,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血站运营成本,稳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2-2007年柳州市14903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感染状况和民族分布,以确保输血安全和保护受血者利益。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2002~2007年33个民族149035例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测定,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结果检测无偿献血者149035例,不合格1762例,HBsAg阳性率为1.18%,首次献血者血清样本HBsAg阳性率为2.46%,重复献血者血清样本HBsAg阳性率为0.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民族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阳性率有所不同。结论严格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检测,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输血后感染起到重要作用;33个民族无偿献血者HBsAg感染率有差异,感染率可认为是本地区33个民族健康人群中无症状感染流行病学的一种评估。  相似文献   

14.
某地区重复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8 675例重复无偿献血者人群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安全献血人群和工作模式.方法 对18 675例重复无偿献血者按性别、年龄、献血模式、职业、文化程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在性别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18~40岁占80.42%;献血模式方面,自愿无偿献血高于计划指令性献血;在职业方面,学生、军人、公务员占60.45%高于工人;在文化程度方面,以中学和大学生为主占81.34%,重复献血人数显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在低危人群中采集相对安全的血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广度,不断状大重复献血队伍,促使再次献血转化成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提高采血一针成功率的方法和对策.方法 选择141 745人次的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对其中1 051例非一针采血成功的献血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原因.结果 非一针采血成功者中,因献血不良反应而终止采血的占大多数,比率为75.17%(790/1 051);18~25岁、26~40岁献血年龄组与41~55岁年龄组比较、首次献血与再次献血组比较、不同献血环境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此外,与采血者的工作经验与技术也有相关性.结论 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提高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的关键,应加大宣传的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年轻人和首次献血者更为重要),改善献血环境,提高采血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采血一针成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谷丙转氨酶(ALT)不合格率及人群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速率法对2009-2012年无偿献血者的248 164份血液标本进行ALT含量检测。结果 2009-2012年保定市无偿献血者ALT的总不合格率为0.97%,ALT不合格数占总不合格数的比例逐年增加(χ2=59 968.04,P〈0.01)。不同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比较,男性高于女性(χ2=653.71,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ALT不合格率增高(χ2=196.88,P〈0.01);学生是ALT不合格率最低的献血人群,其次为农民,最高的是职员。结论加强献血前宣传和献血队伍管理,以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ALT检测合格标准是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无偿献血静脉采血拔针按压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静脉采血拔针按压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000位初次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人,观察组采用献血者大拇指按压法,对照组采用四指按压法,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献血者的疼痛感、皮下瘀血均少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无偿献血者静脉采血拔针时直接由献血者的大拇指按压可明显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保护献血者血管。  相似文献   

18.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现场救护与记录。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276/16 003),分析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其次为睡眠不足、疲劳和空腹。经及时处理无一例出现后遗症。结论 通过加大宣教工作,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以及提高采血者的穿刺技术,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type, incidence and causes of donor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and after blood donation in a Greek Blood Bank, where medical staff is responsible for donor selection. 12 173 blood donors were studied for adverse reactions. One-hundred and seven (0.87%) donors had a vasovagal reaction during or after blood donation. Donors who gave blood occasionally had a significant greater incidence of reactions compared with volunteer donors (1.15 versus 0.53%) (P < 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0.85 versus 0.95%). First-time donors (1.7 versus 0.68%) and those under 30 years (1.15 versus 0.71%] had a significant greater possibility to have a reaction (P < 0.001). Twenty-two of 107 (20.5%) donors had a syncopal reaction. There was not a causative correlation of haematocrit, haemoglobi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ulse rate and weight in women (except weight in men) in developing a reaction. The stressing experience of phlebotomy was the reason for the higher frequency of a reaction. The incidence of reactions in our donors is lower than in other studies, and the possibl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only physician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lection of donors and trained personnel are careful of them during the don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