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献血者心理活动特点,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以提高献血者招募成功率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率。方法通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献血者的心理活动数据,分析其心理特点及顾虑。结果在献血目的方面,首次献血者有62.73%以“功利心理”为主,重复献血者则有76.01%以“奉献心理”为主;在献血顾虑方面,首次献血者中以关注“献血安全”为主,占72.69%,重复献血者以关注“献血服务质量”为主,占77.91%。结论重视献血者心理需求和顾虑,两类献血者的献血心态有所差异,各有侧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献血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满足他们的需求,消除其顾虑,可有效地提高献血者招募的成功率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率。  相似文献   

2.
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献血模式的改变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心理护理已成为采血者探讨的新课题。我们既要重视生理因素对献血者的影响 ,更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献血者的作用。在血站的实际工作中 ,必须面对来自不同职业 ,不同文化层次 ,不同经济基础的献血者 ,其所表现出的心态也各不相同 ,所以通过与献血者及时的沟通 ,从心理方面给予特定的护理 ,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1 献血前的心理分析及护理1.1 献血前的紧张、激动心理及护理 初次献血者由于来到陌生的采血环境并缺乏献血知识 ,所以对采血有不同程度的恐惧 ,对献血既热情又紧张。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大…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在街头长期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使个人志愿无偿献血者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提高宣传效果,增进公民参与献血的意识,笔者对1500名志愿无偿献血者就献血心态进行了调查,现归纳如下. 1 奉献心理 630人,占42%.这部分人参加献血的目的就是献爱心、讲奉献.也有一少部分人曾是受血者,对爱的血液互助活动有亲身感受,并付诸实施. 2 体检心理 330人,占22%.想通过献血前体检及相关指标筛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3 "储蓄"心理 231人,占15.4%.希望在身体健康时献血,以备将来家人或自己输用.献血的初衷是保障将来免费用血. 4 防病心理 204人,占13.6%.这部分人年龄在45岁左右.对献血与健康的知识了解较多,想通过献血促进新陈代谢,预防一些疾病. 5 隐匿心理 30人,占2%.年龄多在18~22岁,只想默默献血,悄然离去,甚至连自己的姓名、住址都不愿透露. 6 尝试心理 75人,占5%.多为年青人,对任何新鲜事都想尝试一番,寻求感受. 从上述分类中不难看出,以奉献心理为主的献血是无偿献血队伍的主力军,以体检心理、防病心理献血的人在无偿献血队伍中比例不小.随着<献血法>、<献血条例>、<献血办法>的全面实施,"无偿献血,免费用血"、"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献血与用血相结合"法规的落实,加之公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储畜"心理献血的人数会越来越多.针对不同的献血心态,采取有的放矢宣传措施,对于满足献血者的愿望,发展、壮大献血队伍,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无偿献血的行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事业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做好献血员的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6.
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因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献血反应,不仅关系无偿献血者的健康,而且关系到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笔者分析12240名无偿献血者中92人次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探讨献血反应预防和护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对2010-07-2011-06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捐献全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统计及现场救护,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防护措施.结果 采血前及采血时对献血者进行心理引导,对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者立即停止采血并相应护理措施可使献血者症状迅速好转,无后遗症发生.结论 通过有效地宣传无偿献血的基础医学知识,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缓解初次献血者的恐惧心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军人无偿献血者献血心理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偿献血过程中 ,献血者在献血时的心理状态对献血反应的发生有较大影响。为了解军人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笔者对某地区军人无偿献血者 2 4 11人作了心理学素质调查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参加无偿献血的军人无偿献血者共 2 4 11人 (男2 0 73人 ,女 338人 ) ,年龄 18~ 5 5周岁 ,平均年龄 19 8岁 ;其中初次献血者 2 32 1人 ,占献血者比例约 96 3%。1 2 方法 向参加无偿献血者先发放捐血表 (含调查项目 ) ,“献血认识”栏中 ,设有“献血有损健康”、“无损健康但很恐怖”、“需大量补充营养”、“无需补充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应用系统性护理对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血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04例,将献血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以系统性护理干预。结果:1)机采血小板知晓率研究组为96.08%,对照组为56.86%,卡方检验χ^2=43.59,P=0.000,研究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为0.00%,对照组为17.65%,卡方检验χ^2=19.74,P=0.000,研究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风险意识评估研究组为(96.57±2.18)分,对照组为(60.12±1.26)分,经检验t=145.8,P=0.000,研究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得到了改善,降低了献血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某市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为制定献血者的组织、教育、动员、招募和保留工作策略,以及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6年梧州市献血4次以上自愿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分析该人群的献血特点。结果2000~2004年献血4次的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开始呈逐年递减趋势,献血5次及以上献血人数则逐年增加(χ^2=62.44,P〈0.005);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200ml献血人数逐年递减,300、400ml和成分献血人数逐年增加(χ^2=3790.23,P〈0.005),大部分重复无偿献血者在前3次献血中以献血200ml为主;献血次数越多,平均每次献血间隔时间越短(F=42.85,P〈0.01);单次献血量增加的平均间隔时间,根据单次献血量和所献血液品种情况有明显不同(F=63.49,P〈0.01);固定献血者人数占重复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与献血次数成正比(χ^2=193.83,P〈0.005),在献血6次及以上人群中,固定献血者比例高于非固定献血者。结论根据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规律,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有助于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1.
输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0例输血患进行心理特征分析,认为患存在恐惧、紧张心理,怀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如创造合适的输血环境,加强宣教,针对不同心理施护等。结果患的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有明显改善,顺利完成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2.
某地区重复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8 675例重复无偿献血者人群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安全献血人群和工作模式.方法 对18 675例重复无偿献血者按性别、年龄、献血模式、职业、文化程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在性别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18~40岁占80.42%;献血模式方面,自愿无偿献血高于计划指令性献血;在职业方面,学生、军人、公务员占60.45%高于工人;在文化程度方面,以中学和大学生为主占81.34%,重复献血人数显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在低危人群中采集相对安全的血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广度,不断状大重复献血队伍,促使再次献血转化成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3.
心理护理在取卵术前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取卵术手术前后实施心理护理以有效控制患者焦虑水平的上升。方法将106例取卵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53例实施心理护理,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焦亚萍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对照组53例实施取卵术的常规护理,以两组的焦虑水平程度及部分生理变化作为指标。结果试验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血压、心率平均变化值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肌肉紧张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能降低取卵术前后的焦虑情绪,提高手术耐受能力,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护理满意度,使围手术期护理趋于人性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连续性血液透析术患者透析前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入科室时由患者自己填写焦虑评量表和情绪不安问卷,对50名患者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后。于透析后再次对患者进行测评,以了解干预效果。结果第1次透析,本组患者中焦虑和情绪不安者占90%,对生活失去信心想放弃治疗占5%;再次透析后本组患者中焦虑和情绪不安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结论通过针对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明显改善了透析患者透析前的消极心理状态,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现场救护与记录。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276/16 003),分析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其次为睡眠不足、疲劳和空腹。经及时处理无一例出现后遗症。结论 通过加大宣教工作,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以及提高采血者的穿刺技术,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The demand for blood products steadily increases. Concurrently, blood donor recruit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blood donation on blood donors, which could be helpful for blood donor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In addition to cortisol measurements in saliva, three questionnaires quantifying mood (good/bad), vigilance (awake/tired), agitation (calm/nervous), actual strain and asking for donation-related effects perceived were distributed to 110 whole blood donors (DON). Results obtained were compared with 109 control subjects (CON) lacking the blood donation experience. Overall, 216 subjec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Sixty-eight percent of DON reported at least one effect perceived with blood donation. Exclusively, positive, negative or mixed effects were described by 26.5%, 23.5% and 17.6%, respectively. Among positive effects (i.e. physical/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eeling satisfied, happy, prou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P = 0.07), whereas mixed or negative effects (i.e. vertigo, dizziness, tiredness, pain)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3; P = 0.049) more associated with females. DON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well-being than CON as indicated by better mood (P = 0.004), higher vigilance (P = 0.015) and relaxation (P = 0.003). The latter even increased after donation with maximum values after 15 and 30 min. Despit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itial strain scores (P = 0.008), first-time donors maintained a better mood (P = 0.025) than repeat donors. DON showed a statistically bett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an CON, although the donation experience was perceived as stressful, especially for first-time donors. The results may facilitate donor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as blood donation may become less frightening and perhaps even attractiv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献血400ml后献血者相关血液学指标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年龄、体格检查及献血前血液检验指标均符合我国现行法规要求的各种年龄的自愿无偿献血者123名,每人采血400ml,在献血后24h、7d、1个月和3个月时各采集血样1次,观察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血清铁的动态变化与恢复情况。结果献血者献血400ml后,其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同献血前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400ml后,其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和血清铁在3个月内均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结论无论男女,只要符合我国现行规定的年龄与健康标准,每人每次献血400ml,且间隔3个月献1次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的高危献血者献血前后的血压及相关生化指标来探讨献血对预防MS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共102例,年龄45~55岁,收缩压110~140 mm Hg,舒张压75~90 mm Hg,体质量指数大于24kg/m2,献血前测定血压、心率、铁储量、血糖、血脂等指标与献血42d后再测定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血压、铁储量、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前后MS相关血液指标存在变化,献血对于MS高危者预防MS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117例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癌症患的心理障碍,进行针对性护理。方法 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17例癌症患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调查对象SCL-90的9个因子分均值高于国内常模,经t检验,P<0.01,有显性差异,说明测试对象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结论 及时采用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