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艳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1):9-1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以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各40例。两组均行玻璃体切除术,A组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B组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比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及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A组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B组(χ2=5.17,P=0.023);两组视网膜复位率、logMAR BCVA下降幅度及高眼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度近视MHRD患者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转填塞手术、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均可有效促进视网膜复位以及视力恢复,但前者可有效提升黄斑裂孔闭合率,可预防视网膜再脱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MHRD患者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32例(32眼)接受PPV术,观察组32例(33眼)接受PPV联合ILMP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记录患者的愈合、视力恢复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3.9%(31/33),对照组复位率为75.0%(2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改善率为81.8%(27/33),对照组为59.4%(19/3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BCV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观察组眼压升高和视野缺损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V联合ILMP术治疗有利于MHRD患者的视网膜解剖复位,对视力恢复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可靠,是临床上治疗MHRD的较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6.
黄尔贤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8,15(2):97-98
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黄尔贤莱芜钢铁总厂医院(271126)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由于黄斑裂孔的解剖部位特殊,传统的手术方法复杂,且视网膜电凝或冷凝术后往往导致视力下降。我院自1993年以来采用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24眼行自体内界膜剥除并填塞手术(填塞组);23眼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未填塞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照相、FFA、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填塞组与未填塞组术前视力分别为(1.63±0.48)LogMAR和(1.65±0.48)LogMAR,术后6~12个月时患者的视力分别为(1.00±0.12)LogMAR和(1.04±0.07)LogM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22/24),未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5.2%(15/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网膜均复位,无视网膜脱落复发,未填塞组视网膜脱落复发率为8.6%(2/2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从解剖上封闭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7例(147只眼)在本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Ⅰ组75例(75只眼)为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的患者,Ⅱ组72例(72只眼)为未联合内界膜剥除患者.A组122例为术后未形成黄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36例(36只眼)黄斑部疾病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1、2周,1、3个月视网膜复位、视力、黄斑水肿消退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 2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视网膜解剖复位;18例黄斑裂孔患者中16例黄斑裂孔闭合,2例黄斑裂孔缩小;12例黄斑水肿明显消退;10例黄斑前膜无复发,经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证实。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患者的视物变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是治疗黄斑部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11.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是指因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易导致MHRD,这与高度近视眼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而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就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各类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晶状体囊膜瓣移植、后巩膜加固术等手术方式的创新及改进,以及眼内填充物硅油、惰性气体(C3F8)等的应用,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本文就高度近视MHRD的发病机制、手术方式、PPV后玻璃体腔填充物的选择、MHRD的预防及预后等相关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由于破孔在视网膜后极中央 ,治疗既要封闭裂孔 ,又要尽量保持良好视力。其中一部分病例适于应用玻璃体腔内注气手术进行治疗。现将我院 1993年 9月至 1997年 5月 ,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16例 16眼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6例 (16只眼 )患者中 ,男性 6例 ,女性 10例 ,年龄 53~ 6 9岁 ,平均 6 1岁 ,均为高度近视(- 10 .0 0D~ 2 0 .0 0D)患者 ,无眼外伤史。视网膜脱离时间为 4周至 3个月。初诊时视力 :4眼为眼前手动 ,占 2 5% ,12眼为 0 0 1~ 0 .0 2 ,占 75%。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在眼底后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26例(26只眼)黄斑前膜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术中根据病情注入惰性气体,术后观察视力。结果:22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5眼合并视物变形者中9眼视物变形消失,6眼视物变形减轻。术后3个月行OCT检查,黄斑区前膜消失。结论:通过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术中根据病情注入惰性气体,能够有效剥离黄斑区前膜,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明确改善患者视物变形情况,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价值及其前景。方法选择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气体填充,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以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结果23例(23只眼)术后1个月,19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裂孔闭合,其中1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4例裂孔未闭合,3个月后复发,行注油术后裂孔闭合。结论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一次性手术复位率及视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9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累及黄斑的R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ERM形成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水肿发生情况、椭圆体带完整情况。结果:手术后6个月,两组ERM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个月,观察组ERM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BCV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椭圆体带完整率高于对照组,黄斑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累及黄斑的RRD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除,能有效预... 相似文献
17.
张卯年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3,14(2):94-95
总结18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强调不用传统的巩压、环扎或兜带术,仅应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六氟化硫气一液交换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4%。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1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前房穿刺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外加压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充填进行治疗。结果:21例21眼视力比较:视力提高19例,无变化2例。最终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1例未完全复位。结论:根椐患者的具体眼底改变,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既可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又能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2例22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4种术式:A组,单纯玻璃体腔注气(C3F8)10眼;B组,玻璃体切割+注气术12眼;C组,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4眼;D组,巩膜外垫压+注气术2眼。结果A组5(5/10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7;但5(5/10)眼随访中黄斑裂孔再开。B组11(11/12)眼视网膜复位,最高视力0.4。C组(3(3/4)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4。D组2(2/2)眼网膜均复位,最高视力0.2。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简单易行,可重复多次,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主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必要时应联合巩膜外环扎或垫压。(2)玻璃体切割+注气术与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增加自体血清滴注并未显示好处,因此是否需要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