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仇树林  谢祥  胡国栋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4-16,i0002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皮瓣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缺血再灌注组即IR组(n=16)和补锌缺血再灌注组即补锌-IR组(n=16)。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用硫代巴比妥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的改变,并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补锌-IR组在再灌注1h和24h,皮瓣组织中MDA含量分别较IR组降低11.3%、33.2%,MPO活性分别较IR组降低17.9%、21.4%。补锌-IR组皮瓣的超微结构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皮瓣成活率较IR组升高27.2%。结论:外源性锌能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中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外源性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非-IR组、IR组和补锌-IR组。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免疫组化切片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表达,并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的改变,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 补锌-IR组在再灌注1h和24h,皮瓣组织中MDA含量分别较IR组降低11.3%、33.2%(P〈0.05),MPO活性分别较IR组降低14.2%、22.7%(P〈0.05),MT含量分别较IR组高41.5%、44%(P〈0.01)。在补锌-IR组掀起皮瓣即刻的标本中有一定量的MT表达。MT表达在皮瓣组织多种细胞的细胞浆中。补锌-IR组皮瓣的超微结构改变较IR组减轻,皮瓣成活率较IR组升高27.2%(P〈0.05)。结论 外源性锌能诱导皮瓣内MT产生,MT通过细胞保护作用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组织中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in ,MT)的含量变化。方法  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n =8)。在大鼠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 ,用10 9Cd血红蛋白饱和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皮瓣组织中MT及丙二醛(MDA)含量 ,比色法测定皮瓣组织过氧化物酶 (MPO )活性。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在缺血 8h、再灌注 12h、2 4h时皮瓣组织中MDA水平分别较对照组高 41.7%、111.4%、13 5.7% ,MPO水平分别较对照组高 72 .1%、2 18.9%、2 96.0 % ,MT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 42 .6%、52 .8%、10 2 .3 % (P <0 .0 5或P<0 .0 1)。结论 皮瓣组织中MT含量增多 ,可能与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山莨宕碱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皮瓣成活面积及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以期证实山莨宕碱具有防治皮瓣坏死、提高皮瓣成活率的疗效.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盐水组、缺血再灌注山莨宕碱处理组及对照组,建立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轴型皮瓣,3组大鼠于掀起皮瓣后即刻及掀起皮瓣后12、18、34 h分别于皮瓣中段取材,检测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0)及核因子NF-κB的含量,显微镜下观察皮瓣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于术后第7天观测皮瓣成活率.结果 缺血再灌注山莨宕碱处理组皮瓣成活率为(78.6% ±7.3)%,再灌注后2、8、24 h皮瓣组织中SOD含量为(103.3±3.9)、(82.6±3.8)、(67.5±4.6) U/mg,NO含量为(5.33±2.05)、(4.75±1.68)、(4.15±1.59) nmol/mg,NF-κB含量为0.211±0.039、0.313±0.033、0.096±0.028.3组大鼠皮瓣组织中SOD、NO及NF-κB的含量在不同时刻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山莨宕碱处理组大鼠皮瓣病理变化情况明显好于盐水组;山莨宕碱处理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盐水组.结论 山莨宕碱能够减轻再灌注后皮瓣组织内自由基损伤,增加皮瓣术后血运,减少核因子NF-κB的产生,减轻炎性反应,增强皮瓣抗感染能力,从而可有效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皮瓣坏死率,提高皮瓣移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大鼠腹部岛状皮瓣,制作活体原位热缺血模型,观察热缺血再灌注后皮瓣的成活率、皮瓣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HSP_(70)表达。结果缺血8h 后再灌注,实验组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皮瓣组织中 SOD 活性较高而 MDA 水平较低;电镜显示,实验组皮瓣毛细血管内膜较完整,细胞肿胀轻,线粒体结构较稳定。结论热应激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皮瓣的损伤,对缺血再灌注皮瓣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热应激预处理抗自由基损害作用及维护细胞膜结构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性川芎嗪脂微球靶向治疗大鼠腹部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制备大鼠腹部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将健康SD大鼠30只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实验组注射磁性川芎嗪脂微球;对照组注射川芎嗪注射液;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测定3组注射后7 d皮瓣的成活率、皮瓣组织中丙二醛及微血管的数目。结果成活率: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皮瓣组织的MAD含量: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微血管数目: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3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磁性川芎嗪脂微球可有效改善大鼠腹部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性前列地尔脂微球靶向治疗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制备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实验组注射磁性前列地尔脂微球,并在皮瓣外覆盖铷铁硼稀土磁铁;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不进行血管阻断及药物注射。测定三组皮瓣血流量、皮瓣组织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皮瓣原位缝合后7d评估皮瓣成活率,并检测皮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在皮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实验组皮瓣微循环血量明显增多、皮瓣组织内一氧化氮水平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原位缝合7d后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具有磁场顺应性的前列地尔脂微球可有效提升缺血-再灌注皮瓣部位的药物浓度、改善皮瓣微循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8 例肝血管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 组(n=6):对照组(C0)、NAC 预处理组(PR)和NAC 后处理组(PO),其中PR和PO 组分别于肝门阻断前和开放后给予NAC 120 mg/kg.三组患者均于切皮前(T0)、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及6 h(T2)抽血检测谷丙转氨酶活性(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于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取肝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 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和6 h(T6),各组的ALT 和AST 水平均明显高于肝门阻断前(T0)水平(P<0.01);与对照组相比,PR 和PO 组的MDA 含量在肝门阻断开放后1 h(T1)明显减少(P<0.01),但NF-κB 的活性仅在PR 组显示有明显的降低(P<0.01).结论 NAC 预处理可有效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再灌注后NF-κB 的启动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霉素预处理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 3组(n=8)。于各组大鼠腹部制备以腹壁浅血管-神经束为蒂、大小为6 cm×3 cm的岛状皮瓣,A组不作处理;B组用微血管夹阻断腹壁浅血管血流10 min,松开后再灌注10 min,反复4次;C组经腹壁浅静脉推注阿霉素(1 mg/kg)。24 h后于皮瓣蒂部夹闭腹壁浅血管4 h,再灌注2 h,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8、12、24、30 h各组取皮瓣检测丙二醛(malonyldia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测量皮瓣成活率后处死大鼠,取皮瓣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中共5只大鼠死亡,其中A、B组各1只,C组3只,均给予补充。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A组皮瓣成活率为10.10%±0.43%,小于B组91.63%±1.76%及C组92.75%±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 h 3组间MDA和SO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 h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A组炎性细胞浸润较B、C组明显,纤维增生减弱;B组与C组皮瓣组织学改变相似。结论阿霉素预处理可以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保护皮瓣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内源性保护物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术前给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50~300g,随机均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帕瑞昔布5mg/kg术前给药组(P5组),缺血-再灌注+帕瑞昔布10mg/kg术前给药组(P10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在缺血2h及再灌注24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及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侧额区皮质中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侧星形胶质细胞(AS)中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注24h时IR、P5、P10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S组(P<0.01);再灌注24h时P10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IR组(P<0.05)。P5、P10组脑梗体积及体积百分比均低于IR组(P<0.01)。P5、P10组PGE2、IL-1β、TNF-α含量低于IR组,且P10组显著低于P5组(P<0.05或P<0.01)。IR组海马区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S组;P5、P10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IR组,且P10组明显低于P5组(P<0.05或P<0.01)。结论帕瑞昔布术前给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脑组织中PGE2含量、抑制AS过度激活、减少IL-1β、TNF-α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N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对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6~8周昆明小鼠60只,体重23~25 g,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建立股骨中段不稳定软骨内成骨骨折模型,A、B、C、D组分别于骨折断端局部使用NGF/生理盐水、BMP-2、BMP-2/NGF/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14、21和28 d各处死5只小鼠,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行大体、X线片观察、生化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处死小鼠前取小鼠眼球球后动静脉血液行血清ALP活性测定.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大体观察A、B、C组局部新生硬组织大小、硬度,骨折断端骨痂生长依次增加,均高于D组.X线片观察A、B、C组骨折线逐渐模糊,钙化面积依次增大,均快于D组.组织学观察A、B、C组骨小梁成熟度依次增加,均优于D组.术后各时间点,A、B、c组成骨面积和成骨区灰度值、血清ALP含量、骨痂组织中ALP含量和钙含量、骨痂湿重均高于D组.术后各时间点各组成骨面积和成骨区灰度值比较、术后14 d各组血清中ALP含量比较、术后14 d和21 d各组骨痂组织中ALP含量比较、术后21 d和28 d各组骨痂组织中钙含量及骨痂湿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B、C组与A、D组比较骨痂湿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8d,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各组新生骨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平均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平均骨小梁宽度随时间增大依次减小,A、B、C组依次增大,均高于D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且具有协同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ON BRONCHIECTA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中成药生骨再造散对兔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30只青紫蓝家兔制成双侧桡骨骨膜下3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生骨再造散组(A组)、仙灵骨葆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0只,于术后14天和31天每组各处死5只兔,按规定时间进行四环素双标记(即14天处死的兔于术后4、5天行第1次标记,术后11、12天行第2次标记;31天处死的兔于术后20、21天行第1次标记,术后28、29天行第2次标记),并分别取材,进行骨组织形态学计量检测. 结果术后14天A组与C组比较,类骨质面积密度、矿化骨痂均宽及活性成骨面、矿化表面及动态参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1天,活性成骨面、矿化骨痂均宽及吸收陷窝均深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结果与A组和C组比较类似;但与A组比较,术后14天破骨细胞指数、矿化表面及骨形成率[组织水平(tissue level)及BMU水平(basic multicellular unit leve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天类骨质表面、吸收陷窝均深、骨形成率(BMU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骨再造散在兔桡骨骨折14天前可促进类骨质分泌,加快矿化沉积速度,提高骨形成率,缩短矿化延迟时间;14~31天后则可增加矿化骨痂宽度,提高破骨细胞活性,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牛羊膜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牛羊膜应用于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并筛选最佳制备和储存方法。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11月,随机选取58例浅Ⅰ度、深Ⅱ度、Ⅲ度切削痂植皮创面、供皮区及残余创面的患者,采用同体对照,将每例患者相同性质的创面等分为3分,分别贴附经0.1%洗必泰处理(A)、0.4%戊二醛处理(B)的牛羊膜和作为对照的凡士林油纱敷料(C),比较各组的临床效果,并对制备和储存牛羊膜的方法作出评价。结果 材料A较材料B质地柔软,随意性好,应用不需预处理。临床应用见:A、B组材料换药时患者疼痛轻微,C组较明显;A、B组创面愈合时间在各类创面中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创面感染率在深Ⅰ度和残余创面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浅Ⅰ度、Ⅲ度切削痂植皮创面和供皮区创面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羊膜可以促进烧伤创面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率,应用于常见的烧伤创面,戊二醛处理和洗必泰处理的牛羊膜疗效相似,但后者更易推广。  相似文献   

17.
Ryan WJ 《Annals of surgery》1915,62(3):293-296
  相似文献   

18.
19.
ON BEING AWARE     
The following are the unedited recollections of a medicallyqualified lady who experienced Caesarean section under generalanaesthesia which was insufficient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part of th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