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了研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对信号叠加心电图(SAECG)的影响,作者对原有LBBB心电图证据的48例病人和体表心电图QRS间期正常(<120ms)而经右室起搏诱发LBBB的39例病人做了SAECG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者认为,右室尖部起搏是引发LBBB模拟的适宜方法。在48例原  相似文献   

2.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常规心电图检出的195例LBBB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功能。结果:在6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LBBB患者中,仅5例(8%)为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在132例LVEF<50%的患者中,仅18例(14%)为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结论:大多数LBBB的患者无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且与左室收缩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3.
这份心电图(图1)是一例无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52岁女性患者,该患者至门诊部是因常规心电图显示若干异常:①QRS电轴90°,②QRS时间0.14s,③肢体导联QRS形态提示束支传导阻滞,但仅根据这些尚难确定究竟是哪一种(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初看时,Ⅰ和aVL导联粗钝的S波提示右束支传导阻滞,而下壁导联的QRS形态(单相R波和继发性ST-T改变)较支持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相对右偏。④胸导联(图形)使该问题更复杂化,因为V1导联(图形)提示右束支传导阻滞,而V5和V6导联呈单相R波完全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一致;此外,V5导联呈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判定无临床心血管病证据的束支传导阻滞(BBB)患者的长期结果。筛选病人110000例,其中310例BBB无明显或可疑心脏疾病。平均9.5年的随访结果与另310例同样年龄、性别的对照组进行了对比。所有人数中,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比单纯左束支阻滞(LBBB)多,(分别为0.18%与0.1%,P<0.01),每项异常都随年  相似文献   

5.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是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然而,心电图呈LBBB样并不意味着左束支传导功能完全阻断(真性LBBB),尚存在左束支传导延缓、室内阻滞等假性LBBB样图形(假性LBBB).由于真假性LBBB的病理生理学、治疗方式及预后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少见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电图异常,国内有关报道较少。我院自1973年1月至1983年4月所作心电图(留有资料的)共22,338份,诊断为LBBB者109例,占0.45%。现选取资料较完整者91例(住院患者36例,门诊患者55例),就其病因及心电图表现予以分析。LBBB诊断条件。①QRS间期≥0.12秒;②左室面导联为宽钝的R波,一般无q波,V_(1~3)为QS波。一般无r波或r波极小;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束支阻滞组 ,39例 )及无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35 1例 )心电图束支阻滞有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束支阻滞组左主干、左回旋支 (LCX)及三支血管 [左前降支 (LAD)、LCX、右冠状动脉 (RCA)同时存在病变 ]发生病变比率增加 (P <0 .0 1,P <0 .0 5 ,P <0 .0 5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LAD及RCA发病率高 ,RBBB并发左前分支阻滞 (LAFB)者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者LAD、LCX病变发生率高 ,LAFB者LAD病变发生率高 ,房室传导阻滞伴束支阻滞患者多为三支血管病变。结论 :冠心病伴束支阻滞预示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而严重 ,L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以左冠状动脉为主 ,R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多累及RCA及LAD ,如存在 2种以上阻滞 ,特别是并发有左前分支或房室阻滞时 ,多提示存在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  相似文献   

8.
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情况下,做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是有困难的,原因是LBBB时引起继发性改变易掩盖心肌梗死波形。临床易误诊漏治。我院近期收治完全LBBB并发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7岁.因发作性胸闷、心悸7年加重3 h人院.患者于2000年开始出现发作性胸闷、心悸,间断头晕.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房室传导阻滞(Ⅰ°-AVB)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偶发房性早搏.既往有可疑冠心病史6年,高血压病史30余年,无心动过速史.2007年1月29日患者晨起外出散步时再次发生胸闷、心悸伴头晕并进行性加重,继之出现晕厥、意识丧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孤立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室舒张期的充盈方式。方法:比较LBBB组与正常心脏传导组的超声多普勒参数。结果:发现两组二尖瓣血流频谱的E峰、E/A、E峰减速时间(DT)、E峰下降速率、二尖瓣环的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e及e/a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与正常心脏传导比较,孤立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室舒张充盈方式异常。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在LBBB的基础上发生了AMI。LBBB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I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使诊断较为困难,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左心室和双心室起搏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16例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游离壁和双心室起搏 ,记录左室、双心室和基础状态下的左室腔内最大压力上升速率 (dP dtmax)、主动脉根部压力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分别使左室dP dtmax提高 2 1%和 18%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无显著差异 ;左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使主动脉收缩压较基础状态升高 6 %和 5 %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差异不显著 ;左室起搏心电图QRS间期缩短不明显 ,而双心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结论 对于心电图呈LBBB型的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行双心室起搏和左室游离壁起搏均使患者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王进  许成田 《心电学杂志》1998,17(3):156-157
本文分析我院3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旨在探讨Klein等提出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标准的临床价值。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院自1995年3月至1997年5月收治的32例常规心电图检查符合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50.3—75.4(63.7±8.7)岁,内高血压心脏病22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心电图一直是早期识别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用检测手段,但在左束支阻滞(LBBB)患者的AMI诊断上明显受限。最近,Sgarbossa等根据ST段的变化提出了LBBB患者新的AMI心电图诊断标准,并被推荐应用于临床诊治。本研究旨在评估Sgarbossa诊断标准在LBBB患者AM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间断胸闷1周,加重伴胸痛1d"入院。患者1周前因胸闷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图1a)。1d前患者突发心前区疼痛不适,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持续不缓解,无黑曚、晕厥、腹痛、呼吸困难等。到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V1~V5导联呈rS形(图1b),考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送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达190/  相似文献   

16.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常掩盖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改变,以至延误确诊和早期治疗。本研究验证存在LBBB时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 方法 心梗组的病例来源于GUSTO—1研究中ECG表现为LBBB并确诊为AMI的病人,对照组选自Duke心血管病数据库中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合并LBBB的病人。这一标准在另一组表现为LBBB的急性胸痛病人中再次验证。  相似文献   

17.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VT)系特发性VT的常见类型,其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其中ECG表现为RBBB型伴电轴左偏的特发性VT是具有独特的临床、ECG和电生理、电药理特点的  相似文献   

18.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伴心电轴显著左偏(LAD)在心电图工作中并不少见,对其认识也不统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如何进行鉴别,这是个难题,现将多年来随诊的6例LBBB伴LAD伴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超声心电图测定的左室量来估计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时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方法研究对象为126例LBBB。男74例。女51例。年龄34-98岁,平均66岁。其中22例临床正常,56例可疑冠心病,16例特发性心肌病,10例心脏瓣膜病,18例高血压,5例为其他心脏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和形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植入CRT/D装置的患者272例,依据术前心电图QRS时限将其分为轻度延长(120~149ms)组、中度延长(150~179ms)组和重度延长(≥180ms)组,比较3组患者CRT反应情况;依据左束支阻滞(LBBB)诊断新标准,将患者分为真性LBBB组和假性LBBB组,比较两组患者CRT反应情况。结果:QRS时限中度(62.8%)、重度(54.3%)延长组CRT反应率优于轻度(49.6%)延长组;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64.3%︰52.9%)。多因素分析显示宽QRS波和真性LBBB与CRT反应率增加有关。结论:QRS时限中、重度延长组患者CRT反应率优于轻度延长组,而中度和重度延长组患者间CRT反应率无明显差别;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