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景木  梁伟国 《医学文选》1999,18(2):148-149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中又以伸直型多见。笔者从1988年7月~1997年7月共收治总结了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250例,全部以Baumann角测量代替携带角的测量来判断骨折远段的内倾程度,以预防肘内翻的发生。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  相似文献   

2.
Baumann角测量预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Baumann角的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并应用于临床,降低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分别测量2~12岁正常儿童110人,204肘的Baumann角(B角)和提携角(C角).在肱骨髁上骨折模型上,肱骨远端在内倾、屈曲、旋转三维状态下分别摄X线片测B角改变.并前瞻性研究5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整复后B角增大预测可能会发生肘内翻的病人,重新进行整复直至满意.结果B角平均70.5±5.35°,C角平均9.81±4.29°.B角与C角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308,P<0.01).B角增加0.5~0.7°,C角约减少1°.骨折远端在三维状态下,远端内倾对B角影响最大,屈曲次之,旋转最小.55例中24例整复后B角增大1~14°,平均8.8°.对增大5°以上20例,均重新进行了整复固定.随访发现C角较对侧减小2~4°4例,4~6°3例,15°1例,仅1例出现6°肘内翻畸形(1.81%).结论测量B角能准确预测提携角,对早期诊断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中又以伸直型多见.笔者从1988年7月~1997年7月共收治总结了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250例,全部以Baumann角测量代替携带角的测量来判断骨折远段的内倾程度,以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 ,晚期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 30 %~ 5 7%,至今是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1] 。我院于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 2 6例 ,其中后期出现肘内翻畸形 9例 ,发生率 34 6 %,行肱骨髁上截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3~ 14岁 ,平均 8 2岁 ;均为伸直型骨折畸形愈合。其中尺偏型 8例 (88 9%) ,桡偏型 1例 (11 1%)。受伤至手术时间 :2年 3例 ,3年 2例 ,5年 3例 ,6年1例 ,平均 3 7年。术前肘关节伸屈活动基本正常。肘内翻角度 14…  相似文献   

5.
肘内翻畸形为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尺偏型骨折发生率高达50%。我科自1998年10月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及克氏针固定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畸形患者21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5~15岁,平均9岁。均为外伤性肱骨髁  相似文献   

6.
提携角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关系林伟枫丁宁附属三院小儿骨科(05005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关键词提携角;肘内翻;肱骨髁上骨折;儿童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远期并发症,其发病率很高,有报道可达59.1%。而其中更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多...  相似文献   

7.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在肱骨髁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薄弱部分,为儿童中(5-8岁)最常见的肘部骨折,骨折后的功能预后较好。但由于原始处理不当,复位不理想,骨折畸形愈合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肘内、外翻畸形。其中以肘内翻最为常见。资料与方法我院自199O年至1995年共收治因肱骨髁上骨折致时内翻畸形患者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38岁,平均年龄15.4岁;损伤机制各型均有,尺偏型最多为14例,烧偏型2例、单纯伸展型3例、屈曲型2例、机制不详者3例。肘内翻畸形10~20°者8例、20~30°者16例。以上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预防作用。方法:对得到完整随访的221例采用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从功能恢复、肘内翻、携带角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6a的随访,平均4a,从功能恢复、肘内翻、携带角发现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疗效。结论: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能有效预防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塑型铝板外固定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方法: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病例95例,男54例,女41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25岁,就诊时间从1h~9天,平均3天;骨折类型全部为闭合性伸直型骨折,尺偏39例,桡偏30例,旋转26例。采用手法复位,塑型铝板保留携带角或加大携带角3°~5°外固定治疗。结果:本组95例,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5.5个月。优占70例,良占22例,可为3例,优良率为97%。结论:确切的手法复位,塑型铝板保留或加大携带角外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院自 1 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者共 2 2例 ,并给予手术矫形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纳入标准 本组病例共 2 2例 ,均符合肘内翻诊断标准 [1] 。其中男性 1 4例 ,女性 8例 ,年龄 5~ 2 3岁 ,平均 1 4岁。病史 1~ 1 0年。 2 2例均为肱骨髁上骨折的后遗畸形 ,肘内翻角度为 2 0~ 35度 ,平均 30度。1 .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摄双侧肘关节正位 X片 ,并在 X片上测出患侧肘关节内翻角及健侧的提携角。手术采取臂丛阻滞麻醉 ,采用肘后外侧纵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手术尺偏型矫枉过正,桡偏型留有余地,术后屈肘120°前臂旋前位固定治疗。结果:68例均获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5个月,优5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5%。肘内翻3例(5%)。结论:手术开放复位预防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关键是尺偏型矫枉过正1/4,桡偏型留有1/4余地,纠正旋转移位,术后旋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2.
肱骨髁上骨折易并发肘内翻畸形。为了探讨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内翻畸形的发生机理 ,笔者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 0例中 ,男 41例 ,女 19例 ;年龄最大者 16岁 ,最小者 3岁。其中伸直型 5 7例 ,屈曲型 3例 ,合并桡神经损伤 4例。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CartlandⅢ型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6例C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该法治疗儿童复杂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旋前位长臂石膏托固定3~4周,术后测量BA角(Baumann)角于1年按JOA肘关节功能评价法功能评价。结果:术后BA角(72±3)°,术后随访8~24个月,所有患儿无继发尺神经损伤,无肘内翻畸形。结论:儿童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用尺神经前置、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法,能有效防止骨折远端继发尺偏移位,维持BA角避免了肘内翻的发生。尺神经前置可有效地防止继发尺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4.
伸直外展位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的外固定方法。方法对30例伸直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采用伸直外展位石膏夹板固定。将伸直尺偏型骨折矫正为骨折断端轻度屈曲桡偏嵌插状,伸直桡偏型,采用矫枉伸直过正,矫枉桡偏留有余地。结果其中25例获随访,时间0.5~8a,平均5.8a。测量肘关节无肘内翻,关节功能良好。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只要复位时使骨折断端保持轻度屈曲桡偏嵌插状,术后用伸直外展位石膏夹板固定,保持骨折断端桡侧嵌插的位置,可明显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肘内翻畸形肘关节仲屈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内,患儿亦无特别痛苦,但患儿家长常恐其随年龄增长而畸形加重,故要求治疗心切.我院自1980~1987年用肱骨髁上截骨治疗肘内翻改进为不作内固定,术后应用伸肘位,远端外展,前臂旋后石膏夹固定,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本组含双肘1例,共37个肘.年龄4~13岁,平均6.8岁.均因肘部骨折后并发内翻畸形.术前内翻角度为12°~35°,平均27°.其中5个为肱骨下端骨骺分离,2个为内髁骨骺损伤,其余30个均为肱骨髁上骨折伴尺偏或远端旋转移位矫正不满意.受伤到手术截骨矫正时间6月~8年,平均4.8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发生.方法采用手法整复,屈肘90°、前臂旋后90°和外展15°~25°位长臂石膏托矫形固定,必要时配合闭式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125例.结果经6个月~7年随访观察,120例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占96 %,5例发生不同程度肘内翻畸形,占4%,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该方法可预防肘内翻、缺血性肌挛缩和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是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我院于1999-2004年间共收治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46例,其中伸直型38例,屈曲型8例。均采用肘后侧切口或肘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加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5年,骨折均愈合。随访1年后评估,优良率为80.5%(37例)。并发肘内翻4例,发生率9.1%;无固定松动、克氏针断裂、感染及骨折延期愈合等并发症。结论肘后侧或肘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并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办法,可显著降低骨折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6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法整复、屈肘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随访统计患肢肘内翻发生率.测量患肘Baumann角,探讨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结果显示:肘内翻发生率为25%.复位后与解除固定时的Baumann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肘内翻发生率与复住后Baumann角的大小有关(P<0.01).提示各种因素造成的骨折远端的内倾是引起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重要原因.Baumann角可作为判断骨折端是否发生尺倾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继发肘内翻畸形行肱骨髁上截骨矫正术后 ,传统的固定方法多采用钢板螺丝钉、骑缝钉、螺丝钉钢丝、克氏针作内固定。我院自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对 12例肱骨髁上骨折继发肘内翻畸形患者行截骨矫正术后骨断端采用可吸收缝线固定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性 9例 ,女性 3例 ;年龄 10~13岁 ;右侧 7例 ,左侧 5例 ;受伤 (肱骨髁上骨折 )距本次畸形矫正时间 2~ 6年。1.2 方法 术前摄双侧肘关节 (范围从肱骨中段至尺挠骨中段 )伸直位正位片 ,屈肘 90°位侧位片。测量健侧携带角…  相似文献   

20.
俞星作   《中国医学工程》2009,(2):143-145,147
目的探讨术中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内翻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0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3.5~14.5岁,平均7.2岁,伸直尺偏型35例,伸直桡偏型31例,屈曲型2例。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测量并纠正患侧B角,术中、术后X射线片证实与健侧B角之差。结果68例平均随访时间36.1个月。B角患侧平均为73.4°,健侧平均72.5°;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7.8°,健侧平均9.4°,其中5例发生C角减少5°~10°、其中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根据Flynn评价标准,术中Baumann角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最后一次随防时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0°0.05;A组与C组比较,χ2=22.7121,P〈0.05;B组与C组比较,χ2=7.3634,P〈0.05。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8°(屈),优良率为97.9%。克氏针固定时损伤尺神经1例,未出现Volkmann挛缩。结论整复时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固定可靠,能避免肘内翻,可提前功能锻炼时间,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