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9,(12):1153-1156
目的:研究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填写,收集泰国曼谷、呵叻府、孔敬、春武里、清迈5个地区不寐患者的相关信息及病情资料,运用频数描述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探究、总结泰国不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的数据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泰国不寐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医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以及痰热扰心证,在全部证型中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占比最大,分别为31.48%和27.78%;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肾不交证者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和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和痰热扰心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患者的PSQI略高于实证患者,分别为(13.19±2.48)和(12.22±1.97),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以心肾不交证和肝火扰心证最多,其睡眠质量心肾不交证者最差,总体上虚证者与实证者的睡眠质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盖不寐一证,临床常见.辨证有外邪扰动和正虚失养之别,总属阴阳不交、神不安宅之证,按证审察诊治,自当不难,但在疗效上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叹.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在生理情况下,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心肾相交,则神安志宁.在病理情况下,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心肾不交,神不安宅,故眠难酣.因此心肾不交为不寐之根本,欲安眠,当以交通心肾为要.而使心肾相交者,多数医家多着眼于心和肾本身的病变,或曰肾水不足,或曰心火亢盛,注重心肾的调理,而忽视脾胃肝胆斡旋其间的作用.笔者参加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侍诊名中医陈意老师于侧,并研习他的医论及医案,发现陈师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治法独著慧眼,方药有其妙用.  相似文献   

3.
正原发性失眠(PI)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心脾两虚证和心肾不交证是临床中不寐常见的两个证型。本文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研究心脾两虚证和心肾不交证PI患者局部一致性(Re Ho)脑功能活动的特点,为不寐不同证型的鉴别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多从五脏论治不寐,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不寐。结合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具体案例,发现主要导致不寐的证型有心血亏虚证、肝火上扰证、肝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浊内扰证、肺阴不足证、肾精亏虚证、心肾不交证。叶天士从五脏论治不寐,辨证清晰,治疗思路明确,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5.
不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神失养、心神不宁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引火汤源自陈士铎《辨证录》一书,原为治疗“阴蛾”所创,全方由熟地黄、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组成。引火汤所治证候的病机为肾水亏虚、相火妄动,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三焦气化失常。后世医家经过临床实践与探索,拓展了引火汤的应用范围,发现引火汤治疗不寐心肾不交证效果颇佳。心肾不交是不寐常见的证候,引火汤可滋阴潜阳、引火下行、交通心肾、阴阳同治,与不寐心肾不交证的病机相契合。临床治疗不寐时,常根据病情对引火汤进行适当加减以增强疗效。结合临床病例对运用引火汤治疗不寐的辨治思路、用药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多将失眠病因病机归结为阴分不足、营血亏虚之证为多。然阳虚失眠也不少见,劳逸失调系诱发因素;心肾阳气虚衰、心神浮越,心肾不交与阳虚失眠息息相关。五脏及胆、胃之阳虚、气虚亦可致不寐。  相似文献   

7.
钟巍 《北京中医药》2021,40(7):744-746
不寐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核心在肝,由肝及肾,心肾不交、饮食不节、思虑太过、久病血虚而发病.其辨证主要有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心脾两虚、心肾不交4型.结合病因与证型,不寐的治法可归纳为安神志、疏肝郁、调阴阳、养心神、健脾胃、祛邪气.  相似文献   

8.
李××,男,35岁。1988年11月24日诊。患不寐证已三年余,每夜睡眠2~3小时,甚至彻夜不寐,经中、西药多方医治无效。刻诊: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心烦易怒,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诊断为不寐症。证属心肾不交,虚阳上扰。治宜清心安神,交通心肾。  相似文献   

9.
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是心火和肾水相互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脾胃气血充足,中气升降枢纽正常,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要条件。脾胃不能斡旋其间以致水火升降异常而致心肾不交。在临证遣方组药时应注意"脾(胃)主交通心肾",于交通心肾的方中伍以调理脾胃之药,每获良效。文章援引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方剂,以不寐方为例就脾(胃)主交通心肾理论在心肾不交的方剂配伍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寐的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型规律,总结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查阅不寐(或失眠)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数据软件对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不寐的常见证型为心脾两虚、肝气郁滞、肝火扰心、阴虚火旺、痰火(热)扰心、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常见病位证素为心、肝、脾、肾、胆、胃等;常见病性证素为火、气虚、气滞、阴虚、血虚、痰、血瘀、阳亢等。结论不寐的中医证型分类数目较大,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概括性较好,能更有效的规范辨证。  相似文献   

11.
刘春  蒋春华  陈郁  高伊星  陈莉  高钰琪 《中医杂志》2014,(23):2025-2028
目的 探讨高原衰退症脑力衰退型的证候特点。方法 对移居高原汉族青年进行调查诊断,将符合高原衰退症脑力衰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187例设为高原衰退组,将高原研究对象中不符合高原衰退症诊断标准且血红蛋白(Hb)浓度<210 g/L,肺动脉平均压<25 mm Hg的31例纳入高原健康组,另在平原(海拔463 m)选取86名汉族健康青年为平原健康组。对高原衰退组患者辨证分为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阳虚损型。调查高原衰退组患者症状频率,测量各组受试者血液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值,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移居高原时间下各证型分布情况。结果 187例患者中心脾两虚型97例、心肾不交型51例、肾阳虚损型39例。中医辨证所涉及的31种症状中,前10种症状分别为健忘、爪甲青紫、唇青紫、注意力下降、失眠不寐、耳鸣、倦怠乏力、齿衄、心悸、头晕。高原衰退组中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阳虚损型患者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值均较平原健康组和高原健康组增高(P<0.05或P<0.01)。不同海拔高度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居高原1年和2年的患者证型分布分别与移居高原3年以上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原衰退症脑力衰退型以心、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并有夹瘀特点,随着在高原地区生活时间的延长,病位逐渐转变为以肾为主。  相似文献   

12.
倪加哲  海英 《江苏中医药》2015,47(10):21-22
五脏皆令人不寐,李德新教授首辨五脏,善调脾胃论治失眠颇具特色。肝之不寐,多见心肝火旺和肝血不足之证,以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养肝安神;心之不寐,多见痰火扰心、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之证,以黄连温胆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宁心安神;肺之不寐,多见肺阴不足、肺脾气虚之证,以麦门冬汤、玉屏风散润肺安神;肾之不寐,多见肝肾亏虚、脾肾两虚之证,以四物汤合左归丸、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补肾安神。李师善"调脾胃安五脏",强调"土为万物之母",治疗其他四脏不寐注意顾脾。李师用药精炼,注重病机演变,临床中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14.
王燕  王瑷萍 《四川中医》2020,38(5):26-28
四川省名中医王瑷萍运用经方辨治失眠症,主要从肾阳亏虚、虚阳上浮证,肝郁血虚、心神失养证,瘀血阻络、心肾不交证,营卫不和、枢机不利证四方面进行探析,本文总结了其辨证、用药经验,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1252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规律。方法:选定云南省中医医院泌尿男科、老年病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年龄在45-65岁且为昆明本地居民,对每位患者进行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性激素缺乏(PADAM)自我评分,若评分阳性,则纳为调查对象,并进行中医证候学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运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有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证候分布特征及规律。结果:共收集有效连续病例1 252例,中医证型多为复合证型,其中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347例(27.72%),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226例(18.05%),心阴虚证+心肾不交证196例(15.65%),心阳虚证+心肾不交证107例(8.55%),肾阳虚证+脾阳虚证29例(2.32%),肾阴虚证+肝阴虚证+肝气郁结证127例(10.14%),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肝阴虚证96例(7.67%),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52例(4.15%),湿热瘀阻型28例(2.24%),单纯肾阴虚证14例(1.12%),单纯肝气郁结证30例(2.4%)。结论:肾阴虚、肝气郁结、心肾不交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中医证型,且多为复合证型。  相似文献   

16.
五脏之中,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在“阴平阳秘”的常态下,心火下行于肾,使火能归元,肾水得温而不寒,犹如日照中天,肾水上济于心,使心阴充足,心火得以制约而不亢,犹如河贯九土。从而保持着阴阳平衡。中医学将此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心火炎上,何以下行?假肺气肃降之力也;肾水趋下,何以上腾?赖肾阳蒸化之力也。今若心火不能下暖肾水,或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就会导致心肾(水火)失于交济。此之谓“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从临床上看,心肾不交多表现为心火亢盛、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和肾阳不足四者: 若心火亢旺,过乘肺金,肺气肃降不利,则心火难以下行归元而独亢于上,表现为心烦不寐、多梦、口舌生疮糜烂、舌尖红赤、脉数,或小便赤涩热痛、尿血等。若心阳不振,不足以下暖肾水,肾水独寒不化,上凌于心,则出现心慌、心悸、水  相似文献   

17.
正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睡眠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常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1])。中医医家多从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分证论治。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按中医不寐辨证治之。刘群霞教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益肾宁神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不寐4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制定~([1])。辨证符合《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中心肾不交证~([2])。1.2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不寐证属心肾不交型患者80  相似文献   

19.
马堃  陈燕霞  董美玲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455-445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围绝经期妇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中西医均在探索其病理机制和有效而安全的临床诊疗方法。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和不寐病,肾虚是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基本特点,无论是肾精、肾气、肾阴或肾阳不足均可导致瘀血内生,其中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在此基础上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心肾不交。在临床实践中以补肾活血,交通心肾法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提出肾虚血瘀与心肾不交是绝经前后出现不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 不寐之因颇多,但缘于阳不入阴,心肾不交而致不寐者较为常见。笔者采用水火两济法治疗是证,颇多效验。现仅就个人体会略述如下。正常生理情况下,心火下交于肾水,肾水上济于心火,心肾阴阳交通,水火既济,则昼兴夜寐。若肾阴亏损,水不济火;或心火独亢,无以下交,则心神不宁,不寐乃至。诚如清代名医林佩琴《类证治载·不寐论治》中所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