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田瑜 《吉林医学》2012,33(33):7306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CT在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60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容积重建、多层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的方法对门静脉和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Ⅰ型癌栓19例,Ⅱ型癌栓15例,Ⅲ型癌栓11例,Ⅳ型癌栓15例;CT平扫门静脉扩张,腔内癌栓密度混杂,增强扫描动脉期34例癌栓出现强化,26例癌栓不强化;20例同时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19例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21例出现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结论:16排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和评价肝癌门静脉癌栓,为合理选择肝癌侵犯门静脉的外科手术方式、疗效评价及预后以及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门静脉侵犯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门静脉侵犯的形成机制、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6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88例门静脉侵犯,其MSCT征象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88例HCC门静脉侵犯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的阳性征象。88例中,门静脉癌栓(TTPV)72例,其中36例合并门静脉海绵状变性(CTPV);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60例;同时伴有TTPV和APS42例;肝脏血流灌注异常16例。结论MSCT为HCC门静脉侵犯的诊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检查工具。对研究HCC门静脉侵犯的发生机制及肝癌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多期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在肝癌合并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合并癌栓MSCT门静脉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各种角度及厚度的VR,同时同层多期对比观察,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瘤栓、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和门脉的侧支血管;MPR较直观显示癌栓整体形态、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结论MSCT肝增强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癌栓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唐友斌 《中外医疗》2011,30(35):182-18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扫描检查所得到的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技术重新处理,经重建技术处理后的影像资料经放射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解析后为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信息,经手术治疗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将结果和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进行符合性对比,总结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影像经过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处理后,均可清晰看见患者肝内的肿块,有18例还显示出了肿瘤供血动脉情况、15例显示出了肝动脉-静脉瘘、6例显示引流静脉、3例显示出了肿瘤癌栓,所有患者的血管受损情况也清晰可辨;患者经手术后的病理组织经过病理检查,证实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的应用,可以较为清晰的全方位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信息,包括肿瘤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能显示出肿瘤供血动脉方面的信息,对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CT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少虎  韩向君 《中国热带医学》2009,9(2):298-299,30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7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血管成像,选择其中合并PⅥT的87例患者比较其横轴位图像及CTA图像在诊断中的差异。结果轴位及CTA显示门静脉主干一级分支及二级分支PVTT无显著差异(P>0.05),而二级以下分支PVTT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CTA图像对于肿瘤供血动脉及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较轴住图像立体、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并血管重建,可提高较门静脉小分支的检出率,较好地多方位显示门静脉癌栓的位置、范围、程度及侧支血管,直接显示肿瘤与门静脉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细胞癌动静脉瘘的动态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动态螺旋 CT表现及病灶的大体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及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动静脉瘘形成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 112例 HCC患者病灶的动态 CT扫描影像。结果 112例病灶中 37例出现动静脉瘘 ,占 33.0 3%。 2 2例表现为动静脉直接交通。 31例表现为肿瘤周围一过性楔形强化区。16例病灶同时表现出上述 2个征象。病灶的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及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形成动静脉瘘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HCC伴发动静脉瘘是其重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 ,其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和是否有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动静脉瘘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多期螺旋CT扫描资料。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肾肿块,多为等或稍低密度,巨大者呈混杂密度,小肾癌(直径≤3 cm)可有假包膜。增强扫描皮质期显著强化54例,轻中度强化33例,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低,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低。三期增强扫描易于显示肾周筋膜、肾盂、肾盏侵犯,肾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及淋巴结、邻近器官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很好显示肾癌病灶内造影剂"快进快退"和假包膜等特征性表现,还可准确进行分期,为指导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门脉期血管成像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影像诊断及门静脉癌栓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对60例肝癌患者进行三期增强扫描及门静脉三维重建,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并对比两种重建方法对门静脉癌栓的显示情况。结果门静脉癌栓MIP表现为门静脉充盈缺损,静脉管壁毛糙,局限性狭窄,部分合并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扩张,VRT表现为门静脉突然中断、狭窄,呈杯口状。根据国内门静脉癌栓Ⅰ-Ⅳ分型法,Ⅰ型门静脉癌栓29例,Ⅱ型17例,Ⅲ型6例,Ⅳ型3例。结论 MIP和VRT对显示门静脉三级以下门静脉癌栓发现率以MIP图像为佳。门静脉血管MIP图像可较好地显示肝癌病灶与门静脉血管分支的关系,结合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及早期诊断符合率,并对指导其外科手术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都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73-7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中的病灶部位、数量及增强CT的表现,并与手术中送检后确诊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常常表现为低密度的病灶,肿瘤周围边界清或不清,增强CT显示的图像强化程度不一。本资料中的肝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均有CT的典型征象,经手术送检后确诊为肝癌的患者为94例,诊断准确率为94%。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肝癌,对于临床肝癌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外科手术结果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5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A图像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356例患者中的195例患者颅内发现215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CTA漏诊,9个动脉瘤在DSA检查中未能清楚显示,但被CTA发现,其中5个得到手术证实,另外4个未行手术治疗?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 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张永刚  刘雨成  周莹  许新堂  刘永保 《河北医学》2009,15(12):1405-140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ery small aneurysm,VSA)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VSA,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VSA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由于D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及CT横断面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诊断能力.方法:63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d~30d.对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发现的APS阳性患者进行肝动脉期CTA重建.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横断面和CTA上APS的表现特征及其对APS的诊断能力.结果:63例HCC患者,26例(41.3%)经DSA证实合并APS,其中中央型17例(27%),周围型9例(14.1%).DSA证实为中央型的17例,CT横断面和CTA均无假阴性病例;CT横断面发现2例假阳性病例,结合CTA可完全排除.DSA证实为周围型9例,其中1例在CT横断面和CTA均表现假阴性;CT横断面发现4例假阳性,结合CTA可排除其中3例.CT横断面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为96.2%(25/26),特异度为97.3(36/37),准确度为96.8(61/63).阳性预测值为96.2%(25/26),阴性预测值为97.3%(36/37).结论:在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可以明显提高诊断APS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与核素扫描诊断肺栓塞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HCT肺动脉造影检查与核素通气/灌注检查对实验性肺栓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在DSA下复制肺栓塞的动物模型。分别进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ECT通气/灌注检查。以病理解剖发现作为肺栓塞诊断标准,比较二者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病理解剖发现栓塞肺段动脉和亚段肺动脉36处;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栓塞肺动脉30支。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97.9%。并可以同时发现肺实质内的继发改变;ECT通气/灌注检查发现栓塞肺动脉所致通气/灌注不匹配区33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90.6%。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诊断肺栓塞不仅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可以同时发现肺实质内的继发改变,可以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行头部16层螺旋CTA检查,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DSA)结果,评估16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56例中DSA检查发现59个动脉瘤,16层螺旋CTA检查发现56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95%。结论:16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进展期大肠癌T分期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经手术治疗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165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和纤维大肠镜检查。其中,42例经新辅助化疗后再次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阅读CT图像后,诊断病变的T分期、新辅助化疗疗效,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应用MSCT判定进展期大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2.4%(P<0.05);判定新辅助化疗疗效准确率为88.1%(P<0.05)。结论MSCT影像因反映了进展期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而与病理所见具有一致性。MSCT在诊断进展期大肠癌的T分期、新辅助化疗疗效上具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 3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病人行64层螺旋CTA,以选择性冠状动脉DSA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120段冠状动脉在CTA图像上得到良好显示,达到分析要求。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5.3%、48.3%和95.6%。结论 64层螺旋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slice CT angiography,64-SCTA)、MR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血管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性质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后循环缺血并同期行64-SCTA、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50例患者图像。比较64-SCTA、MRA、DSA3种检测法对评价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血管狭窄程度构成比的能力;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64-SCTA及MRA对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测量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管壁斑块的密度,比较64-SCTA、MRA及DSA发现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管壁斑块及评估斑块性质的能力。结果64-SCTA、MRA、DSA3种检测法对评价椎一基底动脉穿颅底段血管狭窄程度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评价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狭窄程度方面,64-SCTA、MRA对V。和V,段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高,MRA对V2和V3段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最低;64-SCTA、MRA及DSA发现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血管斑块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SCTA、MRA对椎-基底动脉V4和V5段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64-SCTA发现椎-基底动脉穿颅底段血管斑块和评估斑块性质能力优于DSA和MRA,64-SCTA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例),脑动脉瘤14例(脑动脉 狭窄伴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8例.与DSA相比,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100%.结论 CTA与DSA的敏感性与特 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普查、筛查上可以选用CTA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