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冠心病介入治疗1 501例并发症分析--单中心16年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心内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在本院心内科于 1988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2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类型、发生率及其年度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并进一步分析与严重并发症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 15 0 1例进行PCI;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5 5 3% ;主要并发症有住院期间死亡(0 5 9% )、急诊CABG(0 13% )、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 (0 13% )、冠状动脉穿孔 (0 2 0 % )、球囊破裂(0 2 0 % )、支架脱落 (0 13% )、冠状动脉痉挛 (1 87% )、急性闭塞 (1 5 3% )、无复流 (0 73% )、心室颤动(0 33% )、左主干夹层 (0 13%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0 2 6 % )等。单纯球囊扩张患者急性闭塞和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高 ,支架置入后明显降低 (分别由 4 4 1%和 2 4 8%降至 1 0 5 %和 1 2 3%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急性心肌梗死时急诊介入治疗。结论 随着经验的积累 ,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但仍应引起介入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造影资料,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的方法,分析可能影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的临床和介入操作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选75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3级者60例(占80%),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2级者15例(占20%)。单变量分析表明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球囊扩张次数、置入支架数量和直径、支架内扩张次数、有无糖尿病史、症状发作至急诊室就诊时间、症状发作至导管室时间、症状发作至血流开放时间可明显影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P均<0.05);多变量分析表明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球囊扩张次数、有无糖尿病史、症状发作至急诊室就诊时间可独立影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P均<0.05)。结论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球囊和支架扩张次数、有无糖尿病史、症状发作至血流恢复时间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1例来诊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诊介入治疗组);53例来诊时已超出急诊介入治疗时间窗,常规保守治疗7~10天后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急诊室-导管室与急诊室-CCU(病房)-导管室这2种临床途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2 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的连续228例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干预情况,记录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日、院内死亡率及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率,并多因素回归分析心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急诊室-导管室组(甲组)与急诊室-CCU-导管室组(乙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PCI成功率及平均住院日相似。与乙组相比,甲组的就诊-球囊时间延迟缩短(P<0.01),住院期和随访期(32.3个月)死亡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减低(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就诊-球囊时间(OR=1.01,P<0.05)和年龄(OR=1.06,P<0.05)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STEMI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直接送导管室行PCI治疗可显著缩短就诊-球囊时间延迟,改善近期和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急诊胸痛中心专为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而设立,是集接诊、分诊、检查、转运、监护、常规药物治疗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一体的独立单元。是整合急诊医学、心脏病学、导管介入技术、医疗管理和社会医学等多学科资源,代表现代医学和社会文明最高水平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也被形象地称为“胸痛绿色通道”。借助完善、配套、便捷的设施、设备,规范训练、团结高效的医、技、护团队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做出合理诊断和风险评估,迅速实施首诊救治、尽快转运或就地实施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缩短心肌恢复灌注前的总缺血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病死率和不良事件率。现复习文献,分析急诊胸痛中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临床因素。方法因STEAMI行急诊PCI治疗老年患者68例,分为正常复流组(54例)和无复流组(14例),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来阐明老年STEAMI患者无复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行急诊PCI后无复流发生率为20.6%(14/68),无复流组与正常复流组相比,2组之间入院收缩压(SBP)、2型糖尿病患病数、发病-再灌注时间、球囊扩张次数和靶血管植入支架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SBP100 mmHg、合并糖尿病、球囊扩张次数和发病-再灌注时间是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STEAMI患者行急诊PCI后无复流发生与入院SBP100 mmHg、合并糖尿病、球囊扩张次数及发病-再灌注时间等临床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救车-导管室"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与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STEMI患者416例,按照患者进入导管室的模式分为"急救车-导管室"组和"急救车-急诊科-导管室"两组,记录两组患者靶血管病变、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两组患者开通血管时间、入院和PCI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变化值。结果两组患者间基线情况、靶血管病变、心功能killip分级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症状发作-医院就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救车-导管室"组在平均入门-球囊扩张时间[(44.3±11.8)min vs.(82.9±12.6)min]和症状发作-开通血管时间[(511.8±219.9)min vs.(558.6±245.6)min]均低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相似,但在PCI术后3个月随访时,"急救车-导管室"组在LVEF及LVEF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救车-导管室"模式可缩短STEMI患者急诊PCI入门-球囊扩张时间、症状发作-开通血管时间及改善术后3个月时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A组)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组(B组)。观察两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相关动脉血流分级、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时间、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介入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治疗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并发症。结果A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较B组晚(6.63±0.93)hvs(5.28±0.67)h,P<0.05。A组冠状动脉造影时梗塞的相关动脉(TIMI)血流2~3级达55%,而B组为20%(P<0.05)。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的相关动脉时间,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P<0.05)。A组和B组心绞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术后4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组和B组间无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出血性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如暂无条件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仍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关并发症的诊治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些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大型医疗中心的PCI并发症发生率为5.53%;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穿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无再流及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PCI围手术期应注重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接支架置入术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病变 (IRL)的安全性、可行性 ,以及扩张压对无复流 慢血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发病 4 8h内行介入治疗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导丝通过后IRL开通 ,弥漫性或巨大血栓形成、明显钙化、长度≥ 2 0mm的病变除外。比较球囊预扩张组 (A组 )、直接支架组 (B组 )的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最大扩张压≤ 12 16kPa(12atm ,1atm =10 1 32 5kPa) ,与 >12 16kPa患者支架置入后即刻无复流 慢血流的发生率。结果 A组 35例 ,B组 4 2例 ,A、B组的成功率分别为 10 0 %和 95 % ,B组 2例 (5 % )因IRL成角 ,支架无法直接通过 ,球囊预扩张后均成功置入原支架。两组无 1例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心脏事件 (死亡、再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最大扩张压≤ 12 16kPa和 >12 16kPa患者支架置入后即刻无复流 慢血流的发生率分别为 7%和 32 % (P <0 0 5 )。结论 直接置入支架术处理IRL ,安全可行 ,成功率高 ;高压扩张置入支架后即刻无复流 慢血流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2例年龄75岁以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125处罪犯病变行PCI治疗,共置入了140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结果112例PCI均成功,未发生与PCI有关的并发症。2例于术后18 h内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术后第3天死于心脏破裂,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1年临床随访,有1例术后3个月发生猝死,另有2例术后5个月再次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无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急诊PCI中应用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的初步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1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16例接受择期PCI治疗.20例接受药物治疗。比较3组间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心绞痛时间、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较药物治疗减少了心绞痛消失时间,降低了住院期间的死亡率(P<0.05),较择期PCI显缩短了心绞痛时间,减少了完全血运重建率(P<0.05),但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无显性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国产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术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国产氯吡格雷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确诊NSTEACS并接受急诊PCI的患者176例,分成国产氯吡格雷组(接受泰嘉治疗,89例)和进口氯吡咯雷组(接受波立维治疗,87例)。PCI治疗前两组分别接受泰嘉、波立维每日600mg。PCI后每日分别接受75mg至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国产氯吡格雷组与进口氯吡格雷组达到的完全血运重建率(79.8%比89.3%.P=0.477),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9.0%比6.9%,P=0.60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6%比8.0%,P=0.523)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进口氯吡格雷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340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5F指引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02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指引导管大小随机分为A组(6F指引导管,n=54)和B组(5F指引导管,n=48),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的穿刺部位并发症高于B组(P〈0.01),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5F指引导管在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中减少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进行血栓抽吸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共177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血栓抽吸组(81例),仅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标准PCI组(96例),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术后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血栓抽吸组支架直接置入率、术后2 h ST段回落〉50%率、冠脉心肌灌注分级(TMP)和校正的TIMI记帧法(CTFC)血流均明显优于标准PCI组;发病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与B型尿钠肽(BNP)值显著低于标准PCI组.结论 STEMI急诊介入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可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坏死心肌数量,从而改善STEMI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药物洗脱支架内发生亚急性血栓的原因。方法本研究所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在行PCI治疗的464例老年ACs患者,记录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情况、冠脉病变特点、PCI治疗情况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分析其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在连续464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中,有3例患者(0.65%)在PCI治疗后1周内发生了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分析其主要相关因素有:靶病变钙化、病变复杂、多支架植入、无高压后扩张、无血管内超声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这些因素的共同特征是都可以导致支架贴壁不良。3例患者中有2例在急诊PCI时死亡,1例经急诊PCI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老年ACS患者行PCI治疗后发生亚急性血栓的原因可能主要与术中支架的贴壁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对梗死相关动脉(IRA)高血栓负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71例STEMI患者急诊PCI时冠脉造影提示IRA高血栓负荷,其中40例应用Diver CE抽吸导管对IRA内血栓进行抽吸治疗为抽吸组,31例行标准PCI为PCI对照组;观察两组无复流现象、术后1h心电图ST段回落、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抽吸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PCI组(5.0%比22.6%,P〈0.05),ST段回落率及LVEF明显高于PCI组[60.0%比32.3%、(58.0±6.4)%比(53.3±9.2)%,P均〈0.05];CK、CK-MB及LVEDd明显低于PCI组[(1692.9±394.5)U/L比(1995.1±571.5)U/L、(174.5±38.0)U/L比(203.7±65.2)U/L、(51.7±4.1)mm比(54.2±5.2)mm,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应用Diver CE抽吸导管能有效减少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负荷,改善术后即刻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