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朝辉 《现代保健》2012,(25):71-72
目的:探讨和研究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中年脑卒中患者中的37例存在抑郁心理状态者,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探讨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统计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抑郁状态,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进行评测。结果:在接受心理护理后,37例患者的孤僻、易疲劳状态明显改善,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增加,存在抑郁情绪患者明显减少,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年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同时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合理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轻舟  李锐  毛艳波 《职业与健康》2004,20(10):184-184
目的观察总结对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的患者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对25名脑卒中后有抑郁心理的患者通过分析、认知、支持和行为等疗法,提高患者对偏瘫的认识,减轻抑郁情绪,促进康复.结果 25名抑郁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及康复指导后,88%的患者的抑郁心理得到康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心理影响患者康复,针对其心理进行康复指导非常重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独立步行的能力都较未做康复指导的患者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段俊英 《现代保健》2009,(15):43-43
目的探讨和研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发展和疾病康复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心理干预,与对照组30例患者(未经心理干预)对照研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结果进行评定。结果心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促进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约占脑卒中患者的1/3,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以快感缺失为核心症状的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且症状持续14d以上,患者中5—25%表现为忧郁(melancholia)。75~95%表现为抑郁(depression。PSD轻者可见食欲丧失、体重偏轻、信心缺乏、睡眠紊乱和早醒;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患者情绪障碍尤其是脑卒中后抑郁对原发疾病的负性影响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针对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系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武汉地区住院的628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HAMD评分分为正常组(n=381)和卒中后抑郁组(n=247),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类型、居住地、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独立行走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早期干预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家庭负担、NIHSS评分、ADL评分、独立行走情况与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ADL评分、独立行走情况与脑卒中后急性期患者发生抑郁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其中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NIHSS评分、ADL评分、独立行走情况是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高危因素,应尽快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应重视对其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首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心理护理组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康复锻炼,并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于人院时和4周后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r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心理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rtherl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对急性对脑卒中患者可以有预防和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后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入住某医院的80例脑卒中后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1周后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法对患者和家属同时开展心理护理疏导、个性化健康教育、家属参与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与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郝贵峰 《健康向导》2014,20(4):42-42
<正>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等)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如不及时防范,部分患者可能导致自杀的后果。本证是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以抑郁心境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极为不利。抑郁征兆至少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有抑郁的体验,多发生在脑卒中后2个月至1年。由于抑郁反应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有些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与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现状,并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对113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分别为(7.00±4.72)分、(7.08±4.74)分,有焦虑、抑郁倾向及反应的患者分别占19.47%/24.78%,17.70%/27.43%;创伤后成长平均得分为(59.26±15.015)分;抑郁、焦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225,P<0.05、r=-0.35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创伤后成长现象,并且焦虑和抑郁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有负性影响.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积极心理改变,并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促使其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一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黛力新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5例。治疗前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SSS),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加用黛力新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SSS)评价的总分改善明显。结论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抑郁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桃林  王伯余  何伟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300-2301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SD)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首发脑卒中伴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筛选评定,符合抑郁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和护理,观察组同时予以心理干预。每周后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 I)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SDS、CG I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5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副反应评定。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CS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TESS评分第2、4、8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杨玲 《职业与健康》2012,28(23):3005-3006
目的探讨以心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PSD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康复等常规治疗以及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实施以心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及第8周后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接受干预后4周SDS评分为(39.2±12.8)分,与对照组[(47.3±12.7)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SDS评分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时间延续差异有进一步明显的趋势。NIHSS及ADL评分在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干预8周后,出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高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进行认知的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各自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副反应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CS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TESS评分第2、4、8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安丽荣 《现代保健》2009,(22):45-4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黛力新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脑卒中无抑郁状态的患者作为对照,对40例脑卒中的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抑郁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抑郁组在治疗后SSS评分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SSS评分比抑郁组显著升高,与抑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HAMD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和抑郁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可明显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黛力新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昕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3):491-493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本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恢复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和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20 mg/d,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帕罗西汀20 mg/d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S-QOL)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和SS-QOL评分均降低,并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方法对64例脑卒中合并有抑郁及焦虑患者,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常规应用脑卒中药物治疗及一般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2~3w.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抑郁及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减低,干预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运用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症状,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后对其抑郁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0例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采取心理康复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情况.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相斌 《现代保健》2009,(24):159-159
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是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组疾病,卒中后抑郁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而且增加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补肾益精、填髓充脑的中药加心理疏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