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东莞市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2022年2—10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0例高危患儿纳入研究。根据双盲随机法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育儿组,各200例。常规育儿组主要接受家庭常规干预,早期干预组主要接受家庭配合医疗部门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对比2组的干预效果、发育水平、后遗症发生率及依从性。结果 干预前,2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早期干预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常规育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2组发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1、2个疗程后,早期干预组发育水平均高于常规育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干预组后遗症总发生率为0.50%,低于常规育儿组的5.50%(P<0.05)。早期干预组干预总依从性为98.50%,常规育儿组干预总依从性为94.00%,早期干预组高于常规育儿组(P <0.05)。结论 早期干预可有效促进高危儿的正常发育,降低后遗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危儿系统早期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儿科NICU病房接受监护治疗痊愈出院的301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干预组(156例)和常规育儿组(145例),并将同期门诊进行1月龄健康查体的儿童设立为常规对照组(160例);1岁时均采用Gesell发育表对智能发育情况进行测评,并于规范管理后对高危儿的预后结局及智能发育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智能评估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明显高于常规育儿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早期干预、随访及脑康复治疗,可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早期干预以家庭干预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对其智能发育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4月-200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7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未干预组(41例),并设立正常儿对照组(40例);对干预组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高危儿的MDI及PDI、后遗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措施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8年12月-2010年06月就诊的253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125例)和未干预组(128例),并设立正常儿对照组( 105例);对干预组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 结果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后遗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高危儿行为发育的早期干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通过早期干预促进高危儿的行为发育。 【方法】 将 78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未干预组 ,并设正常新生儿对照组。仅对干预组患儿实施早期康复干预 ,定期随访 ,以《贝莉智能发育量表》进行智能发育评估 ;未干预组、对照组患儿只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育儿指导。 1岁时通过《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三组患儿进行智能发育的最终评估。 【结果】  3、9月龄时干预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未干预组 (P <0 .0 1) ,可达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 ,干预组与未干预组比较除大运动能区不存在差异外 (P >0 .0 5 ) ,其它四大能区差异均存在非常显著性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五大能区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 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的行为发育 ,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定期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对正常新生儿和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参加健康管理的新生儿50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新生儿401例、高危儿100例。按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251例)和观察组(2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喂养及家庭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定期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6个月的智能发育状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干预3个月、6个月的DQ和M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语言及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高危儿干预3个月、6个月的DQ、MI评分高于对照组高危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语言及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高危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正常新生儿及高危儿行定期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可促进智能发育,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辅以药物及康复治疗对改善高危儿预后的作用。方法:92例高危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干预组自新生儿期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至2岁。结果:干预组1岁、2岁时进行检测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智力发育指数(MDI)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儿童,对比差异明显,有关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儿童出现后遗症的几率为17.39%,干预组为6.52%,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儿应在早期给予其干预措施,以提高其智力,并可有效预防其发生后遗症的几率,改善其预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郭雯  俞洁  陆峰  陆顺  朱国伟  李婷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163-1165
目的:研究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儿生长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将104例高危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另设正常组。3组均接受常规的系统体检和育儿指导,干预组自3月龄起每月进行早期综合干预训练至1岁龄,同时发放自编的《科学育儿指导手册》,每月进行随访,1岁时对3组儿童分别进行盖瑟尔(G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6月龄、12月龄体重干预组接近正常组,身高干预组与对照组均低于正常组(P<0.05);头围6月龄干预组接近正常组,12月龄3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体重增长速度0~6月龄干预组及对照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7~12月龄3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总发育商和5个能区发育商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接近正常组。发育落后及边缘状态项目总数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可以促进高危儿近期的体格发育,并使其智能发育接近和达到正常儿童水平,减少和减轻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54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并设120例正常儿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于预,定期体检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①干预组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干预组经过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后遗症明显少于未干预组;③干预组患儿在1、2岁时可达正常组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促使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高危儿管理和早期干预网络,降低高危儿智力低下、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方法 新生儿出院前家长在辖区保健机构办理儿童保健手册时,医生依据分娩记录对新生儿进行高危因素筛查,筛查出的高危儿依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网络及时上报并根据高危因素的不同进行分层、分级管理和早期干预,参照鲍氏早期教育资料进行干预,并辅以科学喂养相关知识的指导.结果 通过对设立的高危儿干预组、高危儿未干预组和健康对照组婴儿1岁时进行测评的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儿童智能发育指数为90.62±9.18,明显高于未干预组的发育平均指数83.43±15.95(t=7.190,P<0.01),与健康对照组的91.04±13.11基本接近(t=0.419,P>0.05);未干预组的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18.37%)明显高于干预组(4.00%)(χ2=8.652,P<0.05).结论 通过健全的高危儿管理网络对高危儿进行管理和早期干预可以提高儿童智能发育指数和体格发育水平,减少智力残疾和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来自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收录的125名早产儿,按家长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69例)。干预组:纠正胎龄满40周后做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评分<35分者,建议在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配合运用导平、脑循环治疗仪等);评分≥35分者,向家长发放指导手册,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干预训练。在随访中根据神经测评情况调整干预方法。定期对早产儿进行全面早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所有婴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运动检查。对照组在儿保门诊接受常规育儿指导。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和纠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8月龄时CDCC智测结果干预组89、88分,对照组84、8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促进脑瘫康复。该结论还需大样本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手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51例脑外伤手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分流同期颅骨修补组)24例及对照组(早期分流后延期颅骨修补组)27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提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观察和护理指导,治疗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治疗组分流过度及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术后护理、及时观察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是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尿道下裂患者手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尿道下裂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尿道下裂矫正术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在尿道下裂矫正术患儿治疗中可减轻患者及家属紧张、恐惧与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少辉 《现代医院》2012,(Z1):121-123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氧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稳定期慢性CO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长期家庭氧疗。两组患者研究期间无急性发作。治疗28 w后应用St George’s呼吸问卷(SGRQ)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应用BODE指数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GRQ问卷总分有明显改善;BODE指数分值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GRQ问卷总分和BODE指数分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长期家庭氧疗可有效地提高稳定期慢性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姚碧琦 《现代医院》2012,(Z2):86-87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护理措施。方法将9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频率(RR)、心率(H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5~10 d后,两组患者的PH、PaO2、PaCO2、SaO2、RR、HR的变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能明显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易操作,易被患者接受,避免了气管插管,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而治疗前的准备、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及并发症的预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区婴幼儿肥胖发生状况及家长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肥胖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城区12个社区中1~35个月儿童4654人为研究样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身长别体重≥中位数+2个标准差计分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其中215名肥胖儿家长和215名正常体重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人群肥胖发生率为4.7%。肥胖儿中父母超重和受教育程度低的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儿,肥胖儿总的能量摄入高于正常体重儿,生后4个月内肥胖儿母乳喂养的比例低于正常体重儿、人工喂养和添加辅食的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肥胖的早期干预应关注喂养方式,包括提倡母乳喂养和避免过早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GSS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效果、神经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比术前高,术后Cobb角也显著比术前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断针、断棒及复位后椎体回缩现象。结论 GSS不仅具有操作简单、省时、复位力大、复位效果好和固定牢靠等优点,还能重建脊柱生理弯曲之优点,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最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血管内瘘拔针方式对人工血管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人工血管内瘘进行血液净化患者8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传统组拔针方式与改进组拔针方式人工血管内瘘压迫时间及穿刺针口渗血的发生率。结果改进组拔针方式比传统组拔针方式使穿刺针口Ⅰ级渗血发生率由18.26%降至3.85%、Ⅱ级渗血发生率由8.65%降至0.96%、Ⅲ级渗血发生率由5.77%降至0,p<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进组人工血管内瘘拔针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组,不仅对人工血管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减少医患纠纷,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将156例ASAⅠ-Ⅱ级的健康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8例,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镇痛,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镇痛,双盲对照观察。所有产妇均采用蛛网下腔给药后硬膜外腔留管产妇自控镇痛,观察组硬膜外维持用药为0.2μg/ml舒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对照组为2μg/ml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观察比较两组给药后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镇痛满意度、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运动阻滞、产后出血量、产程、新生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起效时间较对照组快,且镇痛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及镇痛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0 min以后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Bromage评分、产后出血量、产程、新生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鞘内给药在分娩镇痛中具有镇痛起效快、镇痛作用强、镇痛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西安市城市托幼机构中儿童膳食营养情况,分析托幼机构膳食营养与儿童体格发育的关系,确认托幼机构膳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指导托幼机构改进膳食管理工作。方法采用记账法和称重法对随机抽取的8所幼儿园2010年第1季度1周(5天)的膳食进行调查并进行营养分析,并对在园儿童进行身高、体重、血色素测定及全身内科检查等,最终分析膳食营养与儿童体格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西安市城区幼儿园中膳食营养素和能量能够满足要求,膳食结构总体较合理,但仍然存在部分营养素含量不足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脂肪摄入量较高,钙、VA、VB2的摄入不足等。膳食营养素铁的摄入量与贫血的发病率呈负相关(Spearmanr S=-0.735,P=0.038)。结论西安市城市幼儿园膳食中托幼机构膳食总体较合理,应进一步改善儿童膳食,促进儿童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