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组织、脏器中引起组织损伤是SLE的主要发病机制。而SLE中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呈T细胞依赖性,T细胞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阐明T细胞在SLE中的作用,首先需要了解SLE中T细胞的抗原识别特点和克隆扩增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在SLE患者的体内,细胞异常凋亡,细胞因子分泌失衡,T、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以及造成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沉积,最终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造成损害~([2-7])。虽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8]),但一般认为SLE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诱发,其中环境因素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异性B细胞功能亢进而产生的抗核抗体似乎是发病机制的基础。因此,控制SLE患者自身抗体的异常分泌可能成为治疗SLE的关键步骤,一些可以影响B细胞分泌抗体的分子和细胞因子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是近些年描述的辅助性T(Th)细胞新亚群。Tfh细胞是生发中心和长期血清学记忆生成所必需的,并在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在SLE小鼠模型中,还是SLE患者体内,都可以观察到Tfh细胞的异常扩增。以Tfh细胞为新的治疗靶点可能成为治疗包括SLE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总结了SLE动物模型以及SLE患者方面Tfh细胞与SLE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强调了Tfh细胞作为新靶点在SLE治疗上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对于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和新药研发有重要意义,目前仍以糖皮质激素类和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它们的严重副作用和并发症不容小觑,这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更加特异有效及较低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目前的研究热点是B淋巴细胞靶点与SLE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现临床常用的特异性生物制剂主要靶向B细胞表面分子CD20、CD22、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调节性B细胞分泌的IL-10,本文主要综述了这几个靶点在SLE中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男女发病比为1∶10~1∶12。研究表明体内激素和免疫系统存在多途径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了解激素的水平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对SLE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介绍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瘦素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阐述了体内激素紊乱条件下免疫系统失常与SLE患者发病的内在联系,同时以临床靶向内源性激素治疗药物验证了其与SLE发病的密切相关性,以期深化读者对SLE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肾脏是SLE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几乎所有SL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病变。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免疫复合物型肾炎,主要累及肾小球固有细胞。肾小球固有细胞分为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GMC)、肾小球内皮细胞(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 GEC)和足细胞。多项研究表明,肾小球固有细胞损伤促进了LN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肾小球固有细胞发生损伤的机制能够进一步了解LN,可能为LN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文章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GMC、GEC和足细胞损伤在LN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讨LN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系统型红斑狼疮(SLE)的治疗极具挑战性。传统的免疫抑制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病情,但继发感染和药物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针对SLE发病机制中某一环节的特异生物治疗已成为近年来SLE治疗方面的主要进展。目前的生物治疗主要包括改变细胞因子活化和调节、抑制T细胞活化并诱导T细胞耐受、阻断T-B细胞相互作用、作用于B细胞以减少B细胞产生抗dsDNA抗体、抑制补体活化、基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生物治疗在SLE治疗中的地位和安全性尚需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来确定。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调节性T细胞(Treg)的异常表达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reg所表达的共信号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CD134(OX40)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均被证实与SLE的发生有关。共信号分子在Treg的发育和功能的维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的研究表明IL-2在SLE的治疗中是一把双刃剑,TGF-β可以抑制Treg的分化,而IL-10在SLE发病中起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种自身抗体产生为特点的侵犯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是SLE的发病的关键.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信号通路作为T细胞内重要的生物信号转导通路,在T细胞活化中起到调节枢纽的作用,了解CaN/NFAT信号途径在SLE中的作用及目前相关主要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可为SLE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以系统性、慢性、复发-缓解交替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代表,主要临床特点是血循环可检出大量自身抗体及多器官受损,其中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常见并发症,患病率介于37%~95%之间,仅次于狼疮性肾炎,已成为影响SLE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NPSLE发病机制仍有很多未明之处,诊断与治疗仍面临很多挑战[2],加强NPSLE发病机制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主要从神经免疫界面受损、免疫效应细胞、炎症因子、致病性自身抗体在NPSLE中发病作用研究进展及NPSLE研究常用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为阐明NPSLE发病机制和寻找研究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以系统性、慢性、复发-缓解交替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代表,主要临床特点是血循环可检出大量自身抗体及多器官受损,其中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常见并发症,患病率介于37%~95%之间,仅次于狼疮性肾炎,已成为影响SLE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NPSLE发病机制仍有很多未明之处,诊断与治疗仍面临很多挑战[2],加强NPSLE发病机制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主要从神经免疫界面受损、免疫效应细胞、炎症因子、致病性自身抗体在NPSLE中发病作用研究进展及NPSLE研究常用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为阐明NPSLE发病机制和寻找研究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清,发病机制也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的: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补体缺陷、B细胞和T细胞行为异常、细胞因子作用异常、细胞凋亡异常等。生物标记物可用来反映SLE的病理过程及治疗状况,并可用于判断预后、展示疾病活动性及指导临床治疗。长期以来,抗dsDNA抗体、补体活性和免疫复合物等免疫学检测一直是SLE疾病活动性的经典标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大量新的SLE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开始出现。本文从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及血清水平就新出现的SLE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除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外, 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也逐步用于临床。虽然以上药物提高了疾病缓解率, 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 且因药物副作用或价格昂贵不能长期用药。近年来, 老药新用在SLE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就目前研究较多的老药在SLE治疗中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做一综述, 以期为SLE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一类由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对健康组织和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系统系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病(SSc)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在AI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了解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与AID的关系,为AI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全组"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获得SLE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方法: 利用基于四重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结合多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SLE稳定期和活动期病人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蛋白,用肽质量指纹谱经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并比较这些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共鉴定了400多个蛋白质。其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共发现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质44个,上调的9个,下调的35个;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共有52个,上调的19个,下调的33个;SLE活动组与SLE稳定组相比,表达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为17个和13个。结论: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有效地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鉴定和相对定量;采用该技术获得了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深入研究这些蛋白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SLE的发病机制,为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皮肤、肾脏、肺脏等全身各器官系统。其发病机制多与免疫耐受功能紊乱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信号通路在细胞代谢、生长、增殖及分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mTOR信号通路参与SLE发病机制中的免疫细胞分化、自噬、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氧化应激等过程。因此,进一步阐明mTOR信号通路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对其诊断及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期mTOR信号通路在SLE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讨论。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以B细胞功能亢进、能产生自身抗体和重要器官中有免疫复合沉积为特征.据报道,环境因素与疾病易感基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作为触发因素导致SLE发病.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为临床常见病症,儿童SLE(cSLE)较成人更易合并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或孤立症状的cSLE,往往因诊治延迟导致严重并发症及不良预后。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多种自身抗体、病毒感染、药物等因素相关。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免疫抑制剂等是治疗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生物制剂及干细胞移植等新药物、新方法,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以自身抗体大量产生为特点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SLE发病机制。本文重点阐述SLE患者miRNA异常对TLR7/9-IFN通路的影响,以利于进一步探讨SLE发病机制,为寻找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已证实SLE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冲击治疗SLE获得较理想效果[1].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观察SLE患者使用甲强龙冲击前及冲击后第3天、第10天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了解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变化.探讨冲击疗法对SLE患者免疫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