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Li CH  Zhao YF  Ji B  Ren XX  Guo MW  Ding XY  Sun LL  Zhang LF  Zhu J 《针刺研究》2011,36(1):12-17
目的:观察电针即刻介入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动情间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制备痛经大鼠模型。于第10日各治疗组给予即刻电针20 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模型组微血管、毛细血管(cap)条数减少(P<0.05,P<0.01),微血管、cap粗细不均,管径收缩(P<0.01),血流减慢或停滞(P<0.01);与模型组比,即刻电针"三阴交"穴20 min时,微血管、cap条数均明显增多(P<0.05),微血管、cap管径均明显扩张(P<0.05),血流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电针"悬钟"穴、非穴各时段各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组比,电针"三阴交"20 min时,cap管径明显扩张(P<0.05)。结论:"三阴交"穴电针即刻介入可缓解子宫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缓解疼痛,且穴位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电针预先介入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预先介入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动情间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8d各治疗组给予电针20min,盐水组及模型组束缚20min,每日1次,连续3d,于第10d,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不同时间段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电针三阴交穴各时间段(5、10、20min)微血管管径、cap管径(除5min外)明显扩张,微血管条数、cap条数(除5、10min外)明显增多,血流明显加快(P<0.01,P<0.05,P<0.01,P<0.05,电针悬钟穴各时间段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微血管条数明显增多P<0.05,P<0.01,P<0.05,电针悬钟穴、非穴20min时cap管径明显扩张P<0.01,P<0.05)。结论:电针预先介入不同穴位可缓解子宫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缓解疼痛,且穴位之间存在差异,三阴交>...  相似文献   

3.
痛经宁对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炳和  樊菁 《中成药》1991,13(8):23-24
痛经宁由黄芩、肉桂组成。具有扩张子宫韧带微血管直径,增加毛细血管网交点,加速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子宫微循环功能。其机制是痛经宁对抗了前列腺素(PGF_(22α)的缩血管作用,而不是由于它的激素样活性,这也是用于治疗痛经的主要机理。该药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痛经宁对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炳如  樊菁 《中草药》1990,21(7):22-2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加艾灸组、模型组、艾灸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造模法制备大鼠子宫痛经模型,选择关元和三阴交对痛经大鼠进行温和灸治疗,分别观察测定大鼠扭体反应、子宫组织形态学、子宫微血管管径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除空白组和空白加艾灸组外,模型组与艾灸组均出现扭体反应,提示痛经大鼠模型制造成功;与空白组及空白加艾灸组比较,模型组子宫横径明显增加(P<0.05),微血管管径明显收缩(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子宫横径减少明显(P<0.05),微血管管径显著扩张(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艾灸组全血黏度各切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及红细胞压积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全血黏度各切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及红细胞压积有升高的趋势(P>0.05);空白组与空白加艾灸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对缩宫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经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抗痛经作用可能与改善子宫水肿及血液流变学,缓解子宫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即刻电针同经不同类及不同经脉经穴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IP3的影响,观察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电针三阴交组、血海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天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造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0日针刺各组给予即刻电针20min,盐水组及模型组束缚20min,同时观察扭体反应,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子宫IP3。结果 :①每分钟扭体分数: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血海组显著升高(P<0.05);三阴交组、合谷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均显著降低(P均<0.01)。各电针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②子宫IP3水平:与盐水组比较,血海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及合谷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三阴交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合谷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阴交组、血海组均显著升高(P均<0.05)。三阴交组明显高于合谷组、血海组(P<0.05,P<0.01)。结论:即刻电针同经不同类及不同经脉经穴均明显抑制了大鼠扭体反应。即刻各电针组在改善痛经症状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对IP3的调节上有明显经穴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穴对缩宫素诱导的大鼠痛经模型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针刺治疗痛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e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痛经模型组(M组,n=12),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Asp组,n=10)和电针三阴交组(EA组,n=10)。各组连续10 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8 mg/只,从造模第3天至第10天,M组和EA组大鼠给予1 ml/100g蒸馏水灌胃;Asp组大鼠给予200 mg/100g肠溶阿司匹林混悬液灌胃。造模第7,8,9天,EA组大鼠电针双侧三阴交40 min,以大鼠后肢轻微抖动为度;M组和Asp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抓取和固定40 min,但不给于电针刺激。造模第10天,即末次给药后40min,腹腔注射缩宫素复制原发性大鼠痛经模型,观察扭体反应或在体记录子宫平滑肌收缩曲线。结果与M组相比,Asp组能明显降低20min内扭体反应的次数(P<0.01),并且能显著降低扭体反应的行为学评分(P<0.05)。EA组和M相比,20min内的扭体次数以及扭体反应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但EA组与Asp组之间无明显区别。Asp组,EA组与M相比,子宫平滑肌收缩频率抑制百分比和子宫平滑肌张力均值提高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别(P<0.05),但可以明显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变化百分比(P<0.05)。结论电针不能降低催产素引起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但通过降低收缩幅度,使得其收缩低于痉挛的阈值,从而缓解了子宫痉挛所引起的疼痛,减少扭体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刺、直刺三阴交穴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子宫组织中一氧化氮(N0)及其合成酶(NOS)的影响,探讨不同刺法即刻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60只SD雌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直刺组、平刺组,每组15只.采用全身冷冻加雌二醇注射法制备寒凝证类痛经模型.针刺组分别直刺或平刺“三阴交”穴,留针20min.记录各组...  相似文献   

9.
暖宫舒经颗粒对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实验观察了暖宫舒经颗粒对大鼠子宫韧带微循环的影响 ,结果发现其有明显改变大鼠子宫微循环的作用 ,并可对抗前列腺素 F2 a(简 :PGF2 a)引起的大鼠子宫韧带微循环障碍 ,为其临床活血化瘀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预先电针同经不同类及不同经脉腧穴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IP3的影响。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电针三阴交组、血海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天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后1h,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造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8日针刺各组给予电针20min,盐水组及模型组束缚20min,每日1次,共3次,于末次针刺后观察扭体反应,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子宫IP3。结果:①每分钟扭体分数: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血海组及合谷组均明显升高(P均0.01);三阴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显著性降低(P0.05);血海组、合谷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血海组较三阴交组明显升高(P0.01)。②子宫IP3水平: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血海组、合谷组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三阴交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明显升高(P0.01);血海组、合谷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三阴交组明显高于血海组、合谷组(P均0.01)。结论:三阴交组明显抑制了大鼠扭体反应,其机制是通过对IP3信号转导途径的生理性调节,而产生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血海组及合谷组对扭体反应及IP3均未产生明显调节作用,表明同经不同类及不同经脉穴位之间的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职良喜 《针刺研究》2007,32(5):342-346
目的:观察电浮针疗法对原发性痛经(PD)的镇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171例PD患者,随机分为电浮针组、浮针组和药物组各57例,电浮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疏波频率约60 Hz、串长2.5 s,密波频率约60 Hz、串长5 s,强度2~3 V,持续30 min)与浮针疗法相结合,远取三阴交穴治疗,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 mg/次,2次/日)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统计疗效。结果:纳入171例患者,163例完成试验,脱落8例。电浮针组、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ITT/PP)分别为94.74%/96.43%、91.23%/96.30%和77.19%/83.02%;电浮针组:近期治愈40/40,显效9/9,好转5/5,无效3/2;浮针组:近期治愈38/38,显效10/10,好转4/4,无效5/2;药物组:近期治愈10/10,显效27/27,好转7/7,无效13/9。ITT和PP分析结果一致:电浮针和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电浮针与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短时间内电浮针组镇痛作用优于浮针组(P<0.05)。结论:三阴交穴电浮针疗法对PD的镇痛作用具有高效快捷、安全无痛的特点,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青春期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艾灸关元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艾灸三阴交穴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艾灸不同穴位会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艾灸地机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艾灸地机穴治疗,对照组不予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且应用红外热像仪观测记录治疗组治疗前后任脉小腹区红外热像特征。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小腹部温度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地机穴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与针刺三阴交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的影响,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灸脐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灸脐组与针刺组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灸脐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三阴交穴的压痛反应。方法:将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组)和30例健康女性(健康组)纳入本试验。分别在两组受试者的月(痛)经期和非经期进行三阴交穴压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和压痛阈值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VAS值显著高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压痛阈值显著低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健康组和痛经组的非经期三阴交穴VAS值和压痛阈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的急性发作可使三阴交穴压痛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16.
徐勤芳 《中医杂志》2018,(3):224-226
目的观察三阴交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穴注丹参组(双侧三阴交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各1ml,1个月经周期1次)、穴注盐水组(双侧三阴交穴位注射生理盐水1 ml,1个月经周期1次)和口服滴丸组各30例(口服元胡止痛滴丸每次30丸,每日3次,连续3天),治疗均从月经周期行经第1天开始,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经周期结束)及随访时(停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痛经程度进行评价。结果穴注丹参组及口服滴丸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而穴注盐水组各时间疼痛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穴注丹参组及口服滴丸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疼痛评分与穴注盐水组同时间比较均降低(P<0.01)。随访时穴注丹参组疼痛评分较口服滴丸组降低(P<0.05)。结论三阴交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刺激量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动情间期的SD( Spraguc Dawlcy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盐水组、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全身冷冻(-25℃环境下冷冻4 h/天/5天)配合激素注射方法(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天,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连续10日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U/只。针刺组于第10日以不同刺激量针刺双侧“三阴交”穴20 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除40 min、60 min外)明显收缩( P<0.01)、流态减慢或停滞( 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各时段流态明显改善( P<0.01或P <0.05)。刺激量B 组微血管管径在30min 出现明显扩张( P <0.01),微血管清晰度(仅50min、60min)有所改善(P<0.05);与刺激量B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流态(除50min、60min外)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子宫微循环障碍,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子宫微循环的作用存在差异,刺激量A组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刺激量B组,处于较强得气状态,间接说明了得气对针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刘亚丽 《中国针灸》2012,32(5):409-412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单盲方法将111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电针组(38例)、安慰电针组(37例)和空白对照组(36例)。电针组选取三阴交穴,并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安慰电针组是将套管中心的针取出,空弹套管,使产妇感到被针刺,然后迅速将已用胶布包住针尖的毫针贴于三阴交,电针方式与电针组相同,但其中一根导线被剪断;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仅在相应时间点观察记录。3组分别在电针20min、起针后30min测量产妇血压、心率及胎儿胎心率;观察产后24h出血和新生儿1分钟Apger评分。结果:电针组第1产程活跃期(4.38±1.76)h均短于空白对照组(5.28±2.41)h和安慰电针组(5.38±2.3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产程潜伏期、第2、3产程,电针后产妇的血压、心率及胎儿胎心率,产后24h出血和新生儿1分钟Apger评分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缩短第1产程活跃期,并对产妇和胎儿安全,为临床提高分娩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