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寻找一种颈椎后路“双开门”术治疗椎管狭窄症新的理想方法。方法 采用线锯法,保留棘突,一次将开门之黄韧带、椎板及棘从中央锯开“双开门”加中央植骨术,自1997年12月-1999年12月治疗颈椎管狭窄12例。结果 12例均得到随访,平均改善率83.8%,无手术并发症及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植骨块均已骨性愈合。结论 本方法具有脊髓减压彻底,手术操作简便,术时短等优点,对颈椎管狭窄症需后路手术的病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择一种后路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方法.方法采用不切除棘突,用线锯从后正中线锯开棘突、椎板及黄韧带,扩大椎管,锯开的棘突间植入骨块并加以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9例.结果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达88%,并且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线锯后正中开门加植骨固定术治疗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方法简便,减压彻底,手术时间短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棘突嵌入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经CT诊断明确的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方法。将手术部位取下的C6、C7棘突劈开,横行嵌入开门后的椎板之间,完成椎管成形,采用JOA评分法对其中的36例患者进行了14个月以上的评价随访。结果:术后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皆有明显改善。改善率为74.4%。CT显示植骨融合及椎管成形满意。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棘突嵌入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式及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6例颈椎疾患,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6例、多椎间隙颈椎间盘病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例。8例行双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3例双开门式十中央植骨固定术,5例行单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本组病例经5个月以上(平均15个月)随访,疗效满意。作者认为经后路多节段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既能获得有效的脊髓减压,又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12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采用特制线锯纵割棘突,以自体髂骨作棘突间隔物,行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评分、测量扁平率、CT及MRI复查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经10~28个月随防,术后JOA评分及扁平率均有明显改善(P<0·05),脊髓压迫解除,植骨全部融合,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减压充分,疗效确切,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前后入路一次性手术治疗严重颈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讨论前后入路一次性手术治疗严重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和意义。方法:采用后路双开门椎管盛开有和前路长梯形减压植骨的联合术式,介绍了该手术的优点和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几点体会。结果:25例中23例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未出现植骨块滑脱或骨不连等合并症具有减压彻底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结论:本术式是治疗严重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必要性及优点进行评价。方法对14例颈椎管狭窄同时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先俯卧位行后路椎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或内固定术,再仰卧位行颈椎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术。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损伤节段骨性融合,稳定性好,内植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结论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损伤同时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同时对颈脊髓前后方进行充分减压,对不稳定的颈椎节段行前方或后方的稳定手术,避免分次手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在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羟基磷百炼成钢石制成不同规格的多孔长四方椎台体,在颈椎椎板双开门后将其植于劈开之棘突间,并用7号丝线或钢钢丝固定。结果:临床应用于颈椎管狭窄症共14例,术后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感染及HA脱落,术后10-18个月随访,X线片及CT显示HA与棘突紧密愈合,无移位,颈椎管扩大良好。结论:应用HA代替髂骨行颈椎双开门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可有效扩大颈椎管,以达到脊髓充分减压,无再关门之虎,减少了术后硬脊膜粘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线锯法双开门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线锯法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克服传统双开门手术弊端的方法.方法 对68例颈椎管狭窄症行线锯法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其中5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8.5年,平均4.3年.结果 采用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0.5%,无一例出现再关门,植骨块均骨性愈合.结论 本术式具有脊髓减压彻底,手术操作简便,术时短等优点,可以避免传统双开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弹性单开门术式在颈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并分析了32例颈椎管狭窄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52.8岁。32例均采用特制咬骨钳手术操作的后路弹性单开门术。结果32例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6年,29例全部恢复,2例术后症状部分改善,1例没有恢复。结论采用特制咬骨钳操作的后路弹性单开门术治疗继发性颈椎管狭窄症,术式简单,操作方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一次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一种一次性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方法 从 1993年 1月~ 1998年 12月我院采用后路一次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同时行脊髓侧前方减压摘除颈间盘共 2 9例。结果 随诊平均 2 0个月 ,优良 2 5例 ,优良率 86 %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后路一次性手术单开门椎板成形加脊髓侧前方减压可治疗颈间盘突出合并广泛椎管狭窄两个病变 ,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对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2.5岁。退变性椎管狭窄10例,发育性椎管狭窄12例,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13例。患者颈椎椎管狭窄的节段均≥3个。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为6.7±1.2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3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JOA评分为8.2±1.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2.8±1.8分,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解决了减压不彻底的问题,又保证了颈椎的稳定性;但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需要术者扎实的局部解剖知识以及丰富的置钉经验。  相似文献   

13.
珊瑚人工骨在颈椎外科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Tian W  Wang Y  Liu P  Li Q  Hu L  Yuan Q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1):827-830
目的 探讨将珊瑚人工骨(CHA)应用颈椎前路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随访颈椎手术中使用珊瑚人工骨的患者45例,其中前路减压椎间CHA融合钛钢板固定术27例,共融合34个颈椎节段;后路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CHA骨桥成形术18例,均为3个节段以上广泛椎管狭窄者,共融合79个颈椎节段。4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4个月。结果 (1)前路手术病例CHA植骨块融合率平均达85.3%;手术恢复的  相似文献   

14.
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椎管狭窄在临床发病的关系及其发病因素。报告96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结果: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解剖学发育异常,退变后引起椎间盘变性,突出及骨赘形成,并造成脊髓或脊髓血管受压,以脊髓型颈椎病的形式发病。应用前入路直接切除致压物并行植骨融合术,如果椎管后方有致压物,可以有选择地二期施行后路减压。随访优良75例。  相似文献   

15.
刘海军  王欢  付松  孙秀琛 《骨科》2012,3(1):18-20
目的探讨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诊治的56例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颈后路手术治疗组(31例)、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组(25例),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改变。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56例均获得10.0~20.0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按JOA评分,颈后路手术治疗组优良率74.2%,颈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组优良率76.0%。结论治疗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管狭窄症,单纯颈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与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区别不大,无需进一步行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29例。首先行颈后路颈椎管成型,椎管扩大,然后手术行颈间盘定位,同时切除颈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诊20个月,优良率86%。结论: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两个病变同时解决,避免二次手术之苦。本文评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的 探讨颈椎中央型脊髓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11例均为男性,年龄36~65岁,交通事故9例,跌伤1例,头部砸伤1例,病程2 h~14 d,伤后经临床及MRI检查,确诊为颈部中央型脊髓损伤,伴颈椎间盘突出9例,颈椎管狭窄1例,C_6椎体骨折1例。MRI显示:脊髓单处损伤9例,二处损伤2例。伤后4~20 d手术治疗,9例行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例行颈椎后路减压植骨侧块钢板内固定。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11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平均肌力恢复2~5级,复查内固定牢靠、在位,植骨愈合良好。结论 颈椎中央型脊髓损伤是一种以上肢重于下肢为临床特征的颈段脊髓损伤,多见于有颈椎管狭窄等病理基础,临床体检和MRI影像上有表现,一旦确诊提倡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手术尽可能去除致病因素,其他辅助措施则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颈椎管狭窄症及其手术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报告92例颈椎管狭窄症并经手术治疗,手术批行主要依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而定。相当多的病例是在某节段造成局限性压迫,而非整个狭窄的颈椎管都具致压作用。颈椎管狭窄症节段性致压物的存在,是手术减压的重要目标,减压入路的选择主要 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9.
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前路稳定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前路融合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新鲜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首先在透视下行颅骨牵引复位,34例复位成功(87%)。其中32例完成了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5例未成功者和3例陈旧性脱位,先行后路切开复位,再一期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迟发性不稳和后凸畸形,术前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良好的生物学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