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并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比较.方法 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照组采取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JOA评分.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3%(48/52),对照组有效率为83.3%(4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6,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压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和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重建椎间隙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椎间植骨融合,无并发症出现,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术前JOA评分(9.27±1.02)分,术后JOA评分(13.01±0.75)分;治疗组术前JOA评分(9.22±1.35)分,术后JOA评分(13.98±0.62)分.两组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颈椎活动不受限,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相比较,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12例(9例四节段,3例三节段)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植骨融合率、 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该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植骨完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目的、术后融合率高、稳定性好、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联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了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28例常规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联合组28例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联合组患者优良率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针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联合采用颈椎前路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够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对改善预后情况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脊髓减压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人,应早日采取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多采用颈椎前路手术途径,具有简便,安全暴露好,出血少,既可解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又可行椎体间植骨稳定颈椎的特点。但由于颈前部解剖较为复杂和险要,四周与重要器官相邻,其底部为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组织,这就不仅要求医生手术认真,良好的护理配合亦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我院自1997~1999年以来共收治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植骨融合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在40~62岁,病程平均8个月,均为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出现双上肢麻木,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部康复操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浙江省杭州和睦医院2010年11月-2012年2月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在给予传统颈椎牵引治疗的同时,给予颈部康复操训练;对照组30例,仅给予颈椎牵引治疗.一个疗程为7d,共8个疗程.观察患者头、肩、颈、臂疼痛及颈椎恢复情况.结果:通过VAS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疼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53.3%,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颈部康复操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能有效的缓解患者头、肩、颈、臂疼痛,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16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96例)和对照组(70例),联合组给予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植骨融合情况进行疗效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脊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 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00%(P0. 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JOA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能有效维持患者颈椎稳定性,改善患者脊髓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Zephir半限制性钢板和Window动力性钢板结合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行颈椎前路减压、保留终板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Zephir半限制性钢板或Window动力性钢板固定术患者的疗效;术后随访0.5~4.0年,观察临床功能、植骨融合率、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结果 JOA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融合率100%.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满意,相邻节段椎间盘无明显退变,未发生内置物和植骨并发症.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彻底减压、保留终板、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和非刚性固定是保证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两组,锚钉悬吊固定组(AS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锚钉悬吊固定法;Arch钢板固定组(TP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Arch钢板固定法。每组各45例。通过两种方法分析AS组与TP组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开门角度和门轴侧融合率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差异性。结果手术前AS组与TP组JOA评分无差异性,AS组与TP组手术后1年与手术前相比较JOA评分均明显升高;AS组与TP组相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性;术后1年,TP组11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4.44%,AS组26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7.78%,经比较有明显差异。通过CT测量开门角度,术后1个月和1年,TP组与AS组相比较开门角度明显增大,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降低,但TP组仍大于AS组。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Arch钢板固定法优于锚钉悬吊固定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一年内远期预后整体效果好,Arch钢板固定法好于锚钉悬吊固定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1周、 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锚钉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锚钉组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对照组行单纯后路单开门手术。根据术后JOA评分,手术对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像学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锚钉组患者在术中应用自制颈椎侧块锚钉固定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JOA评分15.2,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术后6个月仅3例仍有颈部轻度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评估显示内固定牢靠,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操作简单易行,临床效果非常良好,同时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按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6例获随访4个月-3年,平均14个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随访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1.6%、93.8%和96.6%,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1%、72.6%和76.7%。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李青华 《现代保健》2011,(30):40-42
目的分析及评价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将所研究的52例IIb期宫颈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n=36)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n=16)患者只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包括病理检查、术中出血量、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PR19例,CR3例,有效率达61.1%。与对照组相比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术中出血量、癌周间质细胞反应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不仅能够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而且有助于缩小肿瘤体积,是治疗IIb期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研究对象为本单位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SPSS 19.0软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推拿疗法用于对照组患者,采用推拿联合电针疗法用于治疗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分别为20例、13例、8例和2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分别为12例、11例、10例和10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6.74%,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1.85±0.77)和(3.91±1.34),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电针仪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研究对象为本单位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SPSS 19.0软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推拿疗法用于对照组患者,采用推拿联合电针疗法用于治疗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分别为20例、13例、8例和2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分别为12例、11例、10例和10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6.74%,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1.85±0.77)和(3.91±1.34),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电针仪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