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以针对性地做好社区服务工作。方法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HAMA量表对乌鲁木齐市东后南社区202名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肯定有焦虑的有30人,占调查人数的14.9%,影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质、是否伴发躯体疾病等。结论社区居民中焦虑问题突出,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不同人群,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通过该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应用自拟调查表调查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结果不同频率体育锻炼者之间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体育锻炼频率增加,上述因子分数逐渐降低。结论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常住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及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通州区1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采用χ2检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4 317份,焦虑阳性检出率为34.12%,影响因素有16~44岁(χ2=19.158,P0.001),高中/中专及以上(χ2=12.798,P0.001),未婚(χ2=8.174,P0.001)。抑郁阳性检出率为29.56%,影响因素有16~44岁(χ2=22.364,P0.001),高中/中专及以上(χ2=13.314,P0.001),未婚(χ2=18.672,P0.001)。结论通州区成年居民焦虑、抑郁的检出率较高,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一年半后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心理重建制定合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汶川、北川、绵竹3个极重灾区882位居民的调查,对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灾区居民焦虑症状阳性率为22.6%,抑郁症状阳性率为19.7%;地震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依次为:社会特征、生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地震创伤暴露情况、地震后居住状况;其中生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地震创伤暴露情况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有直接作用,社会特征与地震后居住状况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影响。结论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持续关注;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待加强;灾区居民的心理重建需要卫生保健、家园重建等多方面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朝阳区2188名居民心理压力及不良行为认知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北京市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项目工作,调查北京市朝阳区2 188名居民心理压力及不良行为的认知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寻找科学依据。方法现状调查社区居民心理压力影响、解除心理压力需要、心理压力来源、如何解决及不良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两次调查社区居民的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心理健康影响率有所下降;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自身,成年人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关系方面;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人群对吸烟解除压力的认识有所下降,但青少年对吸烟能否减轻压力认识没有变化。结论心理压力对社区居民造成的影响虽然有所下降,但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不断增加,为提高心理干预效果,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人应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影响该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社区制定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共抽取调查995名老年居民。结果该社区老年居民幸福感指数得分不高,21.3%的老年居民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及收入水平。结论应提高对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低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为农民、低收入的老年居民,应将其作为心理健康干预的重点对象,同时应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并积极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其对支持的利用度,改善老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实现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烟台市社区老年人自测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该人群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及自制人口学资料问卷面对面访谈收集资料,共调查社区老年人412人,有效问卷353份;应用SAS9.1进行统计描述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不同性别社区老年居民的自测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社区老年居民的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自测整体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和工作状态社区老年居民的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自测整体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社区老年居民的自测社会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是影响烟台市社区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的因素,性别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民族对社会支持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中职医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分析和对比方法,阐述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3个方面。中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在强迫症、焦虑、敌对、恐怖几个因子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常模,以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为多。其影响因素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机体损伤、生理生化的改变和病毒、细菌感染等,心理因素主要是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社会学因素受学生来源地、家庭经济状况、性别、不同专业以及家庭单双亲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们的情绪体验,及时疏导不良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关键。同时,深入全面地对中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建立健全立体化的、针对性强的干预指导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徐州市新城镇社区老年居民抑郁心理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新城镇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及营造良性生活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徐州市多个新城镇社区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新城镇社区老年居民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参与调查的2 345名新城镇老年人中,554名CES-D10抑郁量表得分≥12分,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6%。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有配偶、是否有宗教信仰、经常运动锻炼、较好就业机会、较好基础设施等因素可以减少新城镇老年居民抑郁状况的发生(P均<0.05);有宗教信仰、较高住房价格、较高生活成本、与原住地跨省、恋乡情结较重是新城镇老年居民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新城镇社区老年居民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应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确保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卑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卑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知情同意情况下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采用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以及自卑感量表,选择舟山市城东社区女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后,将数据输入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人群中出现抑郁情况123人(8.10%),出现焦虑情况167人(10.99%),其中两种情况均产生的有67人(4.41%),而出现自卑情况的居民有254人(16.71%)。而将自卑分别与民族、来自农村或是城市、年龄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年龄对自卑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量表得到抑郁、焦虑和自卑的总分,然后围绕三者开展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可知,舟山市城东社区女性居民自卑与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P<0.01)。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将因变量确定为自卑总分,自变量确定为抑郁、焦虑总分,结果发现抑郁、焦虑、年龄均为舟山市城东社区中女性居民自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抑郁、焦虑是影响该社区女性居民自卑的主要因素,应引起家庭、社区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阳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贵阳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阳市619位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贵阳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合格率为69.5%,居民已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但未达到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对心理问题总体持中性态度;更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支持;居民存在心理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结论贵阳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建立基于社区的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老年社区居民群体健康相关社会资本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中老年居民1432人进行问卷调查。抑郁症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CES-D),健康相关社会资本由自编社会资本量表测量。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居民社会资本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中老年社区居民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5.4%。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健康状况的中老年人社会资本不同(P<0.05);在控制人口学特征、健康危险因素等变量的情况下,家庭关系较好的中老年人产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低(OR=0.555, 95%CI: 0.429~0.720)、社区信任与归属感得分较高的老年人产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低(OR=0.726, 95%CI: 0.553~0.952)。结论 家庭关系、社会归属与信任感是影响社区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社会资本因素,应对影响居民抑郁症状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天河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探讨影响人群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方法 从天河区28个社区中抽取2 000名≥18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天河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为2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有性别、个人月收入、健康状况、年龄、职业、家庭总月收入和吸烟状况。结论 天河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仍不高,且影响因素较多,可针对男性、低收入群体、吸烟人群制定措施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随机抽取75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民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不同职业、经济状况的人群心理状况与总体及互相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下岗无业人员、低收入人员等弱势群体和不善于沟通的人群应是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心理压力骤增的今天,很有必要对沟通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某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发展。方法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自编问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不同层次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婚姻、文化、职业均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96%的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结论政府及卫生等部门应高度关注及支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评价工具,对1 296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金华市老年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4.47%,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恐怖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婚姻状况、居住社区类型、经济收入、慢性病因素上有影响。结论:金华市老年人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性别、婚姻状况、居住社区类型、经济收入、慢性病是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女性、农村社区、无配偶、经济困难、有慢性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需求迫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方法随即调查访问了本地社区35岁以上的人群798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心血管疾病的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性别、年龄、饮食生活习惯、家族病史、血压、血清总胆固醇、糖尿病等均有关。结论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在居民中开展积极地健康宣讲,对于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南省部分医学实习生焦虑情绪现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为制订干预性措施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制调查表对湖南省5家医院396名医学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实习生焦虑总发生率为18.20%。不同科室、学历、性别之间的焦虑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但在家庭经济状况,身体健康没有差异(P0.05)。不同科室类型、学历、户籍类型和带教老师职称是焦虑发生的相关因素。比值分别为2.697、3.414、0.224、和3.363。结论湖南省医学实习生焦虑总发生率较高,并与多方面因素相关,且有其特殊性。其心理健康工作有待加强,及早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焦虑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了解柳州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柳州市14个社区425位居民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情况的调查.结果 约五成社区居民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服务,98%社区居民不确定本社区是否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结论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的需求量较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起步,但是相关工作比较零散,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结合调查结果探讨如何在社区中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省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行居民心理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10—12日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在湖北省抽取1 157名居民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湖北省1 157名居民中,有16.51%的居民有焦虑症状,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居民焦虑状况不同(均P 0.05);有51.51%和13.74%的居民有中度和高度恐惧,且不同性别和年龄居民恐惧状况不同(均P 0.05);有20.22%和73.38%的居民对战胜疫情有中度和高度信心,且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居民战胜疫情的信心状况不同(均P 0.05);有35.87%和25.24%的居民中度和重度担忧因此次疫情而遭受歧视,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居住地居民担心受歧视状况不同(均P 0.05)。结论湖北省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居住地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湖北省居民应给予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