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分为杜克肌营养不良(DMD)和贝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的类型,断裂点的分布,并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检测59个来自北方地区DMD(51例)及BMD(8例)家系的男性患者及其父母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从59个DMD/BMD家系的59例DMD/BMD患者中,检测到33例外显子缺失,6例外显子重复和l例点突变;内含子44是最常见的断裂点(n=13,33.3%),内含子50和45为第二位(n=11,28.2%)和第三位(n=8,20.5%).并发现2例为Leiden数据库中未报道的新发突变,即D,149的2个位点的重复突变(外显子3~7和外显子44)和D165的点突变[5208del(A)].1例患者为中国人群中未见报道的外显子22缺失.19例患者用MLPA方法未检测到突变.结论 缺失突变主要发生在外显子45~50的中央热区,重复突变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端,内含子44是中国北方人群DMD基因缺失最常见的断裂点.  相似文献   

2.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基因突变所致的X 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骨骼肌无力和萎缩,儿童DMD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存在运动症状和非运动性症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在过去的20年中,针对DMD发病机制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外显子跳跃、无义突变通读、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替代以及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型方法是目前治疗研究的热点,正在成为治疗 DMD 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B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突变与蛋白质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法检测14例DMD/B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突变,肌肉活检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腓肠肌组织中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4例DMD/BMD患者中有3例检出dystrophin基因缺失,其余未检出基因突变。肌肉活检结果显示,14例患者均可见肌纤维大小不一,圆形化,肌纤维明显变性、坏死,不同程度再生;部分肌纤维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例未表达dystrophin基因突变患者的肌纤维膜dystrophin蛋白不同程度表达减弱,其余11例患者可见肌纤维膜dystrophin蛋白质表达完全缺失。结论 MLPA联合肌肉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可以鉴别诊断DMD/BMD,为患者的诊治和预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有Duchenne肌营养不良家族史孕妇的产前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有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家族史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研究.方法 PCR检测胎儿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和DMD基因常见缺失的18个外显子,同时用DMD基因的6个(CA)n重复序列STR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对31例有DMD家族史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肉病理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方法,对5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40例Duchenne型营养不良(DMD组),10例Becker型营养不良(BMD组)]肌纤维膜dystrophin的表达、肌肉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与30例其他疾病(多发性肌炎3例、皮肌炎6例、糖元累积病1例、脂质累积病15例、周围神经病2例、脊肌萎缩症3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肌肉病理显示:DMD组中有30例肌肉病理改变较重,10例较轻;BMD组的肌肉病理改变较轻,这些均与年龄有关。免疫组化显示:DMD组肌肌纤维膜均有严重的dystro-phin缺失,BMD组肌纤维膜有50%~70%的dystrophin缺失;对照组无dystrophin缺失。结论肌肉病理及dys-trophin SP免疫组化检测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9年7月—2021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例疑似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患儿的基因变异特点。对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5例患儿中,有14例存在DMD基因变异,其中12例为外显子区域大片段缺失,2例为点突变[c.2168+1G>T和c.9917_9923del(p.Thr3306Serfs*22)]。检测到的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共涉及11个不同的区域,其中8个可引起抗肌萎缩蛋白可读框移码,2个可引起阅读框内整码缺失,1个缺失变异覆盖整个DMD基因。14例DMD基因变异患儿均有酶学异常增高、肌源性损伤等特征,被确诊为DMD。1例未检测到DMD基因变异的患儿存在LAMA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819+1G>A和c.1884G>A(p.Glu628Glu)],被诊断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结论 临床需注意DMD、贝克肌营养不良(BMD...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缺失的检测主要是Southem印迹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DNA微阵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目的:制备简易DNA微阵列检测DMD基因常见外显子缺失,作为一项新技术的方法学摸索,为开发更完善的DMD基因诊断芯片做准备。设计t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5例患来自2000-01/2001—1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所有患均为男性。健康为患的父亲。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DMD患和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微阵列杂交结果;PCR结果。结果: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4例DMD患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缺失,其结果与PCR验证相符,对照满意。结论:DNA微阵列技术适用于DMD基因缺失检测,具有简便、高通量、灵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uchenne/Becker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C/BMD)致病基因外显五缺失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的。方法:利用9对引物以多技术,对临床诊断的DMD/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共发现15例患者外显子缺失,主要分布在中央缺失热区和5'端缺失热区,其中汉45、18号外显子缺失最多见,且缺失片段长度各异。结论:(1)外显子缺失的表达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呈高度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缺失及提高缺失检出率。方法 采用26对引物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技术,对74例DMD/BM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结果 共检出42例基因缺失病人,缺失率为56.7%,主要分布于中央缺失热区和5′端缺失热区,其中以48号和49号外显子缺失最为多见,这两种技术结合应用,可检出常规方法未能检出的缺失。结论 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44-52号外显子和1-19与外显子两个缺失热区。采用26对引物mPCR技术及PAGE电泳技术可有效提高基因缺失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缺失的检测主要是Southern印迹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DNA微阵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目的制备简易DNA微阵列检测DMD基因常见外显子缺失,作为一项新技术的方法学摸索,为开发更完善的DMD基因诊断芯片做准备.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5例患者来自2000-01/2001-1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健康者为患者的父亲.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DM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微阵列杂交结果;PCR结果.结果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4例D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缺失,其结果与PCR验证相符,对照满意.结论DNA微阵列技术适用于DMD基因缺失检测,具有简便、高通量、灵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疗养护理病历存在的缺陷,探求提高护理疗案质量的改进措施。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的护理病历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医嘱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6次,一般护理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2次,体温单存在的质量缺陷68次。结论注重护士的在职培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护理疗案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