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益气通络方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DN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和脑缺血加益气通络方组。缺血再灌 3天后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结果 :①HE染色 ,光镜下观察CA1区组织病理学变化 ,并用显微测微尺测量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密度 (存活锥体细胞的个数 /mm) ,表明益气通络口服液组 ( 1 1 4 .5± 1 9.0 )与生理盐水组 ( 1 0 .5± 3.0 )比较 ,P <0 .0 1。②TUNEL染色 ,光镜下假手术组未见阳性结果 ,缺血再灌流加生理盐水组CA1区大部分锥体神经元发生凋亡 ( 1 2 4 .0± 1 1 .5) ,益气通络方组CA1区凋亡的锥体神经元明显减少 ( 2 4 .5± 3.0 ) ,存活细胞增多。结论 :益气通络方能够显著降低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临床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测定了短暂性脑缺血后不同再灌时间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短暂性脑缺血时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1);再灌流30分钟后乳酸恢复到对照水平(P>0.05);而再灌流48小时后海马乳酸量又再次升高(P<0.01)。本实验结果揭示乳酸在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首先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DND模型,以计数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谷氨酸钠和氯胺酮对海马DND的影响;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测定脑缺血10分钟时背侧海马氨基酸含量。结果示谷氨酸钠加重海马DND损伤;氯胺酮对海马DND有明显保护作用;短暂性脑缺血10分钟时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升高。此结果均直接或间接说明兴奋性氨基酸在海马DND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模型,用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绞股蓝总皂甙(GPM)对海马DND的影响。NS组、GPM-I组和GPM-Ⅱ组的CA_1区神经元密度分别是107.50±6.63、146.18±19.75和165.30±9.24。GPM-I组、GPM—Ⅱ组与NS组比较P<0.01,P<0.0001。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绞股蓝总皂甙对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细胞的死亡形式,为深入研究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和脑缺血后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大鼠脑缺血(15min)再灌注(0.5h-7d)动物模型、HE染色、TUNEL法原位标记DNA末端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处理。结果HE染色显示,缺血后24h细胞出现损伤表现,进行性加重,直至缺血后7d。缺血后12h,可见TUNEL阳性细胞,进行性增多,48h增加更为明显,72h达高峰;然后有所减少,但至缺血后7d,依然存在。以上损伤和阳性细胞主要位于海马CA1区。结论短暂性前脑缺血后,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共同参与了大鼠海马细胞的死亡过程,二者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且皆主要发生在海马的选择性易损区。 相似文献
6.
7.
我们怀着巨大的兴趣阅读了Colbourne等人最近在《卒中》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作者研究了作为缺血持续时间的一个指标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程度和成熟率,他认为短暂的前脑缺血引起的Q~1区神经元缺失比剧烈的损伤引起的缺失更慢。而且,作者报道某些神经保护因子如a-氨基酸甲基恶唑丙酸拮抗剂NBQX等仅通过延迟神经元损害而影响成熟率。我们认可这些结果,同时同意该篇文章的编者按中的关注:延迟性细胞死亡不是凋亡,实际上是坏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方对缺血性肾病早期大鼠的肾组织及其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缺血性肾病早期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双侧肾动脉不全结扎术导致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建立缺血性肾病动物模型。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预防组、药物组,于造模后14 d取材。采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检测ICAM-1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预防组、药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病灶,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减轻;预防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ICAM-1表达增加;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ICAM-1表达显著减少。结论益气通络方可能通过减少ICAM-1的表达,从而防治缺血性肾病的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20分钟,再灌流7天内,动态观察背侧海马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光镜观察表明:海马各区对缺血的反应性不同,其中以 CA_1区锥体细胞对缺血最为敏感,并且 CA_1区神经元的损伤是迟发性的,再灌流4天后才出现大量神经元的坏死、消失,即“迟发性神经元死亡”(NDN)。电镜下发现:缺血再灌流早期(1~2天),CA_1区神经细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增多。本实验结果表明: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的海马损伤与脑组织其他区域神经元损伤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健脑方对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以及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取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全脑缺血模型。术后治疗组给予健脑方灌胃干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使用BrdU标记技术观察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在缺血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而缺血后7、14、20、28 d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或P<0.01)。水迷宫试验显示术后第14天治疗组大鼠寻台平均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结论健脑方能持续明显促进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并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大鼠完全性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的另一种形式-细胞凋亡。采用琼酯糖凝胶电泳及原位缺口翻译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是否有凋亡特征性改变。结果;脑缺血损伤后5d,从海马CA1区神经元提取DNA,其琼酯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梯状结构。而采用原位缺口翻译法,发现缺血损伤后3d,海马CA1区开始出现胞核染色体阳性的凋亡细胞,缺血损伤后5d,凋亡细胞达到高峰。结论:海马CA1区尽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肾通络方对实验性肾病综合征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造模。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肾通络方组、肾炎四味片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后予以药物干预,共给药4w。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24h尿蛋白,光镜下切取肾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炎四味片组和益肾通络方组大鼠24h尿蛋白量明显降低(P<0.01);而2组之间比较,益肾通络方组大鼠24h尿蛋白量降低更显著(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肾小球呈局灶性节段性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部分小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肾间质纤维化;肾炎四味片组以上改变较同期模型组轻,而益肾通络方组显著减轻。结论:益肾通络方能降低大鼠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各区域bcl-2家族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免疫组织学和图象处理技术.结果 (1)前脑缺血再灌流后6h、12h、24h,bax在CA1区的表达明显增加(49.1±8.0~59.2±6.3 vs 50.1±4.0~72.3±8.9,P <0.05);再灌流后12h,Bax在CA3区的表达略有增加(P <0.05);而Bax在齿状回的表达始终无明显变化.(2)在前脑缺血再灌流后12h、24h,bcl-2及bcl-xl在海马三个亚区的表达都明显增加(bcl-2:72.7±9.6~95.6±6.4;bcl-xl:67.7±6.4~88.1±9.0,P <0.05). 结论 CA1区在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即出现Bax的表达增加,这个变化可能是CA1区较其他亚区更易产生迟发性神经元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和神经生长因子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P75NTR、Bcl-2、Bax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它们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区神经元短暂脑缺血后产生凋亡及NGF对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侧脑室注射NG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75NTR、Bcl-2、Bax表达的情况,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对照组海马CA1区无P75NTR、Bcl-2阳性染色和凋亡细胞,可见少量Bax表达,再灌注后该区Bcl-2始终阴性表达,Bax则表达增加,出现P75NTR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在NGF给药组,再灌注后海马CA1区Bcl-2出现阳性染色,而Bax及P75NTR的表达则明显降低,细胞凋亡亦明显减少。结论:再灌注后海马CA1区P75NTR、Bax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神经元产生凋亡的机制之一,NGF抑制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其受体的调节,从而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光、电镜观察了全脑缺血15min再灌流后锥体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48h后CA1区发生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样改变,同时也观察到部分锥体细胞胞浆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结论提示调亡与坏死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全脑缺血再池流后DND。 相似文献
16.
丙泊酚对脑缺血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目前对检测凋亡较为敏感的末端去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结合光镜对海马区进行细胞凋亡检测 ,观察丙泊酚 (异丙酚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 SD雄性大鼠 ,体质量 2 80~ 32 0 g,购于上海西普耳—必凯实验动物中心。1.2 药物 丙泊酚 ,10 mg/ ml(英国捷利康公司 )。1.3 大鼠缺血模型 本研究采用四血管阻塞大鼠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术后 1,2 ,3,4,5 ,7d6组 ,分别在缺血前和缺血后 10 m in给药 ,又按照给药剂量分为 2 .5 ,5和 10 mg/kg3组 ,每个时间点每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苦参素对大鼠慢性脑缺血后大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复制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苦参素低[25 mg/(kg·d)]、中[50 mg/(kg·d)]、高[100 mg/(kg·d)]剂量组,各20只,术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疗程7 d。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及凋亡状况;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海马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生化分析海马区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海马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素中、高剂量组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变化和凋亡状况均明显改善,凋亡指数(AI)显著降低(P<0.01),海马区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且Bcl-2/Bax比值显著提高(P<0.05或P<0.01),Caspase-3、NF-κB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或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苦参素具有抑制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药理学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苦参素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以及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神经节苷脂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0只。缺血组和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狭窄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假手术组和缺血组注射9 g.L-1的氯化钠溶液1 mL.kg-1.d-1,治疗组注射神经节苷脂20 mg.kg-1.d-1。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基转移酶介导性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结果假手术组、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CA1区凋亡神经元数量分别为2.23±0.67、26.17±4.82、15.40±5.30。缺血组大鼠CA1区神经元凋亡数目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数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可能是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进而改善脑损伤,起到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光,电镜观察了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锥体细胞是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48h后CA1区发生了迟发生神经元死亡,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样改变,同时也观察到部分锥体细胞胞浆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结论提示凋亡与环死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DN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注后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80~300g,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组(IHHP);缺血/再灌注组(I/R);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2次+全脑缺.血/再灌注组( IHHP2+ I/R);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4次+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HHP4+I/R);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6次+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HHP6+ I/R).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全脑缺血后8 min行再灌注.硫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及锥体神经元密度;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结果 与Sham组相比,单纯性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对海马组织形态和神经元凋亡率均无明显影响;I/R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损伤明显,存活的锥体细胞稀疏,排列紊乱,细胞明显缺失.I/R组与Sham组相比,组织学分级明显升高,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增加;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2次、4次和6次+ I/R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损伤均明显改善,组织学分级明显降低,存活神经元密度值均明显增加,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降低,其中IHHP4+ I/R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间歇性低压缺氧本身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无明显损伤作用,但可对其后短期内发生的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适当的预处理是诱导有效脑保护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