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红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04-4405
目的:观察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阴道分娩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妇产程进展,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结果: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并顺利经阴道分娩,提高阴道分娩率。结论:正确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319-4320
目的:探讨徒手转胎位处理头位难产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1年3月215例头位难产产妇,其中119例患者持续性枕横位,81例患者持续性枕后位,其余15例患者为前不均倾位、胎头高直位、颜面位、额位等,使用徒手转胎位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导致的头位难产产妇,观察徒手转胎位处理头位难产的效果。结果:①119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转胎位成功102例,成功率为85.7%。其余17例产妇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或剖宫产术。81例持续性枕后位,徒手转胎位成功68例,成功率为84.0%。其余13例产妇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或剖宫产术。两组患者的徒手转胎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 6,P=0.737 4)。②170例经徒手转胎位而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情况良好,166例新生儿Apgar评分≥7分,余4例新生儿<7分,但经吸氧处理后,Apgar评分转为正常。结论:徒手转胎位是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所致头位难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头位难产徒手旋转枕后位和枕横位8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阴道徒手旋转枕后位、枕横位至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的可行性和临产效果。方法介绍83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徒手转胎头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83例徒手转胎成功67例,顺产51例,产钳加侧切5例,剖腹产16例,失败11例。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者5例,8~10分78例,无1例重度窒息。结论徒手转胎是处理头位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剖腹产率。  相似文献   

4.
及时处理持续性枕横位 枕后位可降低头位难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最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位,使胎位转为枕前位并顺利经阴分娩,是目前降低头位难产的最主要措施。我们对152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进行胎位旋转,成功率为78.2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徒手转胎位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科近期共收治110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产妇。均采用徒手转胎位处理,分析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结果61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为86.9%(53/61);49例持续性枕后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85.7%(42/49)。两组产妇部分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术或剖宫产术,母婴平安。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徒手转胎位是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何飞霞  陈可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2-1463
目的:根据持续性枕后位产程进展情况处理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分娩的3 683例产妇资料,将宫口扩张7~10 cm的21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两组:A组109例经阴道内诊检查确定枕后位且已破膜者,取孕妇胎儿脊柱方向同侧俯卧位、徒手转胎头、产后常规静滴缩宫素2 h;B组109例取随意卧位、无徒手转胎头、产后未常规静滴缩宫素。结果:A组第二产程延长减少23.0%,自然分娩率增加48.6%,产钳助产减少24.8%,剖宫产率降低23.9%,新生儿窒息率减少9.2%,产后出血率减少12%,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的难产率增加,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可减少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手法复位治疗头位难产11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分娩活跃期徒手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11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联合手法。结果:110例经手法旋转后,84例成功自娩,转位成功率为76.36%,其中26例转位失败者14例行胎头吸引术,8例产钳助产,2例剖宫产结束分娩,转位失败率为23.64%。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高,达87.50%;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为46.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法复位可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为枕前位,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周志强  顾红 《工企医刊》1999,12(4):71-72
1 临床资料本院自1990年7月到1993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4271例,持续性枕后位51例,占同期分娩人数的11.95%。其中经产妇1例,初产妇50例,年龄23岁~35岁。阴道分娩26例(自然分娩8例,胎头吸引器助产15例,产钳助产3例),剖腹产25例。2 讨论2.1 持续性枕后位的识别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徒手指转法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4年住院分娩中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胎头仍阻滞在骨盆不同平面的63例持续性枕后位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持续性枕后位经阴道徒手指转及经腹部以同一方向推胎儿背为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纠正枕后位,成功率87.3%(55/63)。[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占头位难产之首,降低其发生率是降低头位难产的关键。徒手指转法简单方便.只要把握指转指征,成功率高,有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手法旋转枕横位及枕后位,防止难产发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对256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者采用徒手旋转胎位,改善胎头俯屈,以最小的径线通过骨盆,使胎儿顺利娩出。[结果]徒手旋转成功者234例(91.4%),全部经阴道分娩及助产;剖宫产22例(8.6%)。徒手旋转胎头位置的成败与胎儿体重及分娩方式有关;新生儿窒息与产程及脐带因素有关,与旋转无关。[结论]采用徒手旋转胎位可使头位难产转为顺产,它成功率高,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多数能向前转135°或90°,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仅有5%~10%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者称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多数需剖宫产术来结束分娩,少数需产钳术,自然分娩者极少.因此,尽早纠正枕后位对预防头位难产意义重大.现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住院分娩过程中行侧俯卧位与胸膝卧位联合纠正枕后位100例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占头位难产绝大多数,对母婴危害性极大,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我院201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过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分娩1684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201例,占11.93%。孕妇年龄21~38岁,初产妇188例,经产妇13例,足月妊娠178例,过期妊娠23例。1.2 诊断标准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直至分娩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只要胎头仍取枕横位或枕后位者。201例分娩结束时胎头为枕横位154例,枕后位27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旋转枕前位20例。1.3 发生因素产道异常30例,占14.93%,产力异常88例,占44.32%,胎儿异常12例,占6.13%(巨大儿11例,胎儿畸形2例),相对性头盆不称71例,占35.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在降低头位难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分娩4352人数中123例活跃期产程异常,子宫颈口扩张4 cm-10 cm,胎头位置持续性枕后位的孕妇,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封闭水肿宫颈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分为2组,Ⅰ组宫口开大4 cm-7 cm,Ⅱ组宫口开大≥8 cm,右枕后位作顺时针旋转,左枕后位作逆时针转为枕前位.结果 Ⅰ组中51例,自然分娩24例,成功率为47.1%.Ⅱ组中72例,自然分娩65例,成功率91.6%.头盆评分越高成功率越高.头盆评分≥8分,成功率95.5%,头盆评分=6分,仅为43.3%,P<0.05.结论 严密监测产程,适时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可显著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手术产率,有利于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4.
仝玉丽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516-1517
目的观察产程活跃期徒手矫正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产妇16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后,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轻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结果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成功145例,失败15例,其中枕后位13例,枕直后位2例。结论该法可矫正异常胎头位置,使难产转为顺产,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矫正产程中持续性枕后位的有效方法,以降低难产率.方法 对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持续性枕后位的92例产妇,经加强产力、改变孕妇体位、封闭宫颈水肿等处理,胎儿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且产程阻滞,为持续性枕后位者,辅以经孕妇腹壁推胎背成枕前位联合手法,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92例中转胎位成功80例,失败12例,成功率为87.0%;无胎儿头皮擦伤、颅内出血、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擦伤等并发症.结论 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胎头,可改善胎头以最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的时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恰当时机.方法 190例产妇,在头位难产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时,徒手转胎位为枕前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结果宫口开大6~10 cm,胎先露在坐骨棘至棘下2 cm者成功率高,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达94.68%(89/94);官订开大<6 cm或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在坐骨棘上或在坐骨棘下≥2 cm者成功率低,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为62.50%(60/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徒手转胎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术,与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位相比,更为安全、有效、易掌握.选择适当的时机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恰当时机。方法190例产妇,在头位难产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时,徒手转胎位为枕前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结果宫口开大6~10cm,胎先露在坐骨棘至棘下2cm者成功率高,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达94.68%(89/94);宫口开大〈6em或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在坐骨棘上或在坐骨棘下≥2cm者成功率低,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为62.50%(60/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徒手转胎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术,与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位相比,更为安全、有效、易掌握。选择适当的时机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1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处理,观察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自然分娩成功率、产妇阴道损伤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经过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后,阴道分娩率为76.4%高于对照组的58.7%,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可改善胎头以最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产早期发现胎方位异常并适时转胎头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产程有异常倾向的孕妇,在潜伏期末和活跃期早期进行阴道检查发现胎方位异常,并要求阴道分娩的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35例;枕横位64例,枕后位72例。结果:自然转位18例,占13.2%;徒手转位成功89例(包括阴道产钳助产19例),占65.4%;总成功率78.7%。失败29例(剖宫产分娩),占21.3%(其中2例放弃产钳分娩,5例1次转位失败后放弃再次转位)。结论:早期发现胎头位置异常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徒手转位矫治头位难产3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生于头先露难产称头位难产。文献报道,头位难产发病率高,占总分娩数的20·8%,超过难产总发生率的2/3以上〔1〕。为探讨徒手转位矫治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在2004~2005年我们对348例头位难产采取徒手转位矫治异常胎头位置,使难产为顺产,成功率达92·53%,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2005年我院妇产科共分娩8 312例,在阴道分娩的2 874例中,胎头位置异常348例,占阴道分娩数的12·11%。本组产妇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6·39岁;初产妇252例,占72·41%;经产妇96例,占27·59%;枕横位188例,占54·02%,枕后位160例,占45·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