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省川崎病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川崎病的发病、分布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调查表 ,对云南省 12 6家县级以上有儿科病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填表调查。结果  5年间共报告患儿 594例 ,发病率 4 45 10万 ;男女之比为 1 50∶1(3 56 2 3 8) ,发病年龄以 5岁以下为主 (86 2 % )。以城市患儿居多为 3 98例(67 0 % )。少数民族患儿 45例 (7 6% )。 3 99例中发生心脏后遗症者 114例 (2 8 6% )。无死亡病例。复发病例4例 (0 7% )。结论 云南省川崎病发病明显低于日本 ,而与国内部分省份相近。心脏后遗症者高于日本与国内一些省份。基层医院应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抗心磷脂抗体在小儿川崎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A IgM)对川崎病 (KD)患儿合并心血管损害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ISA)测定不同时期 36例川崎病患儿 (KD组 )和 34例健康正常儿童 (对照组 )血清中的ACA IgM。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UCG)的结果及心肌酶谱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 (CK MB)进行比较。结果 :川崎病(KD)组急性期ACA IgM阳性率 5 2 .8% (19/ 36 )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ACA IgM阴性率 14 .7% (5 / 34)及恢复期ACA IgM阳性率 2 5 % (9/ 36 ) ,P <0 .0 5。川崎病 (KD)组急性期ACA IgM阳性率明显高于CK MB及UCG的阳性率。结论 :ACA IgM对KD合并心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以及KD发生、转旧、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06-2010年,我院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检测47例KD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及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年龄相近的2000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47例KD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患儿12例,阳性率25.5%,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年龄相近的2000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患儿212例,阳性率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K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是导致KD发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早期、及时应用阿斯匹林加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加以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患儿28例,男17例,女11例。发病年龄在2个月~11岁,其中<4岁20例(75%),>4岁7例(25%),发病月份1~6月13例,6~12月15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和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微生物快速培养鉴定、快速血清学)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90例资料,按照检验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采用快速血清学检验法,而观察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则采用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法,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检测法的阳性检出率、不同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和不同病程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为62.22%(P<0.05),<2岁患儿阳性检出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为50.00%(P<0.05),>5岁患儿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程<7 d患儿阳性检出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P<0.05),≥7 d患儿阳性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生物快速培养鉴定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法,可将其作为鉴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KD患儿治疗的方法,为K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4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K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四季均可发病,年龄以4岁内为主;典型KD37例,不完全性KD9例。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70%,不完全性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44.44%,不完全性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典型KD(P0.05)。静注丙种球≤10d和10d治疗典型和不完全性KD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结论重视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KD诊断,早诊断,早治疗能降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015—2017年贵港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贵港地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14 21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所有调查对象,收集所有患儿血清标本并进行MP-Ig M抗体检测。结果 14 218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血清MP-IgM抗体阳性4 592例,总阳性检出率32.30%,其中2015年度4 657例患儿中MP-IgM阳性检出1 281例,阳性率27.51%,2016年度4734例患儿中MP-IgM阳性检出1 420例,阳性率30.00%,2017年度4 827例患儿中MP-IgM阳性检出1 891例,阳性率39.18%,MP-IgM阳性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另分析显示4 592例MP-IgM阳性检出患儿中春季发病944例,阳性率26.67%,夏季发病1 308例,阳性率33.89%,秋季发病1 379例,阳性率36.59%,冬季发病961例,阳性率31.51%;其中男性患儿阳性检出率33.27%,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31.23%;婴儿组患儿中MP-IgM阳性检出率10.31%,幼儿组患儿中阳性检出率29.86%,学龄前组患儿中阳性检出率35.83%,学龄组患儿中阳性检出率39.06%。结论本地区儿童MP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不容小觑,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好发于夏秋季,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临床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彩色超声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川崎病患儿发病不同阶段的彩色超声诊断,重点分析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初发病例中,发现冠状动脉扩张(CAD)86例(82.69%),冠状动脉瘤(CAA)10例(6.92%),巨大冠状动脉瘤(BCAA)2例(1.92%),冠状动脉血栓或狭窄6例(5.77%),随着病程进展及治疗,CAD和CAA比例逐渐下降,而冠状动脉血栓和狭窄比例逐渐增高。结论利用彩色超声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准确、方便、安全的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在我院确诊的川崎病患儿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结果共收治102例,男女比例1.91∶1,1~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全年发病,以2、4、6月多见,冬季发病率最低。典型川崎病65.69%。临床表现除发热外,最常见为结膜充血及口唇皲裂。急性期78.4%的患儿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者50.98%,血小板升高者91.18%。以人血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的规范治疗,均在两周内好转出院。结论苏州地区川崎病发病年龄、性别及季节分布、典型川崎病发病率与国内其他报道相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不完全川崎病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丙球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血清过敏原分布特征,为重庆地区A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该院皮肤科就诊的12岁以下AD患儿482例,对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2例AD患儿中,血清总IgE抗体阳性394例(81.74%),特异性IgE抗体阳性337例(69.92%)。<3岁AD患儿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与>3~6岁及>6~12岁AD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37例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患儿中,1种过敏原42例(12.46%),2种过敏原74例(21.96%),3种过敏原85例(25.22%),4种及以上过敏原136例(40.36%)。337例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患儿主要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尘螨组合和屋尘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吸入性过敏原平均阳性率(P<0.05)。黄豆和鸡蛋白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平均阳性率(P<0.05)。结论 大多数AD患儿有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水平均升高等症状,检测血清特异性IgE可帮助临床发现AD患儿过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方法本科2004年7月~2011年12月对23例25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男9例,女14例,年龄27—63岁,Hartofilakidis分期I期9髋,Ⅱ期13髋,Ⅲ期3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21—60分,平均38分。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疼痛均消失,末次随访关节Harris评分为81~89分,平均86分,较前提高48分,无感染及血管损伤、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Orem护理模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及意义,并与常规康复护理模式进行比较。方法将46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结合改良Orem护理模式23例23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护理模式23例23髋。通过两组病例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知晓率、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以及对两组病例术后早期随访的住院时间、使用助步器的时间、术后Harris髋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观察组病例的康复护理知晓率、满意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在住院时间、使用助步器的时间等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早期(术后6周、3个月)Harris髋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但术后远期(术后6个月、1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em自理护理模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能增强病患的自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个性化术式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方法采用Pemberton骨盆旋转截骨,Dega骨盆旋转截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及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不同个性化术式及其组合,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6例34髋,根据Mckay临床康复评定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2~6年,平均3年4个月。3髋股骨再骨折(8.3%),2髋术后股骨头再脱位(5.8%),6髋股骨头缺血坏死(17.6%)。治疗效果34髋中优10髋、良17髋、可6髋、差1髋,优良率为79.4%。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式,注重手术细节,并配合术后有效的功能康复,是降低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并发症和病残率,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39例患经2~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优良率为92.3%。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影像学中的X线、CT及MRI在诊断膝关节滑膜软骨瘤中的作用。方法对本院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的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病例中行X线平片检查的为25例,行CT检查的有20例,行MRI检查的有15例。结果行X线平片检查的25例患者中诊断阳性者19例,行CT检查的20例患者中诊断阳性者为19例,行MRI检查的15例患者中诊断阳性者为12例,检出率分别为76%、95%和8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检查显示阳性者关节内以及关节周围可见卵圆或圆形的结节状的骨化或钙化影,CT和MRI检查显示阳性者可见骨化或钙化影,但是在清晰度和数量上要优于X线平片检查。结论 X线、CT及MRI均可诊断膝关节滑膜软骨瘤,CT的检出率较高,诊断效果也较好;临床诊断时可将更廉价X线平片检查作为膝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32例保留股骨颈联合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保留股骨颈联合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初步体会。方法选取自2006年4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行保留股骨颈联合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2(34髋)例患者,其中男14例(14髋),女18例(20髋),平均年龄43.5岁,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通过影像学了解假体位置、松动情况。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得到访,平均随访时间48(16-108)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0.53±4.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55±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检查示,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碎裂,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骨折,无关节异响、翻修,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1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假体脱位,1例患者术后3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保留股骨颈联合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5岁以下、骨质良好并且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身体运动量较大的患者短期随访效果满意,但远期疗效需更长期的随访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AO分型:A1型15例,A2型49例,A3型16例.观察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对患者进行6~36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骨折一期愈合,无手术后再骨折,无内固定切割、髋内翻,主钉断裂及螺旋刀片退出.末次随访评定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61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96.3%.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愈合快,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住院KD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典型及不完全性KD各种临床表现;(2)冠状动脉病变表现。结果125例中男78例、女47例,男女比例为1.7:1,年龄4岁内114例(91.2%),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以4~6月发病最高。KD中典型KD87例(69.6%),不完全性KD38例(30.4%),典型KD组的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率高于不完全性KD组(P〈0.01),而实验室检出阳性率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治疗前曾做UCG115例,检出冠脉病变36例,占31.3%(36/115),冠脉瘤7例,占6.1%(7/115)。结论UCG及ECG检查能及时发现KD并发心血管病变,特别是UCG能及早发现KD并发冠脉病变。重视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不完全性KD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9.
小儿川崎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川崎病(KD)患儿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5例KD患儿、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D-二聚体并同时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KD患儿组的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D-二聚体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与NCAL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CAL组的CRP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1)。与血小板计数均无相关性。结论: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的关系。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的并发症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