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蒋善芳  谷柯  唐群芬 《微创医学》2005,24(2):161-162
目的比较PCA(患者自控)注药镇痛泵连续硬膜外注入盐酸罗哌卡因和度冷丁肌注在中孕引产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将131例要求终止中期妊娠的孕妇随机分为盐酸罗哌卡因组(A组)、度冷丁组(B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比较3组的产痛程度,产后2 h内出血量、羊膜腔注入利凡诺至排胎所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的产痛强度明显低于C组(P<0.01),A组产痛强度低于B组.镇痛效果A组100%,B组57.5%,C组为0,差异有级显著意义(P<0.01).3组之间产后出血量、排胎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PCA注药镇痛泵注入盐酸罗哌卡因镇痛和使用度冷丁肌注引产镇痛不影响排胎过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但镇痛效果PCA镇痛泵注入盐酸罗哌卡因优于肌注度冷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镇痛技术在中期引产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年间自愿在我院要求无痛引产30例(A组)与同期住院非无痛引产30例(B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并记录2种引产方法的排胎时间、总产程和出血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镇痛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P<0.001),A组在排胎时间、总产程、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在中期引产镇痛中效果显著,产妇均能较早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缩短排胎时间和总产程,减少出血量,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注射盐酸罗哌卡因术后镇痛效果的可行性。方法ASA分级Ⅰ-Ⅱ择期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A组(局部浸润组,n=22)、B组(PCA镇痛泵,n=22)和C组(空白对照组,n=22)。A组:手术结束时,切口局部浸润(0.75%盐酸罗哌卡因,脐缘下切口4ml,其他两个切口各3m1);B组:手术结束时,连接PCA镇痛泵(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作为负荷量,PCA镇痛泵的配制:芬太尼20W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以2ml/h泵注);C组:空白对照组,不作术后镇痛,当VSA评分大于等于5cm时,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lmg/kg,采用视觉模拟尺(VAS0—10)评分方法,观察并比较术后2、4、6、12和24h三组患者腹壁伤口痛、深部脏器痛及肩部疼痛的情况以及手术后应用杜冷丁的次数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与C组比较,术后2—24h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C组有14例使用盐酸哌替啶术后镇痛,而A、B组各有2例使用盐酸哌替啶(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注射盐酸罗哌卡因对减轻术后疼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要求自然分娩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采用0.075%盐酸罗哌卡因,B组采用0.1%盐酸罗哌卡因,C组采用0.15%盐酸罗哌卡因,三组均加1μg/ml芬太尼,均采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三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最终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以及产妇满意率。结果三组镇痛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降低(P<0.01),从VAS绝对值看,25min后B组、C组镇痛效果更佳,但C组运动神经阻滞较B组重,30%(6/20)以上感觉下肢软,轻度乏力,其中运动阻滞发生率为15%;三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满意率高于A组、C组(P<0.05或0.01)。结论 0.1%盐酸罗哌卡因加小剂量芬太尼施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是较合适的镇痛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应用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对中期引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要求中期引产镇痛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用10 mg地西泮注射液静推。B组0.1%罗哌卡因混合0.5 mg/L舒芬太尼10 ml(罗哌卡因75 mg舒芬太尼0.1 mg混合液),每组各60例。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妊娠周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无产科病理因素。观察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镇痛效果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效果比较,B组优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中期引产镇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潜伏期应用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无阴道分娩禁忌证和椎管内阻滞禁忌证的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潜伏期组)宫口<3 cm时开始分娩镇痛,B组(活跃期组)宫口≥3 cm时开始分娩镇痛,A、B两组于蛛网膜下腔注入盐酸罗哌卡因2 mg+舒芬太尼4 μg混合液,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分时用0.125%盐酸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A),C组(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处理,不给任何镇痛药物.观察并记录各组产妇生命体征、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出血量、缩宫素使用情况、剖宫率、副作用等情况.结果:A、B两组镇痛后各时段MAP、HR、RR、VAS评分与镇痛前即刻及C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镇痛后各时段MAP、HR、RR下降均在正常范围.A、B两组的产程、新生儿评分、运动神经阻滞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催产素使用率和皮肤瘙痒发生率高于C组(P<0.05).结论:潜伏期应用盐酸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镇痛效果好,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宿颖岚 《海南医学》2012,23(18):30-32
目的 观察地佐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75例(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三组(n=25),A组负荷剂量:地佐辛1.0 mg+0.15%盐酸罗哌卡因10 ml;镇痛泵剂量:地佐辛10 mg+0.15%罗哌卡因100 ml.B组:负荷剂量:地佐辛1.5 mg+0.15%罗哌卡因10 ml;镇痛泵剂量:地佐辛10 mg+0.15%罗哌卡因100ml.C组:负荷剂量:吗啡1.5 mg+0.15%罗哌卡因10 ml;镇痛泵剂量:吗啡3 mg+0.15%罗哌卡因100ml.镇痛泵输注背景剂量2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术后2h、4h、8h、12h、24h、48h各时点的VAS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h、8h、12hA组VAS评分高于C组,C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B组,患者满意度B、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1.5 mg地佐辛+0.15%罗哌卡因10ml为负荷剂量,10 mg地佐辛+0.15%罗哌卡因复合液行PCEA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泵注作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从分娩的初产孕妇中选取460例,随机分为采用正常分娩的对照组(230例)与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泵注作用于分娩镇痛的观察组(230例),两组孕妇在产程中均以胎儿监护仪对胎心、宫缩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本次研究将镇痛情况分为优、良、中、差等四个等级,观察组中镇痛效果为优的孕妇共195例(84.78%),良24例(10.43%),中9例(3.91%),差0例。此外观察组于用药后宫缩压力与胎心没有明显改变,但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同时剖宫产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宫缩素应用、产后24 h出血量、第二产程时间等指标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泵注具有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将单胎足月初产妇100例分为艾司氯胺酮联合盐酸罗哌卡因组(联合组)和盐酸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组)。两组采用硬膜外镇痛泵镇痛。记录两组分娩镇痛前、镇痛后5、15、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胎儿脐动脉、脐静脉血气分析指标、产后1周和6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观察两组镇痛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罗哌卡因组比较,联合组镇痛后5、15、20 min的VAS评分降低(P<0.05),Ramsay评分升高(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胎儿脐动脉、脐静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无显著性。联合组产后1周和6周EPDS评分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BDNF水平高于罗哌卡因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罗哌卡因组。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盐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且有利于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横纹肌阻滞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剖宫产的孕妇30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100例,A组产妇给予质量浓度为1.5 g/L的罗哌卡因1.5 mg/kg,B组产妇给予质量浓度为2 g/L的罗哌卡因1.5 mg/kg,C组产妇给予质量浓度为2.5 g/L的罗哌卡因1.5 mg/kg,同时给予所有产妇镇痛泵辅助镇痛。记录观察所有产妇术后6 h、12 h、24 h、36 h、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产妇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以及腹横肌平面阻滞(TAP)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C组产妇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产妇(P<0.05),24 h后C组产妇的VAS评分低于B组产妇(P<0.05);与B、C组产妇相比,A组产妇的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多,镇痛效果满意度较低(P<0.05),同时B组产妇的镇痛泵按压次数多于C组产妇(P<0.05);3组产妇均未出现术后不良反应。结论使用质量浓度为2.5 g/L的罗哌卡因横纹肌阻滞进行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在程序化间断硬膜外给药(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复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模式下,低浓度和超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科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76例ASA Ⅰ~Ⅱ级、足月单胎头位、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L组(38例):使用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 /mL;UL组(38例):使用0.06%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 /mL。再配对选择76例未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C组。两镇痛组产妇宫口开至2~3 cm行硬膜外置管,镇痛平面控制在T8以下,VAS评分控制在4分以下。镇痛开始30 min后连接脉冲式镇痛泵,设置为每隔1 h注射药液8 mL,PCEA 6 mL,锁定时间10 min。观察各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效果等。 结果 UL组第二产程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L组第二产程比C组明显延长(P<0.05)。两镇痛组间疼痛评分及满意度无明显差异,但UL组局麻药用量少于L组(P<0.05)。3组产妇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和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与0.1%罗哌卡因相比,在 PIEB+PCEA模式下,0.06%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依然能提供比较满意的镇痛效果,对产科结局的干扰更小,临床上可行。  相似文献   

12.
Qian WW  Weng XS  Fei Q  Li Y  Zhai JL  Bian Y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7):2593-2596
目的 观察关节周围注射复方镇痛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3至6月间完成的TKA骨性关节炎(OA)患者36例(36膝)被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注射组(A组,17例)和非注射组(B组,19例).A组术中于关节及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200 mg+吗啡5 mg+1:1000肾上腺素0.3 ml+生理盐水)100 ml复方镇痛注射液.B组不注射,术后两组均统一配置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比较术后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开启PCEA的时间和PCEA的麻醉药总用量、关节活动度(ROM)、切口引流量和上消化道等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PCEA开启时间为4~12 h(P50=8),B组为3~6 h(P5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4 h和总的PCEA麻醉药用量为均少于B组(P<0.05);术后6 h和12 h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两组术前基线资料、伤口引流量、ROM、术后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KA术中关节周围镇痛可延长PCEA开启时间,减少麻醉药用量和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是TKA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3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195例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C 3组;A组病人术后疼痛治疗肌肉注射哌替啶100 mg;B组患者术后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内含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行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同时拔除连续硬膜外导管;C组于术后前15 min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且保留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术后6、12、244、8 h时间段观察3组镇痛效果(VAS评分)、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术后6、12、244、8 h,A组病人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术后244、8 h,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C组肠蠕动恢复时间短于A组及B组(P〈0.01)。结论:术后硬膜外自控(PCEA)应用于妇产科剖宫产术后患者镇痛优于单次吗啡硬膜外镇痛,更适用于术前对疼痛比较敏感或对手术痛有顾虑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PCEA)对产科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488例产妇,其中244例采用PCEA分娩镇痛,另外244例常规分娩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在分娩疼痛程度、产程、产后出血、分娩过程中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新生儿Apgar评分、剖宫产率等方面对照分析.结果 PCEA分娩镇痛组Mulleetr疼痛强度≤2有237例(97.13%),而对照组仅78例(31.97%),两组有显著差异.两组在产程、产后出血、分娩过程中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新生儿Apgar评分、剖宫产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EA分娩镇痛是一种对孕妇高效、安全、对胎儿无不良反应的分娩镇痛方法.PCEA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延长影响作用很小,并不增加剖宫产率及难产率.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摘除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摘除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 ( 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患者 60例 ,随机分成 PCEA组和对照组 ,各 30例。 PCEA组术后通过保留的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持续镇痛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镇痛 ,如肌注度冷丁、吗啡及镇静剂等 ,连续治疗 3d。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VSA)间接评估镇痛效果 ,记录膀胱痉挛次数、持续时间 ,对比膀胱冲洗时间、用液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PCEA能明显减少膀胱痉挛性疼痛发生率、持续时间短 ;缩短膀胱冲洗时间 ;减少膀胱出血量 ;抑制收缩压上升 ( P<0 .0 5 )。结论 :PCEA对前列腺摘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好 ,其疗效确切、安全 ,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种不同镇痛模式应用于可行走性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潜伏期的效果。方法对120例自愿接受可行性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n=60):连续硬膜外镇痛组(A组),联合腰麻与硬膜外腔阻滞组(B组)。当产妇宫口开至1~2cm时,A组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接电子泵,持续输入0.1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1μg/ml:首次剂量8ml,维持量5ml/h,追加量3ml/次,间隔15min。B组腰麻注入0.15%罗哌卡因1.5mg,硬膜外持续泵入0.1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1斗∥ml,速度为3ml/h,追加量2ml/次,间隔15min。与未行分娩镇痛组(c组)对照,观察3组产妇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结果与c组比较,A、B两组镇痛效果明显,第一产程缩短,应用催产素比例提高(P〈0.05)。结论2种镇痛方法能有效减轻产妇产程中的疼痛,缩短第一产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5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单胎孕妇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25例。术后分别采用0.15%罗哌卡因及0.125%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2 μg/ml)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各组术后48 h内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变化及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产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下肢运动阻滞程度低于B组(P<0.01),肌力恢复R组优于B组(P<0.01),R组副作用少。结论: 0.15%罗哌卡因混合芬太尼用于产科术后硬膜外镇痛,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镇痛模式对肺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进行术后镇痛的肺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A组间断肌注哌替啶;B组术毕切口注射罗哌卡因后安放导管继续泵注罗哌卡因;C组采用芬太尼加静脉镇痛(PCIA);D组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E组行PCIA.分别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48、168 h采血测定CD4+、CD8+、NK细胞活性及TNF-α、IL-1β含量及VAS评分.结果 (1)术后各组CD4+、NK细胞活性下降,CD8+活性升高;(2)TNF-α、IL-1β含量各组均升高;(3)A组患者VAS评分高于其他组.结论 肺癌患者术后行有效镇痛可改善免疫抑制,通过外周神经机制镇痛的模式可能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探讨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产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Ⅰ组(剖宫产组)经L_(2-3)间隙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调整麻醉平面为T_6~S_4,术中不用辅助药,术后行硬膜外镇痛.Ⅱ组(分娩镇痛组)于产妇宫口开至3 cm左右进入活跃期时,行L_(2-3)硬膜外常规穿刺并向头端置管,注入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首剂8~10 mL,控制平面在T_(10)以下,待获得满意镇痛效果后接PCA泵,维持量6~8 mL/h,bolus剂量5 mL,锁定时间20 min,至宫口开全时停药.Ⅲ组(自然分娩组)按正常分娩常规程序处理.3组病人术中均予吸氧.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 以及15 min、24 h的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评分(neurological and adaptive capacity score,NACS).胎儿娩出时抽取脐静脉血2 mL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监测产妇分娩过程中的HR、RR、BP,记录产妇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1、5 min的Apgar评分,15 min、24 h的NACS评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脐静脉乳酸含量比较,Ⅱ组与Ⅲ组高于Ⅰ组,Ⅲ组高于Ⅱ组.BE Ⅲ组高于Ⅰ组.3组间脐静脉血pH值、PCO_2、PO_2和S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产妇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相比较,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Ⅱ、Ⅲ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宫高下降幅度、泌乳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比较,Ⅱ、Ⅲ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低,病人睡眠情况好.Ⅱ组产妇满意度高于Ⅰ、Ⅲ组.结论 以0.12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 μg/mL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提供较为有效的镇痛,未见对新生儿及产妇有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分别复合布托啡诺、芬太尼或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应和副作用。方法:12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罗哌卡因+布托啡诺),芬太尼组(罗哌卡因+芬太尼)和吗啡组(罗哌卡因+吗啡),采用LCP模式行PCEA,记录三组患者镇痛药用量、PC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运动阻滞评分。结果:与芬太尼、吗啡组相比,布托啡诺组镇痛药用量、PC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均降低(P<0.05),术后4、8和12 h VAS评分下降(P<0.05),而芬太尼组和吗啡组间无差异(P>0.05)。三组间运动阻滞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布托啡诺组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芬太尼和吗啡组(P<0.05或P<0.01)。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PCEA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具良好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