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杰 《淮海医药》2002,20(2):117-117
目的:探讨输血对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HC-2200型血液分析仪对48例白血病化疗静脉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并与正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血病化疗通过输血治疗后PLT,PCT无明显上升,PDW,MPV明显增高,与正常比较PLT,PCT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MPV,PDW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输血对提高白血病化疗的血小板参数及防止出血并非最佳选择,但可供临床进一步研究输血后白血病化疗出血原因,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中心接受临床血小板配型标本200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对比两组输血者在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以及总的输注有效率。结果 200份反复输血者的血液标本经血小板抗体监测,共检出阳性标本114份,占57.00%,阴性标本86份,占43.00%,对两组标本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进行比较,结果可见阳性组均显著低于阴性组,同时,阳性组的输注有效率(21.05%)也显著低于阴性组(68.6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复输血者可能因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并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为了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可通过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例数100例,根据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每组患者50例,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0日。结果阳性组输注后1 h(16.85±3.21)×109/L、输注后24 h CCI指标(8.65±2.75)×109/L和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 <0.05)。阳性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的输注无效率80.00%和对照组30.00%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研究显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产生影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PAT)和异体输血(HBT)者对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空腹采集静脉血应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AT和HBT两组患者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率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选取心脏外科择期手术中应用PAT者48名,比较其贮血前与术后一周所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同时选取心脏外科择期手术中应用HBT者50名,比较其术前与术后1周以及与PAT组术后1周所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采集输注自体血131U,平均2.73U。而同期未做贮存式自体输血者输异体血432.8U,平均8.65U;PAT组贮血前与术后7d所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HBT组术前与术后7d所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PAT与HBT二组比较,术前所研究血小板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二组所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具有操作方便,无需进行交叉配合试验等优点。同时贮存式自体输血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同时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机体循环,且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还具有明显恢复和保护作用。自体输血不仅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而且安全、经济、有效,对稀有血型的患者意义尤大。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现代医学成果和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推动了输血医学向纵深发展,并趋向更科学更合理化,临床输血已从原来单一的输注全血发展到目前科学的成分输血,成分输血越来越被重视和利用,比例也明显提升。其中,血小板输血的临床意义更加重要,这就给我们的临床医生和输血专业人员提山了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AL患者52例,其中27例在化疗结束后血小板计数(BPC)<30×109/L时开始用rhIL-11治疗。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BPC<30×109/L后7、14d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网织血小板百分率(RP%)及其绝对值(RPC)。25例未用rhIL-11治疗者为非用药组,从化疗后BPC<30×109/L开始观察14d。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①rhIL-11用药组第7、14天血小板计数较非用药组明显增高;用药患者组23例需要输注血小板,平均为4~10U;对照组27例,平均为10~15U。②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Tpo水平较对照降低,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P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③非用药组第7天患者血浆Tpo水平,RP%及RPC均较对照及化疗前明显降低,第14天Tpo水平,RP%、RPC有所升高但仍较对照低。④用药组第7天血浆Tpo水平,RP%及RPC均较非用药组高;Tpo水平,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PC较对照低,第14天均高于对照。结论rhIL-11治疗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IL-11可能有利于骨髓基质的恢复,具有促进Tpo合成或释放作用,使巨核细胞的血小板生成能力增强从而血小板生成增多。  相似文献   

7.
8.
吕国娟 《中国医药科学》2014,(18):189-190,19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反复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72例,并选择同期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69例,统计不同输血次数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计算在血小板输注后1h和输血后24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结果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者,其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比率显著高于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其血小板增加指数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对于既往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多次输血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了解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采用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A)对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史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HLA和抗-HPA的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结果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1.5%(138/268)。其中输注次数:1次患者阳性3例,阳性率9.4%(3/32);2-4次患者阳性58例,阳性率43.1%(58/144);5-8次患者阳性52例,阳性率75%(52/64);〉8次患者阳性25例,阳性率89.3%(25/2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22例,阳性率22.4%(22/9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116例,阳性率68.2%(116/170)。抗体阳性率与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的次数成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几率越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咖啡酸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方法选54例急性白血病经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巩固化疗中患者。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均≥100&#215;109/L。将5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患者在化疗开始前3 d即口服咖啡酸片,0.3g/次,3次/d,至血小板恢复正常;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后不服用任何提升血小板药物。结果服用咖啡酸可有效减少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减少持续时间、输注血小板量。结论咖啡酸能减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程度,加速其恢复,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此以抗癌药物治疗个体化为目的的抗癌药物敏感性试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当今癌症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在众多的方法中,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从蛋白质染色法的思路设计的SRB试验[1]以其简便、敏感、准确、快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对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入住的108例白血病患者,且在首次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者,通过是否进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组和随机输注组。分别在首次血小板抗体检测后2周、4周、8周和12周进行了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进行结果判读与记录。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减弱>1+或转阴,记录为有意义的变化。比较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的减弱或转阴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次数对血小板抗体转阴的影响。结果 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减弱或转阴率高于随机输注组(P<0.05)。配合性输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均低于随机输注组(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越高,血小板抗体转阴率越低,但配合性输注组的转阴率要高于随机输注组(P<0.05)。结论 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有利于血小板抗体的消失和减弱,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白血病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雅香  张瑛 《云南医药》1998,19(6):449-45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现代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争取长期无病生存乃至治愈。笔者1994年以来,采用连续强烈化疗方案,观察初治缓解率,并随访远期疗效,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94年2月至1997年10月初治儿童ALL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商品名:特比澳)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以来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45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结束后24h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U,每日1次,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观察特比澳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化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轻微,仅个别出现发热、寒战、肌肉酸痛或头晕。结论: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献血者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采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采血小板因其浓度高 ,副反应少已取代手工制备的血小板正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中 ,有很多因素影响其采集效率 ,本文通过多年的工作总结出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与机采血小板采集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并在工作中验证了这一关系 ,并运用这一关系来指导工作 ,为临床提供更优质的产品。1 材料与方法1.1 献血员筛选来自市区 ,《符合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采前血小板计数>15 0× 10 9/ L一周未服用阿斯匹林等药物。1.2 仪器设备采用百特 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开放式分离管道系统、分离夹 TNX- 6、PL T- 30…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 (AL)病人在化疗第一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的约占 5 0 %~ 80 % ,而早期快速、简便地预测化疗效果 ,可避免多次无效化疗。我们观察了1990年至 2 0 0 0年 10月间本院住院 4 4例AL病人 ,在诱导化疗第 1疗程后外周血血小板 (BPC)数量变化规律与缓解率之间的关系 ,发现它对早期判断疗效有一定帮助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44例病人均系本院住院病人 ,经骨髓检查确诊为AL ,其中男 2 6例 ,女 18例 ;年龄 13~ 5 5岁 (中位数32岁 )。FAB分型[1] 为L116例 ,L2 6例 ,L34例 ,M2 6例 ,M4 2例 ,M56例 ,M64…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化疗中钝顶螺旋藻对血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化疗对5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治疗,其中41例加用螺旋藻辅助治疗。化疗结束后均有明显的骨髓抑制,加用螺旋藻组则使抑制期缩短,更早地进入骨髓恢复期且外周血细胞上升幅度明显,本研究表明,螺旋藻在辅助化疗中有修复正常造血,促使血细胞上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化疗结束后24h皮下注射rhTPO15000U,而对照组患者未给予rhTPO治疗。监测两组患者4、8、12、24d后的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及化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化疗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8、12d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化疗2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均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30×10^9/L的持续时间与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PO可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的降低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同时其毒副作用也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滤除白细胞输血和未滤除白细胞输血的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注滤除白细胞输血者,HLA抗体阳性率8.6%(3/35),HPA抗体阳性率11.4%(4/35),其中3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例; 反复输注未滤除白细胞患者,HLA抗体阳性率54.8%(23/42),HPA抗体阳性率14.3%(6/42),其中5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20例。两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化疗后患儿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上呼吸道27%、下呼吸道37%、口腔12%、胃肠道5%、肛周脓肿3%、泌尿系7%、败血症5%、中耳炎2%。不同化疗方案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不同,VPLD、HDAra-C、MA方案感染率依次为90%、65%、87%。感染持续时间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组(8.5±2.2)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组(3.5±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最易受累的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胃肠道;化疗方案作用越强,中性粒细胞含量越低,越易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