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备大量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LAK细胞是确保IL-2/LAK疗法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前提。本文介绍增强LAK活性和LAK数量的有效的制备方法。如IL-2的诱导剂量、不同材料(脾细胞、淋巴结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等)的LAK产生的时间动力学及多种LAK细胞增强剂的协同应用,从而获得高效价和大数量的LAK细胞。  相似文献   

2.
制备大量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LAK细胞是确保IL-2/LAK疗法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前提。本文介绍增强LAK活性和LAK数量的有效的制备方法。IL-2的诱导剂量、不同材料(脾细胞、淋巴结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等)的LAK产生的时间动力学及多种LAK细胞增强剂的协同应用,从而获得高效价和大数量的LAK细胞。  相似文献   

3.
培养细胞超薄切片制备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培养细胞超薄切片的制备方法。方法取肝癌患者手术标本进行原代培养后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比较2组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常规组细胞结构模糊,有大量细胞自溶、皱缩和挤压现象。改良法超薄切片显示细胞结构清晰可见,自溶及皱缩现象少。结论改良法能更好地显示细胞的超微结构,是制备培养细胞超薄切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29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患者及14例正常人外周血NK及LAK细胞活性;检测21例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前、后CAH患者外周血NK及LAK细胞活性。结果CAH患者NK及LAK细胞活性较正常人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NK及LAK细胞活性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治疗CAH有效,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提高了CAH患者的NK及LA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5.
6.
以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Ⅱ(rIL-2)诱导患者自体LAK细胞。使用LAK/rIL-2治疗3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妇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LAK细胞(2.2~3.1)×109/rIL-21.6×106单位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前后用B超、X线平片观察肿块变化。结果显示,1例癌肿块明显缩小(PR),1例肿块缩小(MR),1例肿块无改变(SD)。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除1例病人在治疗时出现一过性发热外,未见其他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8.
L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肺癌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人同种异体LAK细胞治疗13例肺癌患者,观察表明:13例患者应用LAK细胞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癌性疼痛减轻,其中4例伴血性胸水者应用LAK细胞胸腔注射后胸水明显减少。说明L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肺癌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还可有效控制胸水积聚。  相似文献   

9.
刘铭  杨康  廖克龙  曾会昌  王明荣 《重庆医学》2004,33(12):1784-1785
目的建立从SD大鼠的输精管中提取、培养获得自体平滑肌细胞的方法.方法取SD大鼠的输精管,用酶消化法分离、提取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的生长情况,用平滑肌特异性的抗α-SMA做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培养的细胞.结果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呈长梭形,并出现"峰-谷"样生长特征.用抗α-SMA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鉴定所培养为平滑肌细胞,其纯度为(91.3±5.2)%.结论成功建立了从SD大鼠的输精管中提取、培养获得自体平滑肌细胞的稳定模型.  相似文献   

10.
11.
由健康人外周血制备的LAK细胞加rIL-2体外培养时间分别为4天和7天,其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是58.7%及43.2%;其对人肝癌细胞所分泌的HBV表面抗原和e抗原也有一定的杀灭活性;结果揭示,LAK细胞对与肝炎病毒密切相关的肝癌治疗有着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研究了LAK细胞/IL—2过继输入对L_(615)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并用细胞毒试验研究了影响LAK细胞/IL—2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若干因素。实验结果表明,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有治疗作用;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的LAK细胞活性极低,其血清对LA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用同种异体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胎儿脾脏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诱生的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是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可靠的LAK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收集广州地区6个月胎儿至6岁儿童新鲜大脑标本63例(126侧),其中5例作脑血管有机玻璃单体铸型,35例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包括7例墨汁灌注后复染),其余用于墨汁灌注法,在光镜暗视野全景放大观察和日立S-450扫描电镜观察,较完整地显示人脑海马内部血管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连续性立体构筑。此外还观察到微血管形态特征及微血管间存在多种吻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一种从人胎儿脾脏和胸腺细胞制备LAK细胞的方法。经IL-2激活后LAK细胞的NK活性由16.2±6.7%提高到32.4±17.6%。用此LAK细胞治疗了14例患进展期转移癌的患者。每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LAK细胞4~5次,每次接受的细胞剂量为2~23×10~8LAK细胞。结果表明,这一疗法是安全有效的。14例患者中有11例在治疗后4~23个月病情稳定,其中2例局部转移癌灶完全消失,另1例缩小50%。另外3例治疗期间病情继续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方法应用生物学方法检测HBeAg、HBVDNA均阳性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4%和68.6%。治疗前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05)。依HBV标记阴转情况分组:1组HBeAg(-)、HBVDNA(-)16例;2组HBeAg(+)、HBVDNA(-)9例;3组HBeAg(+)、HBVDNA(+)15例。1、2组治疗前IL-2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05,P<0.01)。3组治疗前IL-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IL-2比对照组低(P<0.02)。结论IL-2水平明显降低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LAK细胞回输治疗HBV标记阴转率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种抗人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用IL-2诱生患者淋巴细胞2周形成的LAK和TIL细胞的表型。结果:LAK细胞中CD_3 ̄+细胞为(85.0±2.53)%,CD_(16)细胞为(8.3±1.0)%,证实LAK细胞是以T细胞为主,包括有NK细胞的混合群体。双标记表型分析CD_8 ̄+Leu7 ̄-的CTL细胞占81.48%,因而推测LAK细细胞中,抗原特异性和MHC限制性的CTL细胞占有很大比例。TIL细胞中CD_3 ̄+细胞为(64.7±9.7)%,CD_(16) ̄+细胞为(1.6±0.2)%,Leu7 ̄+细胞为(6.8±1.1)%。双标记表型分析CD_8 ̄+Leu7 ̄-的CTL细胞占CD_8 ̄+细胞的86.76%,证实TIL细胞主要是T细胞,NK细胞极少。  相似文献   

17.
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对重组白介素2,粗制天然白介素2,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和天然免疫活性肽等淋巴因子诱导人PBMNC为LAK细胞以及LAK细胞对靶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食管癌109细胞株和人红白血病细胞株_(562)的细胞毒作用分别于培养的第4d和第7d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①四个配伍组和一个重组白介素2组的多克隆LAK细胞攻击溶解109细胞株和K_(562)细胞株的水平波动子28%和66%之间,中位数为47%,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均无细胞毒作用;②重组白介素2和粗制天然白介素2配伍培养LAK细胞的增殖协力约高于重组白介素2和重组肿瘤坏死因子组,以及重组白介素2和免疫活性肽组增殖协力的3倍,③在诱导LAK细胞的过程中其增殖量和其细胞毒活性可以不同步。建议临床上治疗晚期肿瘤病人除用LAK细胞和重组白介素2外,首先选用天然白介素2。  相似文献   

18.
MTT法检测AU14-1介导LAK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MTT比色法研究抗小鼠宫颈癌单克隆抗体(McAb)AU14-1介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G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cells,LAK)对靶肿瘤细胞的体外细胞毒作用。方法 通过检测不同数量小鼠宫颈癌U14细胞与加入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f-2-y1)-2,5-diphenyl terazolium bromide],MTT}后形成甲质颗粒所产生的不同吸光度(A)值,建立测定的线性关系。进而应用MTT比色法研究McAb AU14-1介导LA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作用。结果 当U14细胞在10~10^5个/孔以内时,活细胞数与A值呈直线相关;LAK细胞对于经AU14-1处理的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未经AU14-1处理的肿瘤细胞(P<0.01)。结论 McAb AU14-1可加强LAK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作用。提示特异性宫颈癌单克隆抗体AU14-1介导的细胞毒在治疗宫颈癌中可能是一种有潜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胸导管引流治疗哮喘病的机会,研究了PHA在rIL-2诱导胸导管淋巴细胞成为LAK细胞中的作用。结果表明:PHA和rIL-2共同诱导TDL2周,细胞数量扩增约34倍。同时明显促进了DL的~3H-TdR和~3H-Leucine的参入,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rIL-2 100~1000U/ml和PHA组作用最佳,但PHA和rIL-2的协同作用持续时间短,第6d即开始下降,而且PHA参与诱导的TDL-LAK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