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西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共54部涉及有关麦门冬汤方剂155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麦门冬汤111首,29部出现异名麦门冬汤44首。复方涉及中药115味,药物分为16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03次。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古代麦门冬汤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麦门冬、甘草、人参、生姜、黄芩、茯苓、大枣、生地黄、石膏、升麻等。2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3敦煌古医方麦门冬汤恰由频数最高的麦门冬、甘草、人参三味药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6,(7)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东晋、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关黄连散206首。其中38部出现正名黄连散177首,20部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连散共153首,涉及中药166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19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黄连散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2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分析乌梅丸医案,挖掘其临床使用的剂量、加减药物、症状、辨证、辨病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有效运用乌梅丸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搜集乌梅丸医案,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8年12月21日.建立Excel数据库,提取剂量、用药、主症、辨证、辨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分析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乌梅丸中乌梅剂量最大,黄连剂量最小;加味药中白芍(29次,6.3%)、甘草(26次,5.6%)、茯苓(17次,3.7%)频数排前3位,皆味甘,归脾经;加味药类别中频数最多的为补虚药(112次,24.1%);舌脉中频数最高者为暗红舌(76次,39.6%)、薄白苔(80次,41.7%)、弦细脉(29次,17.0%);频数排前3位的症状为四肢不温(55次,5.1%)、失眠(53次,4.9%)、乏力(51次,4.7%);证型分布最多的为寒热错杂证(96例,53.9%);常规主治疾病中排前3位的疾病为泄泻(31例,23.8%)、痢疾(16例,12.3%)、不寐(14例,10.8%).结论:乌梅丸的现代运用较之原方有差异,但其核心病机总为"寒热错杂",在具体运用时应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乌梅丸医案,挖掘其临床使用的剂量、加减药物、症状、辨证、辨病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有效运用乌梅丸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搜集乌梅丸医案,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8年12月21日.建立Excel数据库,提取剂量、用药、主症、辨证、辨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分析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乌梅丸中乌梅剂量最大,黄连剂量最小;加味药中白芍(29次,6.3%)、甘草(26次,5.6%)、茯苓(17次,3.7%)频数排前3位,皆味甘,归脾经;加味药类别中频数最多的为补虚药(112次,24.1%);舌脉中频数最高者为暗红舌(76次,39.6%)、薄白苔(80次,41.7%)、弦细脉(29次,17.0%);频数排前3位的症状为四肢不温(55次,5.1%)、失眠(53次,4.9%)、乏力(51次,4.7%);证型分布最多的为寒热错杂证(96例,53.9%);常规主治疾病中排前3位的疾病为泄泻(31例,23.8%)、痢疾(16例,12.3%)、不寐(14例,10.8%).结论:乌梅丸的现代运用较之原方有差异,但其核心病机总为"寒热错杂",在具体运用时应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9)
目的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产后缺乳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检索古代医籍中有关产后缺乳的相关方药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研究发现治疗产后缺乳的常用药物为甘草、酒、穿山甲、天花粉等;常用药对为当归、茯苓,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常用药组为漏芦、甘草、天花粉,白术、茯苓、当归等。结论由组方规律可以看出,治疗产后缺乳主要以行气活血通络、健脾益气养血两类药物为主,其常用的药味配伍,可为现今产后缺乳的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基于清代以前古医籍研究外科方剂消风散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相关性。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古医籍关于消风散的记载,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消风散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代以前,古医籍中仅在唐、宋、明、清4代共34部古籍出现消风散38首,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16类,用药总次数达407。结论:(1)核心药物及药类分别为甘草、防风、荆芥、川芎、羌活、蝉蜕、陈皮、白芷、人参和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历代古医籍记载消风散主要以《奇效良方》消风散为基础,临床不仅运用于外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妇科、伤科、眼科及内科等。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报》2018,(5)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记载同名前胡汤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记载的同名前胡汤,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前胡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方药配伍规律。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依据不同年代记载同名前胡汤方剂不重复计,仅在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六代共95部古医籍中共出现同名前胡汤85首,涉及中药107味,药物分为17类,用药总次数为813次;核心药物为前胡、甘草、生姜、半夏、黄芩、人参、麦门冬、白芍药、石膏等及核心药类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等。结论:(1)组成敦煌前胡汤的11味药包含了最高频率的6味药和频率较高的1味白芍,体现了核心药为组方配伍的基本药物。(2)敦煌前胡汤是《千金》前胡汤减麦门冬、桂心加吴茱萸构成,可能为后者的衍生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辨治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的所有同名当归丸,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当归丸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同名当归丸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仅在南北朝、唐、宋、元、明、清6代共28部古医籍出现同名当归丸55首,涉及中药118味,药物分为21类,用药总数达438次;主干药物为当归、肉桂、川芎、白芍药、人参、附子、干姜,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结论:敦煌遗书当归丸主要以《伤寒论》四物汤、四逆汤及参附汤3个经典方为基础组成,临床主要运用于妇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内科、外科及眼科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敦煌医方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石窟秘方与针灸图》《敦煌中医药全书》收载的方剂,建立敦煌方药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敦煌医方治疗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医方300首,涉及中药297味,用药总频次1661次。高频药物有甘草、肉桂、生姜、人参、白芍等。数据挖掘得到药物组合31组,关联规则9条,演化出3味药核心组合Ⅰ和Ⅱ共28对,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28首。结论敦煌医方临证重视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补血益气。挖掘得到核心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主要组成药物,其配伍规律及新处方可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清代名医陈德求所撰《医学传灯》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文献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陈德求撰《医学传灯》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复方135首,涉及中药131种,总用药次数1 306次。结论:临床治疗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黄芩、陈皮、半夏、柴胡、茯苓、白芍药、枳壳、桔梗、当归、人参等。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为主。 相似文献
17.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唐、宋、元、明、清五代共74部医籍涉及有关生肌散的方剂。其中60部出现正名生肌散88首,14部出现异名生肌散14首。88首复方中共涉及中药93种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为550次,其中频率大于30%的核心中药分别为轻粉、乳香、没药、龙骨、血竭、孩儿茶、升丹、赤石脂、冰片、海螵蛸10种,并且大多数生肌散均由此核心药加减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医古籍中阴痒外洗方的用药特点及配伍。方法:通过《中华医典》检索古代医籍中治疗阴痒的外洗方,整理并建立数据库,对外洗方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并运用SPSS Clementine软件,实现对阴痒外洗方组方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研究发现阴痒外洗方中使用频次前三位的中药为蛇床子、花椒、白矾,其出现频率分别是37.21%、25.58%、23.26%;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组方中常见的药对为白矾配杏仁(置信度83.33%),花椒配白芷(置信度80%);药组为"荆芥、白矾、花椒"(置信度80%)。结论:阴痒外洗方常用药多具有祛风、祛湿、杀虫的功效,其用药及配伍对现今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整理古代妇科专著中治疗带下病的方药,分析用药规律。方法:抽取古代妇科专著中治疗带下病的方剂,应用MSSQLSERVER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研究发现明清时期治疗带下病的方药以健脾去湿药物为最常用结构,其中又配伍一些专属度比较高的特色药物,如收涩止带药、补肾药、清热燥湿药等。结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数据挖掘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整理分析古代妇科专著中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有益于带下病治疗中的知识发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