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项五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均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调节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康复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项五针(廉泉、人迎、供血三穴五针)治疗,8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采用电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吞咽困难评价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和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价病人治疗前后吞咽障碍和吞咽能力的改善程度,并按照VFSS评分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VFSS量表评分、吞咽能力、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MMASA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级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ASA量表吞咽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能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五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恢复病人的吞咽能力,优于单用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过电视透视检查诊断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95例,随机分成神经电刺激组与吞咽训练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45例,吞咽训练组50例。吞咽训练组仅给以单纯吞咽训练,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同时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治疗。吞咽训练每次(30~60)min,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次20min,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5d,休息2d,4周为一个疗程。神经肌肉电刺激组与吞咽训练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标准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饮水试验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刺激组治疗后饮水试验评分较吞咽训练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较吞咽训练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后,两组P物质含量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利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表进行吞咽功能床旁评估,并记录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综合康复治疗2周,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6周、8周时疗效显著,S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有明显疗效,可在临床工作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病人均接受相同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肢体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呼吸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能促进中风后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VitalStim吞咽治疗联合靳三针干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015年桂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病人,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90例病人随机分为VitalStim组、靳三针组及综合治疗组,各30例。3组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VitalStim组给予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治疗,靳三针组给予靳三针刺治疗,综合治疗组予VitalStim吞咽治疗合靳三针治疗。治疗3周后,分别对其吞咽功能、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VitalStim组、靳三针组、综合治疗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0.0%、23.3%、6.7%,综合治疗组与VitalStim组及靳三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VitalStim组与靳三针组吞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与VitalStim组及靳三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给予VitalStim吞咽治疗与靳三针联合干预治疗,对促进病人吞咽功能恢复及预防吸入性肺炎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依照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8%,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自身吞咽功能障碍症状,对提高自身疗效也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老年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84例老年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综合的吞咽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误吸情况、生活质量、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误吸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试验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明显促进老年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的功能恢复,建议呼吸训练作为吞咽障碍病人的常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天突芒针弯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的影响?厱方法选取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6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天突芒针弯刺,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入组前及治疗后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WS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定。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WST分级、SSA积分、MMA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WST分级、SSA积分、MMS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天突芒针弯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内科》2017,(5)
目的评价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功能训练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吞咽障碍评分(VGF)和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进食恢复时间,肺炎发生率,生活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结果治疗、护理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标准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和肺炎发生率显著短于和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缩短患者正常进食时间,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肾通络方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补肾通络方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白介素18(IL-18)、白介素(IL-23)、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WS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ST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18、IL-23、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18、IL-23、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肾通络方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舌骨及甲状软骨活动度,改善吞咽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脑组织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组)组及传统吞咽训练(对照组)组,每组39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检测患者吞咽功能,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5);治疗组吞咽功能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4,P=0.032)。结论 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同时集合现代康复理念,从多方面进行评价,遵照个体化原则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及单纯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NMES疗法及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观察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P<0.05),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脑卒中后真、假性延髓麻痹和对照组中脑卒中后真、假性延髓麻痹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NMES治疗配合单纯吞咽训练,可提高疗效,使绝大部分患者吞咽功能改善,从而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假性延髓麻痹的康复效果好于真性延髓麻痹。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醒脑汤联合运动头针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进行编号,将单号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双号入院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进食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汤联合头针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2、3级占比显著升高,4、5级占比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WAL-QOL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WAL-QOL量表吞咽症状维度、吞咽相关维度、其他症状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汤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进行摄食训练,观察组给予摄食训练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舌骨上移及前移)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5.0%,高于对照组的30.0%(P0.05);治疗后两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舌骨上移及前移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舌骨上移及前移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并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威灵仙浓煎汤剂喷咽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疗效。方法将我科7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威灵仙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威灵仙组在基础治疗上予威灵仙浓煎液喷咽治疗,疗程2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标准进行比较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威灵仙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威灵仙组有效率71.4%,对照组有效率31.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威灵仙浓煎汤剂喷咽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吞咽功能,有效减少误吸等并发症,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3组,1组予针灸治疗;2组中频治疗加针灸;3组吞咽训练加针灸。结果经3周治疗后,3组中,吞咽训练加针灸组疗效优于针灸组和中频加针灸组(P<0.05或P<0.01),而中频加针灸组与针灸组之间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红玲 《内科》2010,5(5):486-487
目的探讨自然生物电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6例确诊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观察组采用自然生物电推拿配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用电针配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吞咽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然生物电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安全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肩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视觉类比模拟疼痛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7%与76.7%,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病人肩痛症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器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加用呼吸训练器治疗,一日两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合并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16例(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使用呼吸训练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针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移动度、咽腔收缩率(PCR)、上食管括约肌(UES)开放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舌骨喉复合体移动幅度(舌骨向上移动、向前移动及甲状软骨向上移动、向前移动)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UES开放度较治疗前增大,PCR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67%vs 70.00%;χ2=7.680,P=0.006)。结论 腹针联合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