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背景近几年,头痛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趋于年轻化,治疗上,西药不良反应多、复发性高,患者依从性差,常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中医治疗头痛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个体差异予以不同的方药治疗,而总结中医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十分重要。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应用中药方剂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中治疗头痛的有效方剂,以"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神经性头痛"为关键词并含"中医"进行搜索,检索2014年1月-2019年10月相关的文献,筛选有效方剂214首。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治疗头痛的组方数据库,采用平台中的"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治疗头痛的214首有效方剂涉及中药243味。用药频次居于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川芎(149次)、甘草(122次)、白芍(94次)、当归(88次)、白芷(78次)。四气:温性中药用药频次最高,占40.86%(1048/2565),其次是寒、平、凉、热;五味:辛味中药用药频次最高,占33.70%(1315/3902),其次是甘、苦、酸、咸、涩;归经:主要以肝、脾、心为主。挖掘出核心组合16个,新方8首。结论治疗头痛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多与益气补血止痛类药物同用,为临床诊疗头痛提供方法及思路,也为进一步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方药组成规律。方法利用CNKI数据库检索到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文献101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该文献方药组成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挖掘方法包括药物出现频次统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01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67味,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药物共计33味;当支持度为20条件下,共得到药对14个;在置信度≥0.9的条件下,共得到药对1个。结论活血化瘀、补肾填精、化痰开窍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最常用的药物,石菖蒲和黄芪,丹参和石菖蒲,川芎和黄芪等药对为治疗血管性痴呆常用配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学古籍文献经鼻腔治疗头痛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为资料库检索经鼻腔给药治疗头痛的中药处方,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关系网络方法,分析经鼻腔治疗头痛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处方169首,涉及药物133种,总药物频次622次,发现以川芎、乳香等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占据重要且核心的地位,以芒硝、火硝等为代表的清热泻火药和以细辛、薄荷等为代表的疏风解表药同样被重视;川芎与薄荷、芒硝、乳香,芒硝与薄荷等均为常用配伍药对。结论系统总结经鼻腔治疗头痛处方的用药规律,发现经鼻腔治疗头痛古籍中处方以活血化瘀、清热泻火、疏风解表为常用治法,这也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支架术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手动检索各大心脏病会议文献,获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病人支架术后的临床研究。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IBM modeler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99个文献共纳入99个药方,中药121味,使用频次795次,用药味数排在前3类的分别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以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为主,与冠心病支架术后病机多为血瘀寒凝、气血亏虚、虚实夹杂之证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古今文献用药规律并比较二者异同。方法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处方信息,建立有关药物分类、功效、性味归经的数据库,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古方170首,涉及药物197味。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为肉桂、甘草、当归、干姜、陈皮;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温里药、补虚药、理气药;药性温>热>平>寒,药味辛>苦>甘>淡>酸。共纳入现代方剂149篇,涉及药物162味,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丹参、川芎、炙甘草、黄芪、当归;使用频次位居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药性温>寒>平>凉,药味甘>苦>辛>酸>淡。对古今方剂中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古方聚为6个核心药物群,发现8个药对。今方共聚为4类,发现8个药对。结论古方治疗冠心病用药以温里散寒、补虚扶正为主,善用小方;现代方剂用药以益气活血为主,临床不限从心论治,还应注意调理脾、胃、肝、肾,同时强调肺经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整理并总结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女性心绞痛提供理论依据和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的中药复方,对中药组方进行统计,利用WPS Excel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进行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获得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处方327首,其中涉及中药221味,总计出现频次5 256次。统计显示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等,并挖掘出最常用药对17个和药组搭配15个。结论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可从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理气安神、清热化痰等方面入手,其中生脉散、桃红四物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为临床治疗本病的常用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叶天士医案精华、吴鞠通医案精华、曹仁伯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精华、何书田医案精华、马培之医案精华、张千里医案精华、张聿青医案精华、金子久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精华治疗中风方剂的组方规律剂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有效指导临床。方法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为数据来源,收集叶天士、吴鞠通、曹仁伯、王旭高、何书田、马培之、张千里、张聿青、金子久、丁甘仁10位名医医案治疗中风的64则医案,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进行分析,对常用药物及药对进行探讨。结果通过对筛选出的64则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进行分析,获得138味中药,680频次,核心药物30味,获得关联药对13条。138味药物按照功效可分为15类,出现频率最高的前6类药物分别是补虚药、化痰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累计频率达74.70%。频率12%(频次大于8)的核心药物30味,累计频次为397次,占所有药物频次的58.38%。其中陈皮出现的频率最高,达42%。聚类分析得到4类药物:清热化痰开窍类、疏风通络类、滋补肝肾类、健脾利湿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强的主要为补虚药之间的组合,以及化痰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的组合。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初步揭示清代名医治疗中风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东省名中医黄衍寿治疗心衰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黄衍寿教授门诊治疗心衰病例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病例170例,处方170首,药物共计190味。处方中高频证型为阳虚兼瘀血水停(84);频次最高的前3位药物为附子(91)、五指毛桃(87)、玉米须(83);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核心组合12组,前三位的组合为"麦冬、附子、五味子""杏仁、法半夏、前胡""党参、五加皮、黄芪",挖掘了"党参、五加皮、黄芪、赤芍、白术"等新处方6首。结论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多用益气、活血、利水之品,善用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丸为基础方加减,随症加减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与滋阴敛阴之品,体现其临证治疗心衰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用药规律,为ACI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中医药治疗ACI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药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筛选出的药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药物功效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收集与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药方376首,涉及211味中药,药物总频次3 729次。药物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分别是川芎、地龙、当归、黄芪、丹参、红花、半夏、桃仁、天麻、赤芍。药物性味归经方面,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功效统计中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祛风止痛、燥湿化痰、活血行气、活血通络等功效中药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有“当归-川芎”“川芎-地龙”“黄芪-川芎”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40次的24味高频中药聚类成5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ACI的核心组方为: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赤芍、黄芪、丹参、甘草。结论:中医药治疗ACI多从“瘀、痰、虚、滞”病机着手,注重急则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分析中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0月,检索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的药物信息,对所用药物使用频次、类别、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涉及药物79种,其中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位中药为柴胡、丹参、白芍、茯苓、川芎、甘草、郁金、白术、合欢皮、桂枝;药物类别使用频次居前4位的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气药及安神药;药性以温性药为先;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经、肝经为主,其次为脾经、肺经、肾经。结论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主要病机归纳为"虚""瘀""郁",本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应遵循心肝同调原则,主要以活血行气、疏肝解郁、补气养心为法,性味以温类药、甘辛苦为主,选用归心、肝经为主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PD)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治疗PD的方剂108首,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方剂管理"系统,进行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108首PD方剂共包括171种药物,使用频次≥20次的药物共17种,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白芍、天麻、熟地黄。108首PD方剂中药物四气以温、寒、平药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药物出现频次较高;归肝经药物最多,其次是归肾、脾、心经。通过聚类分析得出7个潜在的新方。结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发现中医药治疗PD以平肝息风、柔筋止颤药物居多,伍以活血、补阳、补阴药物等,与PD基本病机相符;揭示其用药规律得出7个新方,对中医药辨证治疗PD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肾法为主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等医学数据库中以补肾法为主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共检索5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以Excel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数据进行药的频率,归经和功效的统计分析;并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54首方剂中,出现了103味中药,出现频次共为616次,在药物核心系数(H)的统计中,黄芪,地龙,水蛭,川芎,当归,牛膝等药物的应用;在归经的统计中,归肝经,肾经,心经,脾经的药味和积分比较高;在功效的统计中,补益(补阴药、补血药、补阳药、补气药)活血化瘀和平肝熄风类药的使用次数较高;在药对的统计分析中,黄芪-地龙,黄芪-川芎,地龙-水蛭等药对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药物的核心系数(H),归经,功效和药对的频率进行统计,能较好的发现补肾法为主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月经过少治疗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古今206首月经过少治疗方剂用药从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传统中医逻辑推理与类比方法,就月经过少方剂用药范围进行梳理。结果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理药8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7.70%;补血药、补气药占补虚药物的71.55%;四气中温、平2类药累计频率达69.63%;五味中甘、苦、辛3类药物累计频率达96.41%;归经中肝、脾、肾3类药物累计频率达67.85%。结论月经过少治疗方剂总体用药以补益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正;归经以肝、脾、肾为主,突出“女子以肝为用”之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收录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采用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304首中药复方,涉及153味中药,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中药为黄芪(280次),其次为丹参(250次);聚类数量为3类时较好,常用药物包括红花、桃仁、当归、赤芍、黄芪、丹参、川芎、瓜蒌、薤白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7个;关联分析显示,黄芪配伍丹参、红花配伍桃仁、黄芪配伍当归是常用的药对;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0个主成分。结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药类以活血化瘀、补气、理气、止血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名中医王昌俊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门诊处方,探讨王昌俊教授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医院处方系统收集王昌俊教授经辨治为原发性肝癌的门诊处方,提取方药信息,用EXCEL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专家体会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69例,有效门诊方处共295首,使用中药共142味,142味中药按功效可分为17类,用药频次排前5类中药分别为的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药性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药味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聚类分析显示可归为5类中药:补气行气类、健脾益胃类、清热散结类、活血通络类和理气和胃类。结论:王昌俊教授辨治肝癌用药规律以调理气机的中药为主,注重健脾益胃类中药的运用,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辅以活血化瘀类中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研究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中医科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门诊处方,共收集获得处方591首,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591首处方涉及中药225味,功效以补虚类、活血化瘀类和清热类药物为主;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肾经、肝经、心经、脾经为主。用药频数≥120次的中药有20味,常用药对有“肉苁蓉-当归”、“丹参-川芎”等。补肾活血法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基本方组成为肉苁蓉、山茱萸、知母、川芎、石菖蒲等。聚类分析发现,五组核心药物组合分别发挥益气填精、滋阴清热、活血通络、豁痰开窍、通腑泄热之功效。结论 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中药、药对和基础方加深了对补肾活血法临床用药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中药药性及症-证-法-方-药网络。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采用SPSS Statistics对中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进行关联网络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症-证-法-方-药网络。结果:共纳入方剂145首,包含中药161味。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等组方;症-证-法-方-药网络提示本病的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证较为常见,症状以心悸、气短、乏力、水肿等的频次较高,治法以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为核心,方剂以苓桂术甘汤、生脉散、真武汤、血府逐瘀汤为高频方剂,组方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黄芪、茯苓、川芎、桂枝、人参、麦冬等。结论:构建了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症-证-法-方-药网络,客观反映了本病的辨证分型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作为基础,对其中方剂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学软件,明确用药规律,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干预方式进行总结。结果在220首方剂中,208味药物应用频率达到2 258次,应用次数较为频繁的为黄芪、当归、白术、川芎、大黄、熟地黄等。补虚类药物应用频次最高,清热药物次之,活血化瘀药物位居第3,利水渗湿药物位居第4,理气、化痰类药物在其中应用同样较为频繁,这些结论或者数据能够反映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规律,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做出参考。结论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应当注重益气养阴、补脾益肾,还需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明确肝肾间关系,才可对糖尿病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清任活血化瘀医方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脑血管病应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是其中的一大类 ,在这一方面 ,王清任的活血化瘀医方尤为常用。王清任为我国晚清时代一位注重临床实践、极富创新性的医学家 ,他毕生所著虽只薄薄一本《医林改错》 ,然而对于近百年来最为活跃、最具突破性的活血化瘀医疗研究领域 ,却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他所创制的医方 3 3张 ,其中 2 5张为活血化瘀方 ,用于治疗 5 0余种血瘀证。其方名冠有“逐瘀”者即有 6首方剂 ,并归纳出 8种活血化瘀治法 ,对气血理论及瘀血证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王清任勤求古训 ,师古而不泥古 ,继承和发扬了《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20.
正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中常见疾病~([1-2])。因小儿呼吸道管腔狭窄、官腔黏膜柔嫩等,致使患儿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命~([3-4])。目前,针对此类疾病治疗以药物为主,因其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较为敏感,因而常用此类药物治疗,其中阿奇霉素是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5-6])。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作用迅速,临床中已将其作为阿奇霉素治疗的最常用的给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