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宝霞  张金生 《新中医》2019,51(8):317-320
基于"干细胞衰老"理论,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层面理解活血化瘀之化旧生新法的抗衰防衰的细胞学特性,揭示干细胞衰老、机体衰老与中医抗衰防衰理论的内在关联性,对推动活血化瘀之化旧生新法的临床应用,以及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抗衰老研究机制。方法:通过文献从中医“化瘀生新”等理论出发,总结活血化瘀法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衰老的机制。结果:揭示活血化瘀法可调控已衰老的干细胞功能修复并促进干细胞再生分化。结论:明确“化瘀生新法”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修复和再生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生新法协同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延缓大鼠衰老的有效性,明确中医药协同静脉注射BMSCs治疗延缓机体衰老的可行性。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补肾化瘀生新方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按照125 mg·kg~(-1)·d~(-1)的剂量颈背部皮下每日1次注射D-半乳糖溶液,连续45 d,建立大鼠衰老模型。补肾化瘀生新方高、中、低剂量组(27.28,13.64,6.82 g·kg~(-1))灌胃给药,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组不给药,早晚各1次,连续45 d。同时尾静脉注射BMSCs注射3.0×10~6个/m L的BMSCs,每周1次,连续4次。免疫荧光法测定脑、肝、肺、心中CD105,p53,p21,p16~(INK4a)阳性细胞数,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的脑、肝、肺、心中p16~(INK4a),p53,p2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心脏、肺脏、肝脏中CD105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16~(INK4a),p21,p53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大鼠的脑、心脏、肺脏、肝脏中p16~(INK4a),p53,p2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瘀生新各剂量组大鼠脑、心脏、肺脏、肝脏中CD105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16~(INK4a),p53,p21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补肾化瘀生新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脑、肝、肺、心组织中p16~(INK4a),p53,p21阳性细胞数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补肾化瘀生新法协同静脉注射BMSCs可能影响p16~(INK4a)/Rb和p53/p21途径上的关键基因p16~(INK4a),p53,p21的表达而延缓BMSCs衰老,显示了中医药协同静脉注射BMSCs抗衰防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广泛分布于组织器官中,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虚血瘀是衰老的病理基础,而活血化瘀法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化旧生新"层面与"干细胞理论"不谋而合。因此,从中医"化旧生新"理论出发,以干细胞研究及其衰老相关因子p16INK4a、p53、p21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干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而明确活血化瘀法延缓干细胞衰老的有效性,为验证中医药抗衰老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依据,同时对防治老年疾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肾-精-髓-骨”关系链阐释了“肾”与软骨的关系,重点解析了“补肾”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制:一方面“肾藏精、生髓”,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作为“精”“髓”在细胞层面的体现,受到“肾”的调控,“补肾”法通过提高干细胞活性,改善局部微环境,可以促使受损的软骨组织再生;另一方面“肾主骨”,“肾”在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的过程中处于决定性地位,“补肾”法通过延缓细胞衰老,抑制细胞凋亡,起到对抗衰老,延缓软骨退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衰老是人体生、长、壮、老、已不可避免的过程,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人口老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与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日益深入,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肾虚衰老是中医理论中影响较大的学说之一,补肾中药在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但其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探索。本文依据中医肾虚衰老理论,从现代医学角度浅析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与中医药延缓肾虚衰老理论之相关性,从而为中医药延缓衰老学说增加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攻击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老化的重要机制[1,2],测定自由基产物和相关酶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的衰老程度已成为共识.中医延缓衰老研究向以补肾占居优势,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气亏亦为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脾虚易聚湿生痰,痰凝气滞或脾虚气亏,可生瘀血,痰浊瘀血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据此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作为延缓衰老治则,并选用四君子汤加祛痰化瘀药物观察其对自由基体系及免疫功能有关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医传统理论对衰老的认识是脏腑虚损致衰,尤其是脾肾虚损,过去常用健脾补肾的方法来延缓衰老。近年,随着对衰老机理的探索,不少学者提出了"血瘀致衰"的理论,因此,我们在临床上不仅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病,还用它来延缓衰老,而且收效颇佳,故值得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抗衰老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祖国医药学对延缓衰老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认为衰老的机理是肾虚。故后世有“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之说(《医学正传》),抗衰防老常以补肾为主。以后随着中医整体衰老学说、虚实衰老学说、失衡衰老学说的建立,中医药抗衰防老的方...  相似文献   

10.
血瘀既是衰老进程的必然结果,又是促使衰老加重、加快的重要因素,故成为衰老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衰老-血瘀相关理论根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历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后世分有各家学说:直论血瘀致衰者认为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就要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并加速人体衰老,因此,延缓血瘀证产生是防止早衰的关键;肾虚血瘀说,有因肾阳虚致瘀者,有因肾阴虚致瘀者,皆倡补肾活血以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及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气虚血瘀说认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血失调、气虚血瘀;瘀浊邪毒说力主虚实夹杂论;因瘀致衰是因虚致衰理论的延伸。衰老-血瘀相关理论在大量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研究中皆得到充分的证实,为中医药延缓衰老、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精血虚衰"理论在中医延缓衰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精血虚衰”理论在中医延缓衰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机理,在追溯历代医学文献相关论述和对老年人群中医辩证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以补肾、益气、健脾、活血等治则的不同复方对老年大鼠延缓衰老作用的组间比较,以及不同的补肾或补益精血同类组方间作用的比较研究,证实“精血虚衰”是产生衰老变化的重要机制,有利于精血化生是不同方药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共同结合点。提示在补益精血方面选择中医治法,远比选方用药更为重  相似文献   

12.
延缓衰老的研究近况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医药在延缓衰老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在当前国际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医药延缓衰老研究已深入到不同层次。本文对近2年来的研究资料作一概述。1 中医理论研究 明清以来,多认为脾胃虚衰而致衰老,至80年代末,临床报道的延缓衰老方剂,多以补肾为主,其他有补脾、脾肾双补等。 90年代左右,颜德馨提出“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韩明向等认为“气虚、阴亏、血瘀”是衰老的基本病机,李建生  相似文献   

13.
女性绝经前的特殊病理及生理内环境以"衰始阳明"为基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憔悴、无华甚至皱纹等衰老表现,可见女子皮肤衰老和阳明脉的盛衰关系密切。故从足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和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重要环节的5个方面探讨女子"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病机及其防治的相关性。认为"阳明脉衰"是女子绝经前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改善"阳明脉不足"是延缓女子皮肤衰老的治本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崔丽花 《吉林中医药》2010,30(9):747-749
细胞衰老与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细胞往往因具有衰老障碍而表现出无限增殖的能力,恢复肿瘤细胞的衰老通路是肿瘤治疗的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中医"脾肾虚衰致衰老"的衰老理论对细胞衰老的研究及诱导细胞凋亡与衰老等相关研究具有潜在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肾虚衰老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中,肾虚衰老一直占主导地位,而生命科学研究则表明机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基础是以细胞周期为核心的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等生命活动,两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将肾虚衰老、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理论与细胞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的"细胞衰老"结合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肾虚衰老理论的本质以及补肾防衰老的分子机制,同时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目前尚未知的中医肾本质,从而深化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理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再生医学的基础理论、概念与研究内容,分析中医再生医学学科的形成与展望。 方法:在前期精与干细胞系列理论研究和中医药与干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医再生医学的概 念与内涵,分析中医再生医学学科的形成与展望。结果:中医再生医学是研究中医药调控干细胞以促进组织与 器官再生、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一门科学。就是以干细胞与精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中医药学手段,调动机体 自身的潜力,通过改变干细胞的微环境,激活体内处于静止期或休眠状态的干细胞,使其增殖、迁移、分化,或以 中医药手段联合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重建以提高效率,从而达到促进组织自我更新与修复、功能重建以防治 疾病或延缓衰老的目的。中医再生医学内涵的核心是中医药调控干细胞。因此,再生医学相关的研究内容,均 可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干细胞为靶点,来进行研究、阐释与深入挖掘。结论:本研究指明中医再生 医学未来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 为中医再生医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社会人口结构的主要特点,延缓衰老是目前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之一。肾虚致衰是中医衰老学说的基本理论,补肾方剂历史悠久,可提高生理机能,显著缓解衰老引发的相关疾病。但补肾方剂成方复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难以精确地分析疾病作用靶点以及代谢途径。补肾中药淫羊藿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不仅用于治疗肾虚衰老导致的相关疾病,在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淫羊藿单体成分淫羊藿苷可对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清除自由基、修复线粒体DNA损伤等作用,能够延缓衰老、抗抑郁症、提高免疫力等。本文利用知网、Pubmed、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兼具延缓衰老和抗抑郁双重功效的单体成分淫羊藿苷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抗抑郁、延缓衰老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生新方对不同代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对BMSCs进行提取纯化、分选及培养,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加入杜氏培养液(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补肾化瘀生新组,加入补肾化瘀生新含药血清;生理盐水组,加入生理盐水含药血清。MTT法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和不同代次BMSCs细胞活性、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比色法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和不同代次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DA-SE)标记、BMSCs增殖率和细胞周期变化;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不同代次BMSCs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生理盐水组β-半乳糖苷酶活性、24 h、48 h、72 h时间点不同代次BMSCs增殖率和群体倍增时间、端粒酶活性、不同代次G0/G1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补肾化瘀生新组不同代β-半乳糖苷酶活性、端粒酶活性降低,24 h、48 h、72 h时间点不同代次BMSCs增殖率、群体倍增时间、不同代次G0/G1期升高(P 0.05)。结论:补肾化瘀生新方延缓细胞衰老作用可能与降低β-半乳糖苷酶活性、激活端粒酶活性、提高BMSCs增殖分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探讨补肾活血延缓衰老的机理 ,测定 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海马、皮层丙二醛 (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及胸腺指数 ,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衰老小鼠海马、皮层 MDA含量升高 ,SOD活性降低 ,胸腺萎缩 ,补肾活血中药能使上述变化逆转。提示补肾活血中药能改善机体自由基代谢紊乱 ,推迟或阻止胸腺萎缩 ,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说明补肾活血是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 ,并为衰老的“肾虚血瘀”观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肾明目冲剂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延缓和预防机体组织细胞生理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补肾明目冲剂对9月龄的雌性Wistar大鼠灌胃25天,并与维生素E组作对照。给药结束后,用丙二醛法测定大鼠肝、晶体蛋白、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ipidperoxide,LPO)含量,用亚硝酸盐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结果:补肾明目冲剂能使大鼠肝、晶体蛋白、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结论:补肾明目冲剂含有抗氧化物质,具有较强的抗组织氧化、延缓及预防机体组织细胞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