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以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43/45),高于对照组80.00%(36/45)(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ICV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血糖及血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及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尿酮体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AICVD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应用氯吡格雷、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进行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具有94.0%疾病治疗缓解率,对照组具有78.0%疾病治疗缓解率,观察组疾病治疗缓解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具有6.0%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具有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收获显著成效,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赵洁 《当代医学》2014,(15):146-147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8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9),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81.65%以及5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则为2.04%,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卫辉市华新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调脂、扩张血管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5%、8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血清Hcy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记录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经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后,C组患者总有效率最高(95.00%)、B组其次(80.00%)、A组最低(70.00%),两两之间比较P<0.05;三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显著提高疗效,有利于患者临床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吸氧、急诊介入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测定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TT和PT均长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14.30±3.15)分,低于对照组(18.51±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69.86±7.22)分,高于对照组(64.74±6.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缺血后处理因其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该文就缺血后处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现、机制、发展和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6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0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用维脑路通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00mL中静滴,1次/d,2组疗程均为15d.结果治疗组120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126例总有效率85.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陆景红  周颖  任明山 《医学综述》2007,13(21):1666-1668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230例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选择脑蛋白水解物、甲钴胺联合依达拉奉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痊愈率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 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50.23±16.10)分vs(40.51±12.92)分];观察组患者痊愈率(61.9%)明显高于对照组(25.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15.1%)明显低于对照组(29.5%),对照组患者有所好转情况(26.9%)明显好于观察组(12.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相比,运用脑蛋白水解物、甲钴胺联合依达拉奉药物治疗能够产生更加显著的效果,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抽样双盲法应用博洛克治疗22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率为93.72%,显效率70.40%,治疗组纤维蛋白原、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下降,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博洛克治疗急性脑梗塞2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随机抽样双盲法应用博洛克治疗22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率为93.72%,显效率70.40%,治疗组纤维蛋白原、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下降,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筛选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南用药,rIPC组额外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并计算再梗死发生率,采用SPECT技术观察脑血流状况并半定量分析额、颞、顶、枕叶及基底核和丘脑血流灌注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IPC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83.0% vs 64.0%),再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脑血流状况明显改善,基底核和丘脑部位血流灌注状况明显改善,MCA、ACA、PCA、VA和BA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升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rIPC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流,提示r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华  张小广 《黑龙江医学》2021,45(7):681-682
目的:探究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出80例,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血清注射,观察组给予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BMMNCs经搭桥血管注射.对比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NIHSS评分和治疗前后梗死脑组织面积.结果:术前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脑组织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梗死部位面积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联合BMMNC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梗死情况,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关系,观察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HHCY的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HHCY患者20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用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102例(治疗组),未经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的105例为对照组。定期测定血清中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PBG)含量及血清HCY水平,统计5年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结果追踪观察5年,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内,治疗组血清HCY降至正常,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下肢血管栓塞、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HCY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用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HHCY患者可以预防和降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有助于早期预防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