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病始在肝,与脑相关。本文基于抑郁症"肝郁气滞"基本病机和"脑失神明"的病机关键,立足"肝脑相关",提出"脑郁"病机理论,并通过对原发性抑郁症、糖尿病并发抑郁症、乳腺癌并发抑郁症、卒中后抑郁和焦虑性抑郁症中医病机特点及治法方药的系统性研究,体现抑郁症"脑郁"病机理论的合理性,为抑郁症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痰论治抑郁症相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等范畴。古代医家对抑郁症早有认识,《丹溪心法·六郁》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临床上多以疏肝理气法治疗抑郁症。笔者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复杂,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与痰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田旭升 《新中医》2007,39(7):97-98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生活规律的改变,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在研究中大多医家将抑郁症与中医的郁证混为一谈,无形中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设置了障碍,影响了临床研究及学术发展。抑郁症不单纯地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在百合病、失志等其他论述中亦有散在记载。抑郁症与中医的郁证在症状描述上与病因病机的解析上既有一定重合,又存在相当的差异,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可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在中医学上属情志病范畴,现多以郁证论治。中医肝脏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与抑郁症相关,通过"肝肾同源理论",即肝肾母子相生、肝肾精血互化、肝肾藏泻互用及肝肾同源于"脑"四个方面,阐述肝、肾二脏的关系,并认为肾与抑郁症发病相关。基于古代医籍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分析肝失疏泄、肝血亏虚及肾气不足、肾精亏损与抑郁症的关系,探讨肝、肾二脏病理特性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对抑郁症的病机及治法进行重新梳理。笔者认为该病可由肝郁血虚、肾精亏虚所引起,临证治疗抑郁症宜养血柔肝疏肝、补肾填精。  相似文献   

5.
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集前贤诸家之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首倡"燥湿为纲"理论,以"燥湿"二字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用药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阐述,并将其理论应用于内外各科病症的治疗,疗效甚佳。余国珮"燥湿为纲"理论为一套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思想,独具临床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有关燥湿二气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兹对其"燥湿为纲"理法方药思想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的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医家就已经认识到,郁证是一类与脏腑功能或情志刺激相关,临床表现为情绪障碍和多种躯体症状的疾病。除一般药物治疗,历代医家还探索出了诸多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音乐、情志相胜等,并取得明确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古文献中针对郁证的非药物疗法及现代临床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六郁论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整理挖掘古代医籍,追溯郁证源流,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探讨郁证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六郁"阐释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运用六郁理论指导高脂血症临床研究及治疗工作。指出该病病机为肝脾气郁,胆枢不利,诊为"郁证"、"聚"、"积"。提出早期属"郁",病在气分,为气郁,病标在肝脾,病本在少阳。精微不布膏脂不化,渐进致"聚",疾病后期病情发展而久之成"积"。  相似文献   

8.
从肺论治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煜坤 《光明中医》2010,25(8):1332-1333
古今医家大多从肝、心、脾、肾四脏论治抑郁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抑郁症与肺的关系:悲忧为肺志、肺为气之主、抑郁症为气病、肺与肝、心、脾、肾关系密切。从而认为:临床上治疗抑郁症,在调四脏的同时,还应注重对肺的调理,可帮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古代医家很早就注意到在男子不育症发病中肾精所起的主导作用,总体上认为男子不育症的病位主要在肾,但与肝心关系也较为密切.其病机主要以肾虚为主.现代医家对男子不育症病机的认识较古代医家有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周安方教授提出的男子不育症病机肝实肾虚说,此说不仅大致涵盖了古今诸多医家对男子不育病机的认识,而且又高于其对男子不育病机的认识,犹如中医八纲辨证之阴阳一样,既属一纲,又统代他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丹溪治法心要》所记载的六郁证进行全方位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丹溪治法心要》和CNKI的相关文献,从六郁证的提出、病因病机、辨证依据、治则、方药特点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6个方面进行探析。结果: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首创"六郁"致病理论,完善了郁证学说;提出六郁证气血怫郁的病机及理气解郁、相因治郁、攻补兼施、补益元气、调气健脾化痰等治法;完善了六郁证的临床辨证体系,创制了治郁的越鞠丸、六郁汤,并善于应用二陈汤。结论:朱丹溪的郁证学说对郁证以及各种杂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戴思恭基于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作了深刻的论述。首先,提出郁证的病机重点在于传化失常,诸郁证以中焦致郁居多;其次,对六类郁证的脉症作了透彻的辨析;再次,指出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之异,用药宜升降兼施。这对目前见郁疏肝,率以柴胡、逍造散辈通冶之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郁证"被用于"抑郁症"的中医病名,其辨证分型多端,但因为多种原因肝阳虚证一直被忽视。无论从核心症状还是附加症状,肝阳虚的表现直接与抑郁症(郁证)的临床表现相联系,历代医家也就肝阳虚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有过明确的记载,肝阳虚证是否应作为抑郁症(郁证)的一个证候分型是临床的一个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人群逐渐扩大,使得其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必须重视的疾病。笔者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郁证论治思想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有关郁证的论述,阐述《素问》中"五郁论治"思想对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取穴的指导作用,以丰富针灸临床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内涵,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6-198
中医学郁证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五郁"和"情志致郁"理论。东汉医家张仲景将"郁"视为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后世医家阐幽发微,完善了郁证理论的内涵,尤以朱丹溪的"六郁"理论为代表。郁证理论的要旨在于:人体气血津液郁滞不通、迟留不畅则发病。其中气郁为诸郁之首,在郁证的病机演变中起关键作用,气郁日久则致食积、痰饮、瘀血等有形病理产物,临床可表现为癥瘕积聚、瘰疬瘿瘤。有形病理产物不能速去,郁积日久则为癌前疾病,进而发生癌前病变,若不加干预则发为癌病。故郁证理论在癌病发生过程中意义重大,应加以深入挖掘,进一步探究郁证理论在癌前疾病、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而为癌病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中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李海波  王继伟 《中医杂志》2006,47(11):868-870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抑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属情志病范畴,散见于古医籍中癫狂、脏躁、百合病、郁证、惊悸、怔忡、头痛、奔豚气、不寐、卑忄木世等病中,现临床多按“郁证(郁病)”诊治。古代郁证多指以五脏气血郁滞为主的一类病证,概念范围较广。自明清以来,主要指与情志过极、肝气不舒有关的疾病,《景岳全书.郁证》称之为因郁而病,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3种郁证。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郝万山[1]认为,抑郁症属神窍疾病,心、肝、胆三脏阳虚、气虚乃是易发本症的体质因素,在此基础上遭遇精神情志刺激则可形成脑神失养,气郁痰阻,神窍…  相似文献   

16.
以《黄帝内经》神志理论为起始,论述了神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必要性。以《黄帝内经》重阳思想为突破点,结合古代医家"阳主阴从"理论,论述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以及阳气与神的相通性。基于抑郁症临床表现及神与阳气的相关性,将抑郁症的发病部位集中在心(脑)、肝、脾(胃)、肾;并通过这些脏腑与神的相关性,论述抑郁症的发病病机。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后抑郁症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以脆性糖尿病患者尤甚,属中医"郁证"范畴,但与一般"郁证"不同,其发病是建立在"消渴"的基础之上。在临床治疗中,往往单从"郁证"角度出发,以"肝气郁结"为核心病机,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治法进行治疗,易忽略"消渴病"作为基础疾病对其发病、治疗、预后的影响,临床疗效欠佳。笔者基于"消渴病"发病的病因病机,提出阳气不足为脆性糖尿病后抑郁症发病的中医核心病机,并以温阳、通阳、补阳为治法,在该病临床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特征,并有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严重时可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古代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抑郁症的名称,但对本病的描述,多散见于古代医家对郁证、百合病、癫证、脏躁、梅核气以及奔豚等疾病的记载之中.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抑郁症(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PMD)是指发生于女性围绝经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迟缓,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的症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女性面临的压力明显增加,导致PMD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病属于祖国传统医学“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相对于西医学的激素及抗抑郁药物治疗,中医学治疗本病有着明显优势,但临床辨证治疗中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各有所长,通过文献总结发现,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根本病因乃天癸耗竭、肾精亏虚,主要病机为肾虚肝郁,根据中医学经典理论“肝肾同源”学说,本文总结了部分医家从滋肾疏肝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以期为今后临床辨治围绝经期抑郁症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朱蔓佳  陈钢 《国医论坛》2009,24(2):13-15
《内经》及古代医家认为身体的左侧与右侧在阴阳的属性上是不同的,左侧属阴,右侧属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左属血、右属气”的观点。在临床上,医家将此理论运用于实践,认为病在左侧,病属血虚或血瘀,多从血分论治;病在右侧,病属气虚或气滞,多从气分论治。本文就此观点,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