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登记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TOAST标准进行分型,分为5组(亚型),分别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LAA组)、心源性脑栓塞组(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SVA组)、其他原因卒中组(SOE组)和不明原因卒中组(SUE组).检测各亚型的Fib水平,并分析LAA组Fib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构成中,最多为LAA组(42.2%),其次分别为SVA组(23.3%),CE组(18.8%)和SUE组(14.3%).与对照组(正常健康体检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组Fib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各亚型中,LAA组的Fib水平最高,与其他亚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LAA组为研究对象,Fib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结论 血浆Fib的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临床上检测血浆Fib的水平,可以为急性脑卒中各亚型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钠肽与急性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改良TOAST分型。发病第28天脑梗死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按照Barthel指数分为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重度依赖组。分析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BNP的差异,分析血浆BNP与改良TOAST分型的关系。分析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重度依赖组血浆BNP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B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按照改良TOAST分型,心源性脑栓塞(CE)型最高,其次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型、不明原因型(SUD)型,小动脉型(SAD)最低。在以Barthel指数分组中,重度依赖组血浆BNP最高,其次是中度依赖组、轻度依赖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在改良TOAST分型的不同亚型中不同,说明脑梗死各亚型在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中存在差异,血浆BNP水平检测可协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肌酐水平、肾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及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和对照人群的基本研究信息和生物学样本。于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59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1∶2匹配在当地体检中心抽取参加体检的5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所有研究对象依据肾脏病病人生存质量指导进行肾功能分期。结果病例组血肌酐(86.61±38.57)μmol/L,高于对照组(78.30±16.2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TOAST分型各亚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肌酐(92.53±50.82)μmol/L,心源性脑栓塞组血肌酐(85.95±34.24)μmol/L,小动脉卒中组血肌酐(85.97±33.67)μmol/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肾功能正常的Ⅰ组相比,Ⅱ组、Ⅲ组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均增高(OR值分别为1.933、1.301)。结论血肌酐水平增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肌酐与TOAST分型中大动脉性脑卒中关联性强,其次为小动脉性脑卒中,提示血肌酐可能对这些亚型的作用较大,控制血肌酐对脑卒中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4.5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严重程度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例。在基线时完善血化验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胆红素为变量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严重程度间的关系。通过TOAST分型分析胆红素水平与各亚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卒中严重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相关[OR(95%CI)=1.017(1.010~1.0490)、1.096(1.028~1.134),P 0.05]。根据TOAST分型显示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胆红素水平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血管闭塞型,存在统计学差异(F=22.659、34.871,P 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胆红素水平可能是判定心源性栓塞亚型的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亚型构成特点及其与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连续登记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8例,比较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特点。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19例(32.34%),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各114例(30.98%),心源性19例(5.16%),其他2例(0.54%);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在OCSP亚型分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表现为以腔隙综合征为主的多种临床表型。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是TOAST分型中的主要类型。OCSP分型不能提示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为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同期选择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Hcy、D-D等。结果观察组血清Hcy、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心源性脑栓塞(CE)患者血清D-D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P 0. 05,P 0. 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与吸烟史、饮酒史呈正相关性(r=0. 35,P 0. 01,r=0. 31,P0. 01),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史呈正相关性(r=0. 20,P 0. 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Hcy、D-D水平异常升高,Hcy与LAA患者明显相关,D-D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晓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12-2513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CISS分型应用价值,并比较其与TOAST分型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2010年3月5日至2012年3月4日住院治疗的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生盲法进行CISS分型及TOAST分型;对分型不一致患者交由全科讨论后确定;比较分析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CISS分型各病因学亚型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弓粥样硬化2例,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66例)168例(70%),穿支动脉疾病24例(10%),不确定病因型10例(4.2%),心源性脑卒中型36例(15%),其他病因型2例(0.8%).其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其病因进一步分为: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共计82例(占49.4%),动脉到动脉栓塞共计59例(占35.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共计22例(占13.3%),混合型有3例(占1.8%).②TOAST分型各亚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共计120例(占50%),小动脉闭塞型共计51例(占20.1%),不明病因型共计33例(占13.9%),心源性栓塞型共计34例(占14.2%),其他明确病因型有2例(占0.8%).③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CISS及TOAST分型时,有68例(28.33%)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结论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TOAST分型相比,CISS分型在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更准确,更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Uoproteinase-2,MMP-2)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9例(37.66%),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23例(29.87%),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13例(16.88%),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undemomtrated etiology,SUE)7例(9.09%),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SOE)5例(6.49%).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1inked immtm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 h和7 d时血清MMP-2含量,并与42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TOAST病因分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发病后24 h和7d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189.55±24.79)和(307.46±84.1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76 ±10.32)ng/ml(P均<0.05).在TOAST各亚型中,SOE和SUE因例数过少未做分析;在其他各型中,LAA、SAO和CE组发病后24 h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218.60±13.42)、(175.21 ±9.92)和(167.26±9.7)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发病7d时分别为(404.75±10.30)、(293.18 ±10.91)和(211.81±11.14)ng/m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以LAA组增高显著(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水平增高,TOAST各亚型患者组MMP-2水平变化不同,LAA组升高最显著,支持脑梗死亚型的病因不同的论点,血清MMP-2在LAA型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最新临床研究带给心源性脑栓塞预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病因和发病机制高度异质性的一组疾病。从1996年TOAST分型到2009年的ASCO分型,均将心源性脑栓塞(cardiac embolism,CE)作为一个单独的疾病,而不使用“脑栓塞”这一诊断名称。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一动脉栓塞,实质上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汪实,CE的抗栓预防措施有别于非心源性卒中,  相似文献   

11.
《内科》2015,(5)
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 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卒中亚型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7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标准对病人进行分型,比较不同亚型病人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入院时与入院10 d后不同亚型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不同亚型病人间的死亡率。结果各亚型脑梗死病人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心源性脑栓死(C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组次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最低,但与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组1例(未列入统计分析内);各亚型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E组缺损最为严重,SAO组程度最轻;入院10 d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最低,SAO组改善程度最高。急性期以CE组(34.1%)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LAA组(6.3%),SAO组在急性期未观察到死亡病例,C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卒中亚型的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此类病人预后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连续入选的421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TOAST分类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共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73例)、心源性栓塞型(CE,39例)、小动脉闭塞型(SA().130例)、其他明确病因型(SOE,1例)和不明病因型(SUE,178例)。分析各亚型构成、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的关系。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与其他各亚型比较,CE年龄高,男性比例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 1年复发率最高(33.3%)、SAO最低(6.9%);各亚型之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C、LDL-C、纤维蛋白原、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亚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依据TOAST方法对缺血性卒中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总结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病因学特征。方法 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因首发缺血性卒中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300例,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依据TOAST分型标准确定每个患者所属亚型。结果 本组患者TOAST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心源性脑栓塞12.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0.0%,小动脉卒中31.3%,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5.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11.4%。结论本组患者在不同性别之间,TOAST亚型构成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卒中改良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缺血性卒中改良分型(简称K-TOAST分型)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以及各卒中亚型的比例,并与传统TOAST分型进行比较。方法 408例患者接受了前瞻性的全面脑血管检查,由2名神经内科医师独立进行了K-TOAST和TOAST分型,比较这两种分型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及各亚型的构成比。结果 K-TOAST分型里比例最高的亚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型,其后是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病因型。传统TOAST分型分别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病因型。新分型系统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83(P〈0.01)。结论 K-TOAST分型可减少原因不明型卒中患者数量,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一医院脑血管科,温州325000目的:评价Adams等的TOAST分型法和SangWonHan等的新分型法的一致性,并研究用这两种分型法在中国卒中人群中诊断的各亚型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3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由一名神经科医生分别采用两种分型法在出院时进行病因分型,用χ2检验比较两种分型的各亚型比例的差异;同时,随机选取20例患者由两位神经科医生独立进行两种方法分型,采用Kappa分析评价研究者间的一致性。结果:(1)用TOAST分型法,两名医生对20例患者的病因分型有17例一致,K=0.78;采用SangWonHan新分型有18例一致,K=0.93。(2)TOAST分型的构成比:不明原因39.0%、小动脉闭塞29.6%、大动脉粥样硬化21.3%、心源性栓塞8.9%、其他明确病因1.3%;SangWonHan新分型的构成比: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44.6%、不明原因25.1%、小动脉闭塞23.3%、心源性栓塞5.8%、其他明确病因型1.3%。结论:这两种分型法的研究者间的一致性都较高;与TOAST分型相比,SangWonHan新分型法,一致性更高,不明原因型的比例更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OAST、ASCO和CISS分型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型临床应用中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167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进行TOAST、ASCO以及CISS分型,比较其对各病因学亚型诊断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与TOAST比较,ASCO-1会显著性增高大动脉粥样硬化组(23.4%对19.8%;x2=4.167,P=0.031)和降低小血管疾病组(32.9%对38.3%;x2=4.923,P=0.022)的患者比例;同样,CISS也会显著性增高大动脉粥样硬化组(37.1%对19.8%;x2=27.034,P<0.001)和降低小血管疾病组(19.2%对38.3%;x2=25.289,P<0.001)的患者比例.不过,ASCO-1(34.1%对28.1%x2=3.682,P=0.052)和CISS(32.9%对28.1%;x2=0.880,P=0.268)均不会降低病因不明组的患者比例.3种分型方法的一致性介于中等(TOAST/ASCO-1的其他病因组,κ=0.434)和极好(TOAST/ASCO-1的心源性栓塞组,κ=0.967)之间.结论 ASCO-1和CISS分型均不能降低病因不明性卒中亚型患者的比例,但各亚型之间一致性较好.在临床应用中,应关注3种分型方法中各亚型诊断标准的设计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及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对照组),测量所有入选者血清IL-6水平,并观察其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CE)血清IL-6水平最高,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然后为不明原因型(SUD),最少的为小动脉型(SA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OCSP分型:IL-6水平最高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型(POCI),然后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最少为腔隙性梗死型(LACI),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6水平会出现改变,且不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表达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并在72 h之内入院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TOAST分型并测定其血浆Hcy、hs-CRP,分析二者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02例,TOAST分型中小动脉性卒中(SAO)最多(40%),其次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34.3%),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最少(3.0%);血浆Hcy水平在LAA型中最高(P〈0.05);hs-CRP水平在LAA及SAO型中最高(P〈0.05)。对于2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患者,Hcy(OR=1.472,95%CI:1.225-2.629)、hs-CRP(OR=1.841,95%CI:1.143-2.966)是LAA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OR=2.990,95%CI:1.175-7.639)是SAO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以LAA及SAO为主,检测血Hcy、hs-CRP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分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人群磷酸二酯酶4D基因(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广东地区7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广东居民774例作为对照组。根据TOAST分型将病例组又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27例、小动脉闭塞型221例、心源性栓塞型54例、其他明确病因型52例和不明原因型58例。使用SNaPshot方法对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SNP83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5个亚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SNP83的CC、CT和TT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vs2.3%,29.1%vs 26.2%,68.0%vs 71.4%,P>0.05)。在显性、隐性及加性3种遗传模型下,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病例组及5个亚型均无相关性。结论 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