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辅助治疗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2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静脉血流速度及患肢周径变化情况,统计2组术后第1,2,3天伤口引流量和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PT、APTT、FIB及患肢周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2,3天伤口引流量观察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凝血功能,加快血流速度,减少伤口分泌物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配合其他措施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活血通络汤配合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袜、股四头肌舒缩、膝关节功能恢复器(CPM)功能锻炼等措施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129例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55%。结论:活血通络汤配合其他综合措施是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方法.方法:对90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术前指导患者下肢功能锻炼、饮食调护、药物预防、健康教育,术后功能锻炼、药物治疗、运用弹力绷带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90例患者中,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6%.结论:运用综合疗法对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6,(12):1605-160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对髋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基础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基础治疗。比较两组在防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DVT 9例,实验组发生2例,两组DVT发生率有差别。两组患者凝血四项及D-dimer用药前无差别。两组患者凝血四项中PT、FIB、APTT用药后无差别;实验组TT高于对照组及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及大伤口血肿,伤口引流量实验组较对照组低。结论:基础治疗加七厘散穴位贴敷防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脉活血方预防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7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活血方14 d。在术后第1、7、14日分别检测患肢深静脉彩超,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患肢VAS评分,患肢周径。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疑似诊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D-dimer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肢VAS评分无疼痛者占86.67%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大腿周径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脉活血方可以降低全髋置换术后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延长其APTT及PT;减轻患肢水肿、改善下肢疼痛症状;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疑似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拟通脉汤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术前均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服用通脉汤,监测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观察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天及14天,治疗组D-二聚体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VT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汤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汤联合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9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均进行戒酒、戒烟、控制血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利伐沙班,每次1片,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祛瘀生新汤治疗,每日1剂。术后14 d,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1 d及术后14 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及全血高切黏度),凝血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结果:术后14 d,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及全血高切黏度水平分别为(1.32±0.16)mPa/s、(36.34±3.53)%、(25.34±2.76)%及(2.91±0.28)mP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观察组D-D、FIB、APTT及TT等凝血指标,CRP、IL-8及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瘀生新汤联合利伐沙班可较好的防止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29例采用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2组DVT发生率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 2组术后均无DVT形成;2组的APTT、FIB及对照组的D-二聚体治疗前后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2组PT术后均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术后D-二聚体检测结果下降(P<0.05)。结论肝素抗凝法与益气活血法均能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均能对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影响,且益气活血法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提示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改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黏、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王宇  康斯文  孟妲 《中医正骨》2013,(12):84-85
目的:探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32例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积极、系统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男11例,女21例;年龄58~83岁,中位数72.5岁;膝骨关节炎13例,股骨头坏死5例,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2例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14~28 d,中位数19.5 d;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对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取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利于预防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6例拟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试验组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术后下肢最大肿胀率、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不仅能降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并且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延长APTT、PT。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第1天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检测两组患者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变化情况,治疗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两组血栓形成情况,手术前及手术后24 h、术后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APTT、TT、PT、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8%,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术后1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钠相当,而且可显著缓解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症状,对改善其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对手术创伤早期预防和治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68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4例。治疗组术后早期采用桃红四物汤辨证论治加味治疗,对照组术后用甘露醇脱水剂等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下降至(4.5~8.6)×109/L,中性粒细胞0.50~0.7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总优良率97.0%高于对照组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味早期预防和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加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病例特点是大部分年龄偏高,肥胖者较多,常伴有"三高症"或心脏疾患,采用桃红四物汤辨证论治加味可治疗和预防心脏疾患这一术后并发症或伴随疾病。临床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深静脉血栓形成收效满意,同时口服煎剂安全、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外支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口服外用,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比较D-二聚体、APTT、PT、PLT和伤口引流量的差异,探讨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APTT、PT、PL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治疗组在伤口引流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内服外用可有效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行气祛瘀颗粒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共60例在本院行髋膝关节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术后8 h开始服用行气祛瘀颗粒冲剂。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测患者D-D聚体,血小板活性因子及凝血指标水平;并于术后第1 d及11 d复查上述指标,术后11 d复查下肢彩超。结果观察组有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DVT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时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1d时P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 D-dimer、FIB和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1d时D-dimer、和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行气祛瘀颗粒联合小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防止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置换(THA)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 年9月在我院骨伤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THA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78例。THA术后12 h开始给予不同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肌肉注射,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肌肉注射,两组均治疗14 d。所有患者术前患肢彩超检查未见血管血栓形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4天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液中凝血四项(TT、APTT、PT、D-Dimer)变化情况,以及术后第14天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阳性率。结果:所有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APTT、PT、TT明显延长,D-D水平明显降低,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术后第14天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阳性率观察组为1.28%,对照组为7.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防止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较单用低分子肝素钠更优,可供临床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实验组患者则在术后采用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有1例(2.4%)发生DVT,对照组6例(14.3%)发生DVT,实验组DVT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桃红四物汤,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依诺肝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16年7月-2019年7月,研究对象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用依诺肝素43例为对照组,应用中药联合依诺肝素治疗43例观察组,回顾分析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术后首日与术后2周的血浆指标(PT、APTT、FIB、D-Dimer)含量、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小于对照组,P 0.05。术后首日,两组患者血浆PT、APTT、FIB、D-Dimer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结束后,观察组血浆PT、APTT、FIB、D-Dimer含量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中药联合依诺肝素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血浆PT、APTT、FIB、D-Dimer等指标水平,用药安全性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穴位艾灸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拟初步探讨艾灸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骨关节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根据两组患者入院后、术前、术后第1周及第2周D-二聚体、凝血功能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入院后与手术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D2聚体指标对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之间PT和AP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之间PT、APTT、TT、FIB、D2聚体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有显著改善,可以有效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配合中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46例老年髋部骨折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各23例;中药治疗组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术前2d到术后2周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对照组仅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术前术后均不用桃红四物汤,治疗至术后2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组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用桃红四物治疗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结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在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4例腰椎骨折患者,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给予对照组术后传统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桃红四物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以及术后第10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平均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平均PT明显高于对照组,FIB以及D-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腰椎骨折术后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可明显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术后FIB以及D-D含量,从而降低了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