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不稳症患者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45~79岁,中位数65.5岁。28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节段,L_4~L_515例,L_5S_19例,L_3~L_4、L_4~L_51例,L_4~L_5、L_5S_11例,L_3~L_4、L_4~L_5、L_5S_12例。均经非手术方法治疗3个月无效。病程4~36个月,中位数20.5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腰痛及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8~3.6 h,中位数3.1 h。术中出血量200~420 mL_,中位数330 mL_。住院时间15~28 d,中位数21.5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中位数24.5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较术前降低[(7.24±0.65)分,(2.56±0.37)分,t=17.035,P=0.001;(7.46±0.91)分,(2.12±0.75)分,t=40.268,P=0.001;(37.89±4.64)分,(17.64±5.14)分,t=49.382,P=0.000]。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术后6个月完全骨性融合者20例,术后12个月完全骨性融合者28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和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不稳症,能有效缓解腰痛及腿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具有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经皮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55~70岁,中位数65岁。均为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腰椎不稳症10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_3~L_45例、L_4~L_512例、L_5~S_19例。均有下肢神经症状。均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病程6个月至8年,中位数18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腰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29分法)评定综合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中位数8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8±2.9)分,术后1周、4周、3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3.3±0.4)分、(2.3±0.2)分、(1.5±0.3)分及(1.2±0.2)分。JOA腰痛疾患评分,术前为(11.7±1.8)分,术后1周、4周、3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17.1±1.9)分、(19.9±1.7)分、(23.2±2.1)分及(25.9±2.4)分。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经皮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有效缓解腰部疼痛,综合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29~63岁,中位数48岁。骨折位于T1116例、T1218例、L117例、L28例、L3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D级20例、E级40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4~7分,中位数6分。载荷分享评分3~8分,中位数6分。受伤至手术时间1~3d,中位数2d。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0min,中位数70min。术中出血量80~150mL,中位数100mL。住院时间10~20d,中位数14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1例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1枚椎弓根螺钉钉帽脱落,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伤椎前缘高度丢失、Cobb角增大,患者因无明显腰痛症状而拒绝翻修治疗,继续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遗留脊柱轻度后凸畸形;1例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前因腰痛检查发现1枚椎弓根螺钉钉体折断,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常规取出内固定物,未进行其他特殊治疗。伤椎前缘高度,术前(20.3±1.9)mm,术后3d(33.5±2.1)mm、1个月(32.5±2.2)mm、3个月(32.2±1.3)mm、6个月(31.6±1.2)mm、12个月(31.3±0.7)mm、18个月(30.8±0.6)mm。伤椎Cobb角,术前20.6°±3.5°,术后3d 8.2°±2.3°、1个月9.8°±1.8°、3个月10.4°±2.3°、6个月10.6°±2.7°、12个月10.9°±2.5°、18个月11.2°±2.8°。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恢复伤椎高度、改善伤椎后凸畸形,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在老年性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利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性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评估手术前后患者骨折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和术后8个月与术前比较疼痛明显减轻,生活质量逐步提高(P<0.05);患者Cobb角术后2个月和术后8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结论:利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能够有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24~69岁,中位数43岁。L4滑脱10例,L5滑脱11例。按照Meyerding腰椎滑脱分度标准,Ⅰ度8例、Ⅱ度1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其中9例伴有间歇性跛行;均无大小便失禁。病程2~10年,中位数6年。术后随访观察滑脱椎体复位、椎间植骨愈合、椎间高度恢复、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中位数11个月。腰椎滑脱均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20例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1例术后12个月椎间植骨融合。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21例患者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57.6±10.4)%、(21.4±11.2)%、(20.1±11.4)%,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前、中、后椎间盘高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5±1.0)mm、(12.3±1.2)mm、(11.5±2.0)mm,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后壁至下位椎体后壁的距离)分别为(15.0±2.1)mm、(1.5±1.0)mm、(1.2±0.5)mm。所有患者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好转,间歇性跛行减轻,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1例发生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感染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椎弓根螺钉松动、椎体再滑脱、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采用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疼痛情况;测量并记录手术前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用腰椎JOA功能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1年的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前NRS评分为(7.41±1.62)分,术后1周为(4.23±1.41)分,术后1年为(1.19±0.68)分,手术前后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14.22±1.46)分,术后1年为(25.18±1.27)分,术后1年时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54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均有腰痛及一侧下肢疼痛)。其中男39例,女15例,年龄31~63岁。单节段43例,其中L3/4 2例,L4/5 27例,L5/S1 14例;双节段11例,其中L3/4和L4/5 2例,L4/5和L5/S1 9例。暴露单侧责任椎板及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切除椎间盘处理终板,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手术前后按JOA评分评定手术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45min,双节段平均72min。术中出血90~370ml,其中单节段平均90ml,双节段180ml。术前JOA评分平均(10.7±0.6)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23.4±0.7)分。优良率为92.60%。随访19~32个月,平均23.1个月,2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治疗。最末随访显示患者椎体间融合率96.3%,2例假关节形成,未发现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简单、有效、经济,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椎弓根破坏情况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43例因脊柱病变需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21例、胸腰椎骨折9例、胸腰椎肿瘤11例、脊柱畸形2例,分别经后路进行椎间融合、骨折复位内固定、肿瘤切除内固定和脊柱矫形手术。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用Artis Zeego系统行锥束CT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必要时及时进行调整。术后1周内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病变部位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分别根据术中锥束CT扫描图像和术后CT扫描图像采用Gertzbein分级系统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4.2±47.1)min,术中出血(482.6±471.6)m L。43例患者共置入262枚椎弓根螺钉,胸椎置钉104枚、腰椎置钉142枚、骶骨(S1节段)置钉16枚。无1例患者因椎弓根螺钉误置行二次手术调整钉位,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的神经损伤。置入的262枚螺钉中,仅10枚螺钉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不一致。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Kappa=0.804,P=0.0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9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男56例,女36例。年龄39~72岁,中位数53岁。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_(3~4)26例、L_(4~5)42例、L_5S_124例。均采用双侧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的腰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评定总体疗效。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并评价CBT螺钉的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且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65~130 min,中位数85 min。术中出血量140~420 mL,中位数270 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术后引流量110~250 mL,中位数160 mL。1例患者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由于硬脊膜囊破裂口较小,术中以明胶海绵填压硬脊膜囊破裂处,术后保持头低脚高位,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发生终板损伤,术后绝对卧床2周并且佩戴胸腰支具2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内。切口均甲级愈合。8例8个节段的椎间融合器发生沉降。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损伤、螺钉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86例患者的362枚CBT螺钉位置为Ⅰ度;6例患者的6枚CBT螺钉位置为Ⅱ度,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未调整螺钉位置。至末次随访时,8例椎间融合器内骨质稀疏、可见部分透亮线,不能明确椎间是否融合,其余84例均获得椎间融合。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6±1.5)mm、(11.5±1.4)mm、(11.1±1.3)m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4°±0.89°、1.21°±1.1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42.80°±8.17°、50.20°±7.47°。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2±0.5)分、(2.2±0.6)分、(1.2±0.6)分;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BPEQ评分分别为(12.13±1.76)分、(24.30±1.56)分、(25.30±1.66)分。结论:双侧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总体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16例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30~64岁,中位数52.5岁。L2~3、L3~4突出2例,L3~4、L4~5突出6例,L4~5、L5S1突出8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7.89±0.5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43.68±2.65)分。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钉过程中未损伤神经根,手术时间(96.5±15.5)min,术中出血量(291.1±45.9)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中位数22.5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67±0.98)分,ODI评分为(12.82±5.68)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18.499,P=0.000;t=-19.694,P=0.000)。1例L4~5、L5S1突出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椎间融合器内植骨部分吸收,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L4~5、L5S1突出患者术后置于S1的螺母脱落,再次手术改为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论:对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固定稳定、植骨融合率高、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60例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5岁,中位数69.5岁;跌伤28例,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13例,无明显原因7例;病程0.5~4 d,中位数1.5 d;T_(11)骨折6例,T_(12)骨折12例,L_1骨折18例,L_2骨折11例,L_3骨折9例,L_4骨折4例;骨折压缩程度按Genant半定量目测法进行分度,Ⅰ度3例、Ⅱ度44例、Ⅲ度13例。均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拍摄X线片测定伤椎前缘高度,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同时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为椎旁软组织渗漏,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1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适度头低脚高俯卧,并应用脱水药物,1周后自行愈合。术后伤椎高度明显恢复,腰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19.52±3.31)mm、(22.64±4.17)mm、(23.96±3.62)mm,腰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3±2.8)分、(2.5±2.2)分、(1.4±0.8)分。结论: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减轻患者腰部疼痛症状,固定稳定,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技术在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50例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龄48~75岁,中位数57岁;腰椎滑脱位于L_523例、L_417例、L_5和L_46例、L_4和L_34例; MeyerdingⅡ度滑脱38例、Ⅲ度滑脱12例;术前均出现下腰部疼痛合并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31例、单侧19例。病程3~22年,中位数6年。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且术中行撬拨复位滑脱椎体。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滑脱椎体复位、植骨融合、腰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5例出现短时间的下肢麻木和疼痛症状,经对症治疗1~3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原有症状均基本消失;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椎体再滑脱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41例滑脱椎体完全复位、3例Ⅱ度滑脱椎体复位85%、6例Ⅲ度滑脱椎体复位80%。末次随访时按照Epstein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椎间植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腰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高度的平均值),术前(1. 6±0. 7) mm、术后1周(9. 6±1. 3) mm、术后3个月(9. 4±1. 4) mm、术后12个月(9. 5±1. 2) mm;腰椎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前缘距离下位椎体前缘的水平距离),术前(18. 1±1. 4) mm、术后1周(1. 8±0. 8) mm、术后3个月(1. 7±1. 9) mm、术后12个月(1. 7±1. 2) mm;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30. 6±2. 6)分、术后3个月(10. 6±2. 1)分、术后12个月(6. 5±3. 1)分。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撬拨复位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椎体,恢复腰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撬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后路撬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4~67岁,中位数41岁。骨折部位位于T113例、T1216例、L115例、L22例。骨折AO分型,A1型22例、A2型5例、A3型3例,B1型4例、B2型2例。合并神经损伤18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C级2例、D级5例、E级11例。术后随访观察症状缓解、骨折愈合、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0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中位数16周;内固定拆除时间术后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合并神经损伤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与上下相邻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值的百分比)和Cobb角恢复,无明显丢失。术前,伤椎前缘高度(58.5±10.2)%,额状面Cobb角(9.8°±2.6°),矢状面Cobb角(28.5°±4.3°);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95.5±2.2)%,额状面Cobb角(1.0°±1.5°),矢状面Cobb角(1.8°±1.1°);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92.2±2.6)%,额状面Cobb角(1.9°±1.3°),矢状面Cobb角(3.9°±1.0°);内固定拆除后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91.6±1.9)%,额状面Cobb角(2.5°±1.2°),矢状面Cobb角(4.2°±1.1°)。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撬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有利于骨折愈合、矫正畸形和维持脊柱的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联合椎板开窗减压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4—9月,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联合椎板开窗减压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16~68岁,中位数42.5岁。骨折部位,T_(11)、4例、T_(12)16例、L_122例、L_26例。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均累及三柱,椎管内有骨折块压迫硬膜囊,椎管占位≥30%,伤椎两侧椎弓根完整。受伤至手术时间2~12d,中位数3.5 d。术后随访观察脊柱后凸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狭窄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200 min,中位数110min。术中出血量50~850 mL,中位数180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中位数15.5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44.3±9.2)%、(87.3±12.7)%、(85.7±12.4)%、(85.2±11.7)%,脊柱后凸Cobb's角分别为32.1°±3.9°、4.7°±0.8°、4.4°±0.9°、5.2°±1.2°,椎管狭窄率分别为(33.2±4.9)%、(15.0±4.2)%、(10.4±5.3)%、(4.2±2.6)%。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A级1例、B级3例、C级3例、D级14例、E级27例,术后即刻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9例、E级22例,术后3个月A级0例、B级1例、C级3例、D级14例、E级30例,末次随访时A级0例、B级1例、C级2例、D级12例、E级33例。4例患者出现轻度腰背部疼痛,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联合椎板减压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较好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椎管狭窄程度及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断裂、松动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2005年5月本院脊柱外科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器械治疗的患者265例,其中有20例(21个椎体)术后椎弓根钉断裂或松动。其中13例螺钉断裂(18枚螺钉),2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3例螺钉松动,2例连接杆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问题的原因有:①骨折节段未形成有效的融合;②起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③螺钉位置不当或术中多次进钉;④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丢失;⑤骨质疏松;⑥术后康复时间不足;⑦内置物取出过迟。结论术中有效地植骨融合,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地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等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侧椎间融合器45°旋转稳定技术在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44~69岁,中位数55岁;滑脱节段位于L_(3~4)9例、L_(4~5)41例、L_5S_130例;滑脱程度按照Meyerding分级标准,Ⅰ度滑脱56例、Ⅱ度滑脱24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术中采用单侧椎间融合器45°旋转稳定技术。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滑脱椎体复位、腰椎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72个月,中位数44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74例滑脱椎体术中完全复位,6例不完全复位。80例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41. 23±2. 34)分、术后2周(23. 03±1. 24)分、术后6个月(9. 23±2. 02)分、术后12个月(4. 03±1. 62)分;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分,术前(7. 11±0. 32)分、术后2周(13. 03±0. 40)分、术后6个月(19. 23±0. 42)分、术后12个月(25. 73±0. 62)分;椎间隙高度,术前(6. 21±0. 62) mm、术后2周(9. 42±0. 51) mm、术后6个月(9. 31±0. 25) mm、术后12个月(9. 22±0. 22) mm;滑脱角,术前22. 23°±3. 02°、术后2周12. 73°±2. 02°、术后6个月13. 53°±1. 09°,术后12个月13. 03°±1. 22°。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断裂和椎体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单侧椎间融合器45°旋转稳定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的椎体,恢复椎间隙高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2~68岁,中位数47岁。退变性滑脱25例,峡部裂性滑脱19例。滑脱节段位于L3~43例、L4~518例、L5S123例。滑脱程度按照Meyerding分级标准,Ⅰ度15例、Ⅱ度22例、Ⅲ度7例。合并腰椎侧隐窝狭窄16例、腰椎间盘突出11例。病程2~10年,中位数4.6年。随访观察滑脱腰椎复位、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腰椎功能恢复、无疼痛步行距离、手术综合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12个月X线检查显示,15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22例Ⅱ度滑脱19例完全复位、7例Ⅲ度滑脱5例完全复位。术后3、6、12个月,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由术前(6.7±2.8)分降至(3.8±1.5)分、(2.8±1.3)分、(2.1±0.6)分,下肢放射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由术前(6.9±3.2)分降至(2.2±1.4)分、(1.6±1.2)分、(1.3±0.5)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由术前(62±15)%降至(21±8)%、(18±7)%、(14±5)%,无疼痛步行距离分别由术前(200±51)m增加至(2000±106)m、(2000±168)m、(2000±566)m。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断裂及椎体再滑脱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参照侯树勋等制定的腰椎滑脱手术疗效标准评定综合疗效,优23例、良16例、可4例、差1例。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能够有效复位滑脱的椎体、减轻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增加无疼痛步行距离,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扳切除、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患者28例.结果 28例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评价:优14例,良13例,尚可1例.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密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移位.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单侧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单侧椎板咬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单侧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37例患者,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的手术效果。结果:随访3~24个月,椎弓根螺钉未见松动,植骨愈合,临床症状达到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为: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率为40%,12个月为86%,24个月全部骨性融合,未见椎体滑脱,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采用钉棒系统单侧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脊柱稳定、解除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后路单侧单节段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技术(TLIF)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疗效。方法在PIPELINE通道下减压融合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下肢痛VAS评分和腰背病ODI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 3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末次随访术后椎间融合率97%。VAS评分术前为(7.82±1.5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58±1.38)分和(1.78±1.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ODI评分术前为(47.66±10.8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56±7.83)分和(13.12±7.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17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为94%。结论 PIPELINE通道下减压融合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