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菟丝子脂肪油含量测定及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称取一定量菟丝子中药材,按量粉碎成粗粉,分别采用清炒、酒制、盐制、水煮、生品不同方法对粗粉进行炮制,以乙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炮制后药材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影响。结果:测量结果显示菟丝子药材生品的平均脂肪油含量为5.46%,药材经过炮制后其平均脂肪油含量为4.83%~6.37%;脂肪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盐制品脂肪油含量6.37%最高,水煮品脂肪油含量4.83%最低,所有炮制品脂肪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盐制品(6.37%)酒制品(6.17%)清炒品(5.63%)生品(5.46%)水煮品(4.83%)。结论:菟丝子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脂肪油含量影响有一定差异,其中酒制品、盐制品中脂肪油含量较高,临床中可选择最佳炮制加工方法以控制脂肪油含量进而有效掌握菟丝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炮制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结果:采用索氏提取法对不同方法炮制后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得出含量最多的是盐制品为6.96%,最低的是水煮品为5.11%,所有炮制品脂肪油含量从低至高分别为水煮品(5.11%)、清炒品(5.51%)、生品(6.16%)、酒制品(6.48%)、盐制品(6.96%),菟丝子经盐制和酒制后脂肪油含量比其他方法炮制后的含量高。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控制炮制后脂肪油含量,可有效发挥菟丝子饮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菟丝子炮制前后脂肪油含量的变化。方法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油含量。结果生品中脂肪油平均含量为5.97%。经炮制后菟丝子炮制品脂肪油的平均含量在5.21%~6.61%之间。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盐制品﹥酒制品﹥生品﹥清炒品﹥水煮品。结论炮制对菟丝子脂肪油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方菟丝子不同炮制品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测定南方菟丝子及其不同炮制品(清炒、酒炙、盐炙)多糖的含量,从多糖变化角度探究炮制原理.方法:以南方菟丝子精制多糖测得菟丝子粗多糖对甘露糖的换算因子,以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南方菟丝子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结果:菟丝子多糖精制前后单糖组成无明显变化,多糖供试液在6h内显色稳定,重复性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 3.02% (n =6).测得南方菟丝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清炒、酒炙、盐炙)多糖含量分别为6.71%,8.27%,8.54%,14.17%,RSD分别为0.59%,2.47%,1.40%,0.35%(n=3).结论:南方菟丝子经过炮制后多糖含量明显增加,以盐炙菟丝子含量为最高,酒炙菟丝子和炒菟丝子次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菟丝子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生品及3种炮制品的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金丝桃苷为对照品,建立菟丝子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用此方法测定生品及3种炮制品的总黄酮含量。结果:建立了菟丝子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用此方法测定菟丝子生品中的总黄酮含量为1.68%,清炒品为2.26%,酒炙品为2.27%,盐炙品为2.22%。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适合于菟丝子总黄酮含量的测定,菟丝子炮制后的总黄酮含量较生品有了显著升高,其中酒炙品升高最多。  相似文献   

6.
炮制对莱菔子部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莱菔子生品、清炒品和烘制品中莱菔素以及脂肪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脂肪油炮制前后的物理常数、化学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炮制前后以上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续断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化学成分含量变化,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续断中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C-MS法,对续断不同炮制品中各类型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与续断生药相比较,各炮制品的指标成分含量略有增加;皂苷类化合物在酒炙品含量中最高;Dimethylsecologanol在盐炙品中含量高于酒炙品、清炒品及生药;而苯丙素类化合物(+)-1-羟基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在酒炙、盐炙及清炒品中含量相差不大。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均能影响续断不同类型化合物含量,证明了传统炮制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盐菟丝子较佳的微波炮制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黄酮含量为指标,探究微波强度、炮制时间、盐用量对菟丝子盐制工艺的影响。以芦丁作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法,测定盐菟丝子总黄酮含量。结果盐菟丝子较佳的微波炮制工艺条件是:盐用量为药材3%,盐水闷润2h后于微波炉内中火炮制3min,得到炮制品,干燥处理。结论该法简单易行,条件可控,可作为盐菟丝子的炮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透骨香抗炎、镇痛作用及水杨酸甲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法、热板法比较生品及各炮制品的抗炎、镇痛作用;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透骨香生品、盐制品、醋制品、酒制品中水杨酸甲酯苷的含量.结果 透骨香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提高肿胀抑制率(P<0.05),其作用强弱顺序为:醋制组>清炒组>盐制组>生品组>酒制组.生品组、醋制组、清炒组、酒制组均有镇痛作用(P<0.05),生品组作用较强,清炒组在药后1h作用最强.炮制品中水杨酸甲酯苷的含量与生品比较均降低,其中酒制含量较高,盐制含量最低.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透骨香抗炎、镇痛作用及水杨酸甲酯苷含量有显著影响,透骨香用于镇痛抗炎宜采用清炒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醇提物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的影响,测定菟丝子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芦丁、紫云英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菟丝子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总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对菟丝子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芦丁、紫云英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建立菟丝子不同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菟丝子炮制前后差异性成分。结果 菟丝子各炮制品醇提物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均高于生品,各炮制品中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和槲皮素含量与生品差异明显,盐炙和酒炙可促进菟丝子中7种成分溶出。菟丝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HPLC指纹图谱共有17个特征峰,鉴别指认其中7种化合物。PCA结果显示,菟丝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明显,OPLS-DA筛选出山柰酚、异鼠李素、绿原酸、12号峰、16号峰、金丝桃苷、紫云英苷7种化合物为菟丝子炮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菟丝子中总黄酮、总多糖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不同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结合7种特征性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江西大粒车前子HPLC指纹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对江西大粒车前子的微波炮制品、清炒品、盐炙品以及生品的水提液进行指纹图谱研究.结果:不同炮制品之间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和共有峰面积差异显著;微波炮制品指纹图谱总峰面积大于其它三种炮制品,其顺序依次为:微波品>清炒品>盐炙品>生品.表明不同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微波炮制品对化学成分影响最大.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江西大粒车前子HPLC指纹图谱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HPLC指纹图谱对大粒车前子炮制工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雷公藤饮片炮制前后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的含量变化。方法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4.6×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3∶67),检测波长218 nm,柱温30℃,流速1 ml/min,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流动相:甲醇-1%醋酸水溶液(87∶13),检测波长425 nm,柱温30℃,流速1 ml/min,测定雷公藤红素的含量。结果各炮制品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按降序依次为:清炒品、酒炙品、醋炙品、蒸制品、莱菔子汁煮品、水煮品、甘草汁煮品;雷公藤红素含量按升序依次为:水煮品、莱菔子汁煮品、甘草汁煮品、清炒品、蒸制品、酒炙品、醋炙品。结论炮制后,几种主要的炮制品雷公藤甲素和红素含量较生品有所降低,推测炮制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花椒炮制后其挥发油、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量花椒及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总生物碱的含量,比较分析花椒生品与炮制品间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含量存在的差异。结果花椒经炮制后其在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含量上均有较大差异(P 0. 01),生品挥发油含量最高(6. 23%),清炒品、醋制品、盐制品、酒制品挥发油含量均有所降低,挥发油含量分别为3. 67%,3. 33%,3. 67%,2. 67%;总生物碱含量盐制品(13. 88mg/g)与生品(15. 69mg/g)相比降低,清炒品(20. 58mg/g),醋制品(20. 10mg/g),酒制品(21. 33mg/g)与花椒生品相比总生物碱含量均升高。结论花椒经炮制后对其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且炮制后质量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杜仲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杜仲生品及6种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绿原酸的含量:盐蒸制>盐制砂炒2>盐制砂炒1>盐炒制2>盐炒制1>清炒>生品。结论:炮制方法对杜仲中绿原酸的含量有影响,且以盐蒸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杜仲生品及6种不同炮制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结果:不同炮制方法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不同,其中:盐制砂炒Ⅱ>盐蒸制>盐制砂炒Ⅰ>盐炒制Ⅱ>盐炒制Ⅰ>清炒>生品。结论:炮制方法对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有显著影响,且以传统的杜仲盐制砂炒方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7,(8)
目的考察制霜、蒸制、酒炙、盐炙、醋炙对南葶苈子Descurainiae Semen脂肪油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方法5种方法分别炮制南葶苈子,石油醚提取各炮制品脂肪油后将其衍生化,GC-MS法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结果除制霜法外,各炮制方法均能提高脂肪油提取率。与生品比较,各炮制品中脂肪油数量减少,但含有量均增加。所得脂肪油主要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除醋炙品外,各炮制品中其含有量均高于生品。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醋炙炮制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地对僵蚕的炮制方法各异,作者分析了生制、清炒和麸炒的三种不同的炮制方法,结果表明:清炒法和公炒法其成品收率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炮制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显芬差异(P<0.01),以清炒品含量最高,麸炒品次之,生品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挥发油类中药的炮制工艺。方法:以乳香、苍术、茵陈这三味含挥发油的中药为例,采用醋炙、清炒、麸炒、烘制等方法进行炮制,通过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以上中药炮制前后挥发油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得率。结果:经醋炙、清炒、麸炒、烘制等办法炮制后的乳香、苍术、茵陈的挥发油含量相较生品均有所下降,其中乳香和茵陈采用烘制法后挥发油除去率最高,苍术采用麸炒法挥发油除去率最高,烘制后三种药物得率较高。结论:含挥发油中药的炮制工艺选择,需根据药材的临床用途以及毒性作用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酒制对菟丝子中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不同炮制程度的菟丝子酒制品中槲皮素含量进行检测,研究酒制炮制对槲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加酒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酒制样品,高效液相法测定槲皮素含量。结果:生品中几乎不含槲皮素,炮制后含量显著增高,并且不同烘制温度、不同烘制时间、不同闷润时间、不同黄酒用量对菟丝子中槲皮素含量均有影响。结论:酒制炮制提高菟丝子槲皮素含量,不同炮制工艺水平对菟丝子槲皮素含量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炒法与中药标准汤剂物性、物性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测定党参不同炮制品标准汤剂的物性参数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党参炔苷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清炒法对党参汤剂物性及党参炔苷含量的影响。结果党参生品中炔苷含量为0.012 3 mg/g;党参炒黄中炔苷含量为0.018 7 mg/g;党参炒焦中炔苷含量为0.024 4 mg/g。党参汤剂相对密度与清炒法、党参炔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党参炔苷含量与清炒法呈显著正相关;党参不同炮制品汤剂多糖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党参不同清炒法炮制品汤剂物性参数及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