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年来女性黄褐斑患者易感因素及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临床问卷调研的方法,对本科门诊确诊的13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皮损以两颊蝶形分布者最多。易感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因素、睡眠、妊娠、口服避孕药及伴有妇科疾病者、日晒及光辐射,遗传及化妆品使用不当及美容等因素与黄褐斑发病有关。中医证候分析结果显示辨证为肾虚血瘀证者最多,其中大部分患者肾虚兼有肝郁症状,多为虚实夹杂。结论此次调查与以往女性黄褐斑易感因素调查结论相似,黄褐斑发病可能与内分泌、精神因素、紫外线照射、化妆品使用不当及遗传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多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相似文献   

2.
<正>冯宪章教授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临床将其分为四型。肝郁型予以逍遥散加减治之;脾虚型予以茶桂术甘汤加味治之;肾阴虚型予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肾阳虚予以金僵肾气丸加味治之。临证注重活血化瘀药与风药的应用。冯师治疗黄褐斑用药有以下特点:1治病必求于本,注重脏腑功能的调整;2注重化瘀药的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年来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特点、发病诱因及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临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科门诊确诊的217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21~40岁),皮损以两颊分布最多,好发皮肤类型以混合性或干性为多见。易感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日晒、妊娠、精神因素、睡眠、月经不调、遗传及伴有妇科疾病者与黄褐斑发病相关。中医证候分析结果显示辩证为肝郁气滞者最多。结论黄褐斑发病可能与紫外线照射、妊娠、精神因素、睡眠及遗传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多与肝郁气滞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从女性黄褐斑初诊患者中筛选出符合黄褐斑主要中医证型辨证分型标准的患者90例,对每例患者采用无创伤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检测皮损部位及非皮损部位的油脂量、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TEWL)、黑色素量及血红蛋白量,分析皮损部位与非皮损部位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女性黄褐斑主要中医证型与皮损部位各指标的关系。结果:患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内外合治肝郁血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及耳穴压豆治疗肝郁血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血滞型的黄褐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结果完成84例。治疗组46例,中药消斑1号方口服及中药祛斑膜1号方外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38例,维生素C片和维生素E胶丸口服,0.1%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43%;对照组有效率为63.16%,2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内外合治肝郁血滞型黄褐斑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正>从不同病程的女性黄褐斑初诊患者中,筛选出符合黄褐斑主要中医证型辨证分型标准的患者187例,采用非创伤性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对其进行组织分型,分析女性黄褐斑主要中医证型与CLSM组织分型及病程的关系。结果:187例患者中,CLSM组织分型分别包括表皮型122例(65.24%)和混合型65例(34.76%),无真皮型病例。表皮型患者以脾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与发病部位分型及病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217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与现代医学发病部位分型及病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17例女性黄褐斑患者中,肝郁气滞证比例最高(40.09%);肝郁气滞证中蝶形型所占比例最高(54.17%),脾虚湿蕴证中面下部型比例最高(33.33%),与泛发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肾阴虚证中蝶形型比例最低(12.50%),与泛发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肾阴虚证中病程5年者显著高于病程≤5年者(P0.01)。结论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主要以肝郁气滞证为主,且中医证型与部位分型及病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多与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有关。针刺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应用广泛,针刺手段多样,方法灵活。研究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文献报道发现如下特点:不同针刺部位的结合;不同针刺方法的应用;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结合;外治与内治结合。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不仅丰富了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了多技术支持和广  相似文献   

9.
<正>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面尘"等。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肝郁脾虚,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或由肾水亏虚,水亏不能制火,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荣。目前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多样,主要是运用针刺、刺络拔罐、耳压等针灸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及面膜外用等。针刺配合中药内  相似文献   

10.
<正>采用紫外线照射法构建小鼠黄褐斑模型30只,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模型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c-myc基因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测定给予化浊解毒方后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黄褐斑模型皮损处c-myc基因表达明显增多(P0.05);经化浊解毒方治疗后,c-myc基因表达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  相似文献   

11.
<正>6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E,C颗粒组、红玉祛斑胶囊200,400,800mg/kg剂量组,采用肌注黄体酮及辅助中波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小鼠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酪氨酸、丙二醛(MDA)以及皮肤脂褐质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药物对小鼠皮肤黑素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的辨证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1978年—2020年9月30日)符合以下标准的文献:评价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的文献,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所涉及的中药方剂药味完整,治疗组患者≥30例。结果 纳入147篇文献,包含15种证型,175首方剂,117味中药,总用药频次1 980次;证型前3位为肝郁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证;应用最多的处方为桃红四物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117味中药分属于14类中药,用药前3位的类别为补养药、理血药、解表药;用药频次前5位中药分别为当归、红花、茯苓、川芎、柴胡;四气、五味分别以温、甘为主;药物归经以肝经为首,其次为脾、肾。结论 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的规律,且与其病因病机病位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目前阳痿的中医诊断及治疗近况。方法:调查近年研究阳痿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诊断与治疗的文献,通过文献检索采集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结果:现代阳痿的病因病机与古代文献记载发生了变化,肾虚证的比例减少,肝郁证增多,虽然临床中中医辨证、治疗欠规范。结论:当代阳痿的病理变化以肝郁肾虚血瘀为主,肝郁、肾虚都是重要的病机,而血瘀则是诸多病因继发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系统及相关因子在小鼠黄褐斑模型皮肤中的变化。方法:将24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用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黄体酮注射方法造模,对照组肌肉注射同剂量的灭菌注射用水,采用q PCR相对定量检测小鼠皮肤的Nrf2和Keap1基因表达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小鼠皮肤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的Keap1 mRNA表达量明显增强(P<0.01),Nrf2 mRNA表达量无明显改变(P>0.05),模型组SOD和GSH-Px活性明显下降(P<0.01),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结论:氧化应激在黄褐斑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氧化损伤Nrf2-Keap1系统与黄褐斑的发病关系密切,可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正>黄褐斑俗称"蝴蝶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为对称性,主要发生在面部,以颧颊部多见,通常为边界不清楚的褐色斑片,严重者可融合成大片。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主要与精神抑郁、情志失调有关,其中情志不遂、肝郁络滞为其主因。中医治疗本病以疏肝解郁、养血活血通络作为主要治则,可选用逍遥丸、血府逐瘀丸加减应用,或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女性黄褐斑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中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前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气滞组(实证):口服丹芩消遥煎加减,肝肾不足组(虚证):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减。2组疗程均为4周,共3个疗程,并以问卷形式调查黄褐斑的诱因,用SAS、SDS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1.实证组雌二醇(E:)显著高于正常组;虚证组E2低于正常组;2组睾酮(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2.实证组SDS、SAS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3.丹芩逍遥煎与六味地黄汤对不同证型患者的皮损改善均有一定疗效。结论E2水平的高低可作为黄褐斑虚证和实证的辨证指标之一;情志因素是黄褐斑最主要的诱因;黄褐斑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心理;丹芩消遥煎与六味地黄汤治疗不同证型的黄褐斑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玉桂片对黄褐斑模型小鼠的防治效果,初步探讨玉桂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机制,为临床防治黄褐斑提供部分基础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级昆明种雌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C预防组、维C治疗组、玉桂片预防组和玉桂片治疗组。HE染色检测皮肤病理学形态、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小鼠血中的酪氨酸酶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表皮的上皮细胞增殖较明显,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出现比较明显增生。维C组(含预防组和治疗组)可见少量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玉桂片组(含预防组和治疗组)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最少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酪氨酸酶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酪氨酸酶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玉桂片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可能与减少酪氨酸酶合成,抑制炎性细胞增生和抗组织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通过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简称CBM),筛查出有关黄褐斑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者。采用关联规则模块分析中药与中药四诊信息、证候与方药的对应关系,探索药证对应规律,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探索当代中医对黄褐斑治疗经验的共识。结果:所收集的121个方药中共使用中药200味,用药总频次1 615次,其中频率15%的中药27味。在121则病案中,共收录  相似文献   

19.
<正>对217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21~40岁),皮损以两颊分布最多,好发皮肤类型以混合性或干性为多见。易感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日晒、妊娠、精神因素、睡眠、月经不调、遗传及伴有妇科疾病者与黄褐斑发病相关。中医证候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20.
<正>黄褐斑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意五脏之间的关系,如肝郁易克脾土,治肝不忘实脾,养肝不忘补肾,此五脏制化之妙也。此外还应注意黄褐斑病机之间的转化,如患者肝气不舒则要注意有无血瘀及化火伤阴的症状。黄褐斑的发生是一个虚实夹杂的过程,初期宜用理气、泻火、活血之法,后期应调其虚,补益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