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程序化复苏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定CPR程序化操作步骤及用药参考,比较程序化CPR与传统CPR的恢复自主循环(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率及ROSC稳定时间,生存率,复苏即刻及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结果:程序化复苏组与对照组在ROSC率、ROSC稳定2h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ROSC稳定24h率、生存率及24hGCS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程序化CPR与传统CPR比较可提高CPR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CPR)时基础生命支持(BLS)后脑氧化代谢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BLS后意识不清病人15例,对照组10例,通过颈内静脉插管采血,动态观察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脑氧摄取量(CEO2)和脑动静脉氧差(AVDO2).结果:BLS后15例意识不清病人中8例第1日SJO2下降而CEO2和AVDO2升高.第2~5日SjO2升高而CEO2和AVDO2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第6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第1~6日脑氧代谢波动明显,经进一步复苏全部成功获救.其中7例第1~6日SjO2持续升高,CFO2和AVDO2持续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第1~6日脑氧代谢无明显波动,6日内死亡6例.结论:脑氧代谢的测定是判断心脏骤停病人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改善心肺脑复苏预后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心肺脑复苏预后的措施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急诊科(200040)杨涵铭抢救突然心跳呼吸停止即心肺复苏术(CPR),CPR的最终目标是保护脑功能完整,使病人恢复正常社会生活能力,所以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心跳停止4~6分钟,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病... 相似文献
5.
心脏骤停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且近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其发病率逐渐攀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作为抢救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经过50余年的探索实践,患者的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故在发掘完善新方法的同时,亦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CPR进程中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临床主要存在CPR程序“刻板化”、CPR通气“死腔化”、CPR按压“形式化”、CPR开胸“概念化”、CPR通路“单一化”、CPR背板“无声化”及CPR时限“教条化”,并结合经验积极尝试修正,以指导临床正确把握并实施CPR.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我们对87例心肺复苏后ICU监护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7例,男50例,女37例,31~76岁,平均53.7岁.42例由急诊科心肺复苏(CPR)后入ICU,45例发生在ICU.……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评估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66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8例)和预后良好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BIS和CQI水平,分析BIS、CQI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BIS和CQI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显著长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急性心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IS、CQI及GCS评分高是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入院时APACHEⅡ评分高是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IS、CQI、入院时APACHEⅡ和GCS评... 相似文献
9.
魏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27-29
目的 分析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的12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104例,占比分别为13.3%、86.7%.急诊心肺复苏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病因、发病前... 相似文献
10.
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01—01~2005—05心肺复苏患者48例,按复苏成功与否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复苏成功组(B组)和存活出院组(C组)。分析患者年龄、合并疾病、骤停时间、抢救时间、存活时间、Glasgow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年龄、骤停时间、抢救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明显;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存活时间、Glasgow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相差非常显著(P〈0.01)。三组患者均合并多种疾病,而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首位。结论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脏骤停高危因素,骤停时间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脑复苏成功是存活出院的最重要因素,APACHEH评分能评估心肺复苏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28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并相应进行危险度分层,研究心肺复苏后早期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心肺复苏后患者大多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越严重存活率越低。结论:心肺复苏后早期大多存在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影响预后的存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后与心肺脑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97例,按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分为3组:A组1~5min;B组6—30min;C组31~60min。比较A、B、C组心肺复苏后的心肺脑恢复率。结果A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71.4%,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85.7%,心肺脑始终无恢复者为14.3%;B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2.9%,心跳恢复为22.8%;C组:心肺脑完全恢复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0%,心跳恢复为5.0%。A组心肺脑恢复率显著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对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1—5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探讨姜志安,赵确江,王士昌,张晓光,董士民,刘芳,田风军,陈亚丽心肺复苏术有了许多新进展,但至今仍有些问题存在争议。结合近两年心肺复苏(CPR)成功的10例,探讨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10例患者均为1994~1996年住院和急... 相似文献
14.
15.
正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及心肺复苏水平的快速发展,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最终出院时仅8.3%的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良好(CPC 1~2级)[1],绝大多数患者死亡或神经功能严重损伤,出现认知障碍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既往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自主 相似文献
16.
随着院内外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注意到复苏成功后的脑损害是影响患者完全康复的重大障碍[1]。据统计每年大约20万人发生辞死,复苏成功率在30%左右。但复苏成功后又有60%的患者因脑损害及其并发症而在住院期间死亡,最终出院的一小部分息者中近二分之一因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而丧失生活能力,因此减缓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是当今急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自身调节作用维持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在50ml·100mg-1·min-1,脑灌流压(cerebralperfusionCPP)在20-… 相似文献
17.
18.
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蔡铁良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
我们对45例心脏停搏患者实施紧急气管插管,配合心脏挤压等复苏手段,获早期复苏成功30例,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45例均为临床科室、急诊科、手术麻醉科患者。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3~71岁。心脏停搏原因:急性心肌梗死18例,严重创伤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合临床常用炎症指标与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建立心肺复苏术后评估指标,对1 17例在ICU治疗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的进行评估并评价各指标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117例,在入院24 h内测定其炎症指标、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记录GCS及APACHEⅡ,分别留取患者入院时、住院12 h及住院24 h的动脉血气分析,分别计算12 h及24h的乳酸清除率.在所有病例治疗7d后,根据他们的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117例患者中有73例死亡,44例生存.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复苏后至入ICU时间、D二聚体、FiO2、动脉血pH值、入ICU时动脉血乳酸值、GCS及APACHEⅡ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GCS及APACHEⅡ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死亡与否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000、2.091、0.531(P<0.05或P<0.01). (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表明:GCS和APACHEⅡ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21和0.869 (P<0.01),比D二聚体更有预测价值.当GCS等于6.5分时,预测患者生存的正确率最高,为84.6%.当APACHEⅡ等于17.5分时,预测患者死亡的正确率最高,为82.1%.结论 GCS和APACHEⅡ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可以分别预测重症心肺复苏术后患者7d内的存活及死亡概率,比起单一的监测指标有更大的优越性.希望此结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对加强病情综合评估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70例心脏骤停并行心脏复苏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呼吸机维持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心房颤动、胸部不适、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的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28 d存活率、出院时存活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给予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在提高预后上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