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关于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并予以分析总结。结果: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已经病及多脏腑多器官,由于人体正气尚足,因此全身临床变现不甚显著。结论:本期的防治中,应兼顾考虑多个脏腑的治疗,重点是积极固护脾胃,扶正祛邪;同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传统治疗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施予治疗。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致的一种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HIV入侵人体,主要损伤五脏的气血阴阳、精血津液。在无症状期,HIV主要损伤脾胃的功能,以脾胃为病变的中心,表现出一系列脾气虚的临床症状;在艾滋病期,HIV伤及肾元,以肾为病变的中心,因机体精血、元气的耗损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在艾滋病的防治上,无症状期从脾胃入手,艾滋病期从肾入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无症状HIV感染期持续时间提出新认识,并从中医学“治未病”和辨证论治等角度来阐述充分重视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细胞焦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近期研究表明细胞焦亡是艾滋病T淋巴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占95%以上。在前期课题组对HIV/AIDS肺脾气虚证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发现差异表达基因CASP1、CASP4、IL1B与细胞焦亡相关,探讨了细胞焦亡在HIV/AIDS肺脾气虚证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明确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中医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中医学没有明确的记载,经过近30年医家们运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研发出了大量的有效方药,但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进展缓慢,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中药新药仅唐草片一个品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作用的发挥。笔者通过对治疗艾滋病中药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限制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研发的瓶颈,如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艾滋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混杂因素过多,提出在深入开展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注重中医复方作用机制研究,尤其体外抗病毒、免疫调节活性成分筛选,为更好的研发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诊疗操作规程。方法:总结艾滋病头痛中医诊疗相关国内外文献,通过专家组论证等方法, 设计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诊疗操作规程问卷, 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结果: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进行修订,初步建立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调护及疗效评价规程。结论:该规程明确了艾滋病病症含义与病因病机,建立中医标准化诊疗服务,同时体现了宣教、随访及院内外连续性诊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AIDS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证候类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被调查者按照统一标准填写《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主要症状和证候特点。结果:通过对54个主观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8个公因子并结合碎石图,得到4个主公因子分别为气虚因子、湿热因子、气逆因子和气滞因子。结论:河南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脾气虚弱证为主,兼有湿热蕴结证和气滞证,其病位以脾为主,涉及肾、肝、胃、心、肺等多个脏腑。  相似文献   

8.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艾滋病以来,医务工作者就对这一新生病种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努力探索其治疗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指南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但是艾滋病的治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指导仍很不完善,特别是中医治疗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虽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其作用机制不清;2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3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临床试验总体水平较低,说服力及可重复性不高;4中药研究经历了从单味中药、复方到中成药的发展阶段,但是研究多不规范,没有按照新药开发要求,药物的基础研究较少,只有少数中药复方进行了相关药效学研究,中药新药很少;5中医指南及临床技术指导原则较少,且没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统一标准;6现行艾滋病中医临床技术指导应用范围较窄,更新较慢;7艾滋病中医规范化临床技术指导原则很少被西医认可及接受。  相似文献   

9.
研究HIV/AIDS动物适宜模型的建立及近年来中医药治疗HIV/AIDS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结合中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实践,HIV/AIDS的病种特性,中医基本理论特色,探讨中医药治疗HIV/AIDS动物模型建立及药效筛选研究的可行性和挑战,为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的实验研究提供思路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带状疱疹发病率较高,皮肤损害面积大,治疗困难,愈合时间长,治愈后易复发,是HIV感染者即将进入艾滋病期的一种重要的机会性感染。通过古今文献及临床实践,总结其病机关键是外受毒邪,湿热内蕴,发于肌肤,病位主要在肝胆,与心、脾密切相关。证型主要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本文从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疗等方面探讨艾滋病带状疱疹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结合中医分期辨证治疗HIV/AIDS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重建HIV感染者、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HIV病毒复制,减少并发症及HARRT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方法 29例HIV/AIDS患者依据国家标准分组,将3例无症状HIV感染者列入...  相似文献   

12.
头痛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出现的常见症状,有可能是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表现,对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妨碍患者对抗病毒药物等治疗的依从性。艾滋病头痛目前尚无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医学问题。文章综述其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中医治疗及疗效评价、护理要点等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AIDSS)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常见致命性的机会性感染可导致人体脏器衰竭甚至死亡。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医家们运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文章通过对前期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腹泻、肺部感染、发热及带状疱疹等常见机会性感染临床实践的总结,提出准确定位中医药治疗具有优势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并针对其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进行早期干预,开展有效方药及治疗方案研究,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优势,拓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思路,从而更好的提高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艾滋病的高致病率和高死亡率一直被医学界高度关注,期望通过中医药研究在艾滋病防治上寻求突破,从而引发了中医药研究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交叉与结合.由于近10年HI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献,发现HIV的辅助蛋白vif和APOBEC3G为当前艾滋病致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文对HIV的辅助蛋白vif的生物学特性、APOBEC3G抗HIV-1的分子机制及vif与APOBEC3G相互作用的新近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基于此进行HIV基因治疗的意义以及中医药治疗HIV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HIV/AIDS 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HIV/AIDS 患者的病因病机、病性及辨证分型。方法:观察498 例AIDS 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AIDS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498 例患者中症状频次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健忘、盗汗、失眠等;证型依次为气虚湿阻、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等;舌质颜色统计依次为淡红舌、红舌、淡白舌;脉象统计依次为弦、沉、细、滑、数。结论:静脉吸毒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从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和胃着手,为静脉吸毒艾滋病患者建立一套中医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论治早期干预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无症状期HIV感染者133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例约2∶1。受试者入组后,根据中医辨证结果服用相应药物,试验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剂,对照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剂的模拟剂,每月辨证1次,每次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药物,试验周期18个月。观察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结果:中药组在降低发病率和升高CD4+计数方面优于安慰剂组,在降低病毒载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辨证论治对133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早期干预疗效显著,为优化形成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阐述国内对HIV/AIDS 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简介新疆地区开展HIV/AID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成果;总结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HIV/AIDS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展望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闫磊  郭会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490-2493
艾滋病腹泻是指HIV感染者、艾滋病期患者出现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大多为慢性腹泻,并常伴有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及消耗综合征,是引起HIV/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医认为引起艾滋病腹泻的原因很多,按有无生物因素入侵,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而发病机理不明,可能为多种因素共同的结果。中医认为艾滋病腹泻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以传导变化,水湿内停,合污而下,发生泄泻。在治疗上,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和针灸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20.
王江蓉  孙建军  陈军  沈银忠  郑毓芳  刘莉  张仁芳  卢洪洲 《中医杂志》2011,52(13):1122-1123,1127
目的 调研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为中西医结合诊疗艾滋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计398例,填写症状体征调查表,并进行中医辨证,将患者分成气虚证、气虚兼挟阴虚证、气虚兼挟湿热证、气虚兼挟痰瘀证、气虚兼挟血瘀证和无证可辨6种证候。结果 HIV感染者110例,AIDS患者288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者气虚兼挟湿热证以及无证可辨者比例均显著高于AIDS患者(P<0.05);而AIDS患者属气虚兼挟阴虚证、气虚兼挟血瘀证者显著高于HIV感染者(P<0.05)。结论 HIV感染者以气虚兼挟湿热证为主,AIDS患者以气虚兼挟阴虚证和气虚兼挟血瘀证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