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新鲜胸腰椎骨折患者54例,男26例,女28例。年龄17~49岁,中位数39岁。骨折部位,T115例、T1211例、L121例、L214例、L33例。根据Denis分类,压缩性骨折17例、爆裂性骨折37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影像学资料显示椎体矢状面Cobb角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塌陷大于40%,后方韧带复合体及椎间盘均无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4~120 h,中位数46 h。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00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量80~180 m L,中位数100 m L;术后引流量30~60 m L,中位数40 m 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椎体上下终板间最小距离由术前(12.39±3.05)mm升高至术后(25.20±5.12)mm、术后8个月(24.84±4.22)mm。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22.35°±7.38°降至术后9.65°±5.35°、术后8个月9.72°±5.22°。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 ~ 65岁,中位数46岁 骨折节段,T112例、T1212例、L18例、L24例.AO分型,B1型7例、B2型11例、B3型8例 脊柱载荷评分3~6分,中位数4.5分椎体高度压缩<70%,椎管占位<1/3 伤椎一侧椎弓根完整15例,双侧均完整11例 均无脊髓神经损伤 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0 td,中位数5 td观察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 30个月,中位数24.5个月 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术前18.060°±5.703°,术后即刻8.916°±5.543°,末次随访时9.338°±5.76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增大,术前(62.020±10.842)%,术后即刻(97.392±7.637)%,末次随访时(96.592±6.854)% 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脊柱功能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064±2.058)分,未次随访时(1.312±0.77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82.253±14.526)%,末次随访时(8.381 ±°°3.217)% 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伤椎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少,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40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及伤椎Cobb角变化,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等指标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4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经28 ~60个月随访.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达到(92.3±3.7)%,比术前平均增加33.2%;术后1周Cobb角度(4.56±1.91)°,比术前平均下降14.9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无明显改变,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所有患者均无腰背部酸痛僵硬等症状,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胸椎腰椎骨折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患者48例与经皮置钉术式患者31例进行对比分析,测量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总长度、术中软组织损伤程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等指标,整理数据并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时,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经皮置钉组能够更好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组内比较时,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能较好复位伤椎前缘高度;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两组切口总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置钉组切口总长度较椎旁肌间隙入路短。两组患者C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较经皮置钉组软组织损伤小。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具有软组织损伤程度轻、出血少、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有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微创化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9~64岁,中位数42岁。骨折部位,L_116例、L_28例、L_34例、L_44例。腰椎骨折类型,爆裂性骨折11例、非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21例。骨折AO分型,A1型15例、A2型6例、A3型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 h至7 d,中位数4 d。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评分标准评价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0~100 min,中位数82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 L,中位数15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断裂、慢性腰痛及腰背肌无力等并发症。伤椎前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术前35%~60%,中位数49%;术后4个月80%~96%,中位数89%。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15°~25°,中位数20°;术后4个月0°~5°,中位数2°。JOA腰痛疾患评分,术前10~14分,中位数12分;术后4个月22~26分,中位数24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56例胸腰椎骨折后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段组两组椎体前缘高度、节段后凸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节段后凸角,且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椎旁间隙入路使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我院3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等临床指标,评价经椎间隙入路的手术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经椎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73.3±10.2)min,术中出血量100~150mL,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术后VAS评分:术后24小时(3.1±0.3)分,术后1周(1.9±0.2)分,随访过程中Cobb角无明显丢失,VAS评分为(1.1±0.5)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术式,同时配合经病椎椎弓根植骨可以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复位后的"蛋壳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我科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102例无神经损伤不稳定性的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60例)采用传统入路,B组(42例)采用椎旁间隙入路,对比手术时间,出血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术后是否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等临床指标。结果:随访12-18个月,B组较A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椎体高度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内固定组(传统组,25例)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组(经肌间隙组,27例)。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损伤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相比,经肌间隙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在伤椎高度矫正及局部Cobb角丢失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复位佳、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分为2组,其中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采取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移复位程度、后凸畸形(Cobb角)和伤椎高度的恢复情况,随访观察Cobb角丢失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6个月,平均14.3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移复位程度、Cobb角变化角度、前柱高度变化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Cobb角丢失角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Cobb角无继续丢失,对照组丢失(8.32±2.03)°。结论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有利于恢复前柱高度及伤椎后缘的向后移位,矫正后凸畸形,对下位椎间盘的影响较小,固定稳定性好,能够保证患者早日下地活动,且能较好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与传统跨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本院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的76例A、B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42例采用伤椎置钉内固定,34例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均未采用植骨融合)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高度比及其Cobb角变化。结果:A型骨折患者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骨折患者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和跨伤椎置钉方式均能有效纠正A型胸腰椎骨折的脊柱后凸畸形、重建伤椎高度;但对B型胸腰椎骨折来说经伤椎置钉术式在术后中长期可更好地维持伤椎复位高度和伤椎后凸畸形的矫正度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骨折及神经脊髓压迫情况,28例患者行椎板开窗减压、伤椎骨折复位器复位,使骨块回纳,伤椎冲入骨颗粒植骨融合治疗,椎体爆裂骨折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0例患者采用不切除椎板减压,直接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术后3,6,9,12,18个月进行随访,经DR及CT检查,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无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恢复,达到1~3级。结论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常规方法,但传统的后正中入路需作椎旁肌的广泛剥离,术中肌肉渗血较多,且进一步损伤了后柱结构,易导致术后临近节段的退变和慢性腰痛[1]。  相似文献   

14.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笔者采用应用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60例胸腰椎骨折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出血量、0.9%氯化钠注射液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纠正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的腰背痛评分(0.77±0.2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9±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可减少切口残腔体积和骨性剥离,手术创伤较传统开放入路更低,促进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对于胸腰椎骨折,目前多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该方法固定可靠,操作简单,但术中暴露广泛,需固定融合2个节段[1]。因此,近年来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逐渐受到重视[2-3]。由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中伤椎只有椎弓根和一侧终板是完整的,应避免大角度器械复位和大距离的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球囊辅助复位伤椎植骨经肌间隙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球囊辅助复位伤椎植骨经肌间隙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患者29例,男23例、女6例。年龄21~55岁,中位数39岁。损伤椎体位于T128例、L112例、L25例、L32例、L42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6周,中位数4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纠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30 min,中位数98 min。术中出血量100~150 m L,中位数125 m L。住院时间7~12 d,中位数9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由术前23.4°±1.9°降至6.8°±1.7°、7.2°±1.1°,伤椎前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分别由术前(42.5±2.1)%升至(92.7±2.3)%、(91.8±1.5)%,伤椎后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由术前(87.7±2.0)%升至(96.5±1.8)%、(95.6±2.1)%。1例球囊复位失败,后期行后路原位椎体融合固定术治疗;1例术后遗留腰背部疼痛,未做特殊处理。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球囊辅助复位伤椎植骨经肌间隙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创伤小,手术和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率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东莞南城医院收治40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分别从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观察组VAS、ODI评分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两组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传统后正中入路,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更佳,是一种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及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特点,并论述传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不足。方法:对63例无脊髓损伤、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骨折进行用手法复位及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结果:随访6-18个月,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无1例出现感染、内植物松动、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手术入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炎症反应轻微,腰背部顽固性疼痛发生率低,无需用止痛药。是治疗无脊髓损伤、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入路;辅以术前手法复位,可以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椎旁肌入路微创小切口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胸腰椎骨折手术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选择椎旁肌入路,对照组选择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虽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不大(P0.05)。就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及疼痛指数而言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微创小切口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中,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还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指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